分享

唐代越窑:中华瓷器史上的璀璨篇章

 泽霖文史 2024-03-26 发布于北京

在浙江杭州湾内宁绍平原上的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分布着我国古代的著名瓷窑窑场遗址,它便是曾代表整个青瓷体系的越窑。因在唐代时,这片地域由越州管辖,越窑便因此而得名。

唐越窑青瓷壶

唐代越窑发展的历史背景

唐代著名诗人曾在《秘色瓷器》一诗中,用“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的佳句来盛赞越窑。东汉时,真正的瓷器在工匠的创造下横空出世。这在整个陶瓷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陶瓷烧造技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到隋唐时,南青北白的格局确定下来。南方青瓷以越窑为代表,占据了当时陶瓷业生产的半壁江山。

唐代越窑青釉壶

唐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跻身于世界一流的水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经济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手工业,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制瓷业乘着这股东风,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烧瓷窑场遍地开花,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在制瓷业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盛世图卷。

唐代越窑海棠式杯

唐代越窑的分期及特点

越窑作为较早发展成熟的瓷窑之一,其陶瓷产品在唐代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我们习惯将其划分为初唐时期、中唐时期和晚唐时期。

唐代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一)初唐时期

越窑采用的是龙窑的形式,烧造瓷器。这一时期的窑炉长度较之以往,已经明显增加。因此,产量也得以大幅度提升。此时的炉温能控制在1100℃,能充分利用垫具、间隔具等窑具来辅助生产。

瓷器风格受南朝、隋的影响,并进一步沿承。烧成瓷器的胎质较为粗松,胎色呈灰白,胎与釉的结合并不紧密,比较容易剥落。釉色多青中带黄,器型以盅、鸡首壶、折腹碗等日用器皿为主。

装饰工艺上,常见的有篦纹、点彩、堆贴、模印等,总体而言,装饰以简洁朴素风格为主。

唐代越窑青釉执壶

(二)中唐时期

中唐时期,窑场的规模和数量大大增加,烧造工艺也更加精细。除了沿用垫具、间隔具等窑具,还出现了匣钵。这种窑具进一步提升了越窑产品的品质,使瓷器在窑炉内烧造时,极大避免了飞扬其的炉灰粘黏到器表的釉层上,从而是的瓷器表面更加光滑匀净。

这一时期,文人的审美对越窑青瓷的烧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房用器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如水丞、水盂、印盒等,开始大量出现。此外,茶器也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而被大量生产出来。

唐代越窑青釉镂空壸门砚台

不少器物的器型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碗类器物,在工匠别出心裁的设计下,出现了荷叶形碗、海棠式碗,以及葵瓣形碗等。

在初唐时仍使用的鸡首壶,到了中唐时已经非常少见了。这个阶段,人们根据使用的习惯,逐渐将这种酒壶演变成高颈、圆腹、长流、大鋬的形制,称为“执壶”。

窑工在生产瓷器时,开始格外注重瓷土的淘洗。这种经过精细加工的原料,保证了瓷器品质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了一个台阶。此时的胎体较之初唐时,更加细腻紧致,一改以往粗糙疏松的面貌。胎体不再见到分层现象,气孔也变得较少。此时的胎色有灰、浅灰、浅紫等。规整的器型和光滑的胎面,说明此时拉坯、修坯的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

从釉色上看,此时的青瓷釉色仍然有些偏黄,或者青中带黄,釉不透明,釉面匀净。装饰工艺的釉上彩斑发展成了釉下彩斑。除了沿用以往的装饰技法,还有一些简单的写意彩绘,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貌。

此时的器型可以说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值得一提的是,曾名贯九州的秘色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秘色瓷曾困扰学界和收藏界多年,很多人虽然听说过,却从未见过实物,因此也引得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法门寺地宫的开启,那场考古发掘,最终明确了秘色瓷的真容。

唐代越窑青釉直颈瓶

(三)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越窑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装烧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匣钵的形制进一步细化,胎釉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此时的越窑对周边的其他窑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窑口的独特技法、风格,为自己所用。此外,此时的越窑还吸收手工业其他品类的技法,如刻石、治玉等,将这些技法充分融入到陶瓷产品的生产中去。

因此,此时的越窑产品更加异彩纷呈,尤其是精细瓷异军突起,如印盒、粉盒等非常精致的小件器物,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品质也大大提高。

唐代越窑青釉四系瓶

越窑在唐朝这样一个繁华盛世,紧紧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迅速成长为中国制瓷业的中流砥柱,并对后世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在它的影响下,不久后即将迎来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段锦绣华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