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令仪——“星火燎原”系列人物故事 第13期

 nj200801 2024-03-2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星火燎原”系列人物故事

黄令仪

图片
图片

自研芯片一直是中国科技产业的缺憾。在芯片领域,有一个人,她以一腔热血赤子心,扛起了研发重任,她和她的团队铸就了龙芯,让歼-20、北斗卫星有了国产“心脏”,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也让复兴号高铁实现百分百国产化,为国家省下2万亿元芯片支出。也因为有了这些国之重器,我们才能从容应对西方世界对我们的威胁与挑衅。

而如今,她走了,耄耋之年仍奋战一线,一辈子“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她就是“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

图片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她的父亲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及其首任馆长,母亲在广西化学研究院工作。战火年代,同胞亲友的流离失所与弱小生灵的哀嚎求生让幼年的黄令仪深受刺激。在那个时代长大的孩子,因为亲身经历过苦难与压迫,他们的爱国之情更加强烈,报效祖国的心也更加迫切。幼年的黄令仪很早便立下了鸿鹄大志,就算匍匐在地,也要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让西方列强再不敢小瞧我的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工学院,也就是现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带着父母的期望与深深嘱托,黄令仪在大学里比以往还要勤奋刻苦,她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图片

此时,国家为支持“两弹一星”工程等,我国实施四项“紧急措施”,即大力发展计算机、无线电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并将新技术应用于工业和国防。1958年,怀揣着科技兴国的理想,22岁的黄令仪被华中委派到了清华大学进行半导体专业的学习。两年后,学成归来的她在自己的母校里以一己之力配合学校创办起了半导体专业。这位24岁的姑娘,一人完成了整理讲授半导体课程所需要的器件和课程资料的工作。在她的带领下,一批更年轻的教工和学生建起了实验室,并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二极管。

图片

黄令仪参加工作时自勉

可惜好景不长,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极度紧张,国家制定了新的方针以缩减开支,所有方面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大学对专业也进行了调整,半导体专业不幸下马,这是半导体的研究第一次被阻。此后,黄令仪也接受调派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

当时的中国科研可以说是刚有起步的端倪,为了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1965年8月,中科院成立了计算机所二部,亦称为“156”,专门从事微型计算机的研究工作。黄令仪则被任命负责研究外延中功率开关的三极管。缺设备、缺资料、缺高新人才的情况下,为争分夺秒攻克难关,快速研制出三极管,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微型计算机,黄令仪将全组排成三班倒,组长副组长全程跟进,自己通常每天要工作将近14个小时。即便实验条件极为简陋,研发也屡遭失败,大家却越挫越勇。他们的每一分努力,就是对我国微型计算机领域的空白填补。每攻克一个难题,就会成为中国科学界在微型计算机领域的新记录。

终于1966年8月,黄令仪团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微机——“156组件计算机”,这开创了中国集成电路与计算机发展史上的新纪元,翻开了航天微电子与计算机发展的第一页,中国科研事业得到了历史性大跨步,成功拉近了当时中国集成电路和微计算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我国靠着这台微型计算机,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卫星的国家!而此时,国外的计算机也得到了大发展,黄令仪看到国外芯片的发展苗头,便也开始了国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

可1984年末,黄令仪的科技强国之路再次受阻。单位科技处的人来询问有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时,黄令仪斩钉截铁地回答:“如果不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芯片的研究,那今后做计算机的设计,就只知道用别人的芯片,里面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这样,又怎么能设计一台好的计算机呢?”可当时对方却为难的说经费紧张实在拿不出钱来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黄令仪听出了对方话里的意思,转身走出门口后便失声痛哭出来。要知道,如果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就此终结了,那CPU芯片的研究也就要被迫终结,黄令仪以及研究所的所有人员呕心沥血十几年的研究室就这样结束了,计算机将要走向一个“无芯”的未来。

无奈之下,黄令仪把最后一个同事安排好工作岗位之后,便进入到微电子中心工作。这段经历也成了黄令仪之后难以忘记的伤痛。

1989年,黄令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派到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合作,期间参加了拉斯维加斯芯片展览会,成千上万的展位,无数的芯片产品,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却唯独不见中国的产品。当天的日记中,她沉痛不已地写下“琳琅满目非国货,泪水涟涟……”

回望一穷二白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团队还能够生产出自己的微型计算机,还能够在四方技术封锁下将人造卫星送上宇宙。而在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我国与外界的差距竟达到望尘莫及的地步?

黄令仪发誓一定要用一块自己设计的高水平芯片一雪前耻。1990年,结束工作的黄令仪回到祖国,54岁的她摒弃一切外界的声音,开始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

2002年,龙芯主设计师胡伟武找到66岁的黄令仪,这位比她小了32岁的年轻人邀请她加入龙芯战队。在他的身上,黄令仪看到了与自己一样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促使他们开始了长达16年的真诚合作。在黄令仪的自述中,她说“在这一段合作的时间中,龙芯课题组的全体年青人,尤其是胡老师那种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深深的感染着我,这里没有无聊的纷争,而是一颗颗炙热的心,要把龙芯做出来,我感觉到一个激情燃烧的156时期又来到了。因此下决心一定要把CPU的物理设计做成功。”80多岁高龄的她整日还在拖着鼠标在电脑上查电路。每一项数据、每一张图纸都有她的汗水浸透,她绝不允许自己出现哪怕一丝一毫的偏差。

图片

工作中的黄令仪

2018年,黄令仪已经82岁了。此时的她依然工作在一线,不怕苦不怕累的老一辈科研精神被她发挥的淋漓尽致,纵使白发苍苍也不终止脚步。终于,这一年,他们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芯片“龙芯三号”。这项成果打破了美国多年的技术封锁。而且让中国高铁复兴号实现了100%国产,也让北斗卫星和歼20的雷达,都装上了中国芯。

图片

然而,黄令仪先生则于今年4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87岁。

自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蹒跚。即便如此,总有那么一群“敢叫日月换新篇”的奋斗者们,将祖国的梦想立志为自己的梦想,怀着必胜的决心,虽千万人吾往矣,前赴后继!六十多年的科研路,黄令仪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事业一路曲折向前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也实现了自己和祖国共同的梦想。

图片
图片

 通讯:李   茵

        审核:樊   靖       

 编辑:张乐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