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45]“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名师名段

 zbgaolf 2024-03-26 发布于山东

▍来源:网络 

三言两语系列:

教学目标:
(1)以长度、面积为认知基础,理解体积的概念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3)经历想象、估计、验证、矫正、再估计估测物体体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发展量感.

  一、激活学生经验,厘清体积概念

  (一)创设情境,从熟悉的橡皮引入

  师:这里有1块橡皮(图略),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可以怎么描述?

  生1:它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怎么度量这块橡皮?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这块橡皮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生2:这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生3:我们还能计算出这块橡皮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用长度或面积来描述一个物体.今天,我们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度量它,叫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把橡皮放在笔盒里,橡皮占笔盒的一部分空间.把笔盒放进书包里,笔盒占了书包的一部分空间.

  (二)回顾课前调查,进行反思矫正

  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呢?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选一选图1中哪些物体有体积.

  

  师:你们的选择结果如图2.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1:1张A4纸很薄,但是如果很多张A4纸叠起来占空间就会比较明显,只是1张纸占的空间不多,但也是占空间的.

  生2:水也会占空间的,如果有很多滴水也可以把杯子里面的空间占满.

  生3:气球也占空间,把这个气球放进抽屉里,其他的东西就放不进去了.

  师小结:是的,无论物体有没有固定形状,不论厚薄,都会占空间,所以都有体积.

  【解析】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1块橡皮引入,让学生先从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和面积两种维度度量一个物体,直接导入今天学习的一种认识物体的维度——体积,并且与长度和面积有联系.对于体积的定义,学生很难概括得出,因此教师直接给出体积的定义,而将难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的含义上.

  从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规则的或者不规则的固体”是有体积的.但是对于较薄的纸、液态的水和充满气体的气球,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五年级的学生,思辨水平和迁移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课上教师将学生的前测情况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辨析,理解体积的含义.

  二、建构体积单位,初获“量感”表象

  (一)基于长度和面积单位,自主建构体积单位

  师:回忆一下,长度、面积都是可以度量出大小的,比如,刚才你们说橡皮的上面是长方形,它的长是3厘米,表示有3个1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表示有6个1平方厘米,那么它体积的大小可以用什么来度量呢?

  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师:怎么想到的?

  生:度量长度时用线段,度量面积时用正方形,度量体积可以用正方体.

  师:那么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很多,体积单位也还有1立方分米、1立方米等,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生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生2: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二)操作体验,建立体积单位表象

  [材料准备:1立方厘米的红、白两色的小正方体学具各若干块,1个标准的1立方分米的蓝色正方体学具箱,1颗棱长为2厘米的骰子,15块橡皮(每块的长、宽、高分别为3厘米、2厘米、1厘米),1个三阶魔方,1块橡皮,4盒牛奶]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中找一找自己认为最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物体.

  (1)感受1立方厘米.

  师:请举起自己选的1立方厘米的物体.

  对比验证:学生所选的小正方体和骰子哪个更接近1立方厘米.

  师:选小正方体和骰子的都有,到底谁的体积更接近1立方厘米呢?有办法验证吗?

  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它们的棱长.

  经过验证,学生发现红色(或白色)小正方体的体积是标准的1立方厘米.

  生:原来1立方厘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小.

  (2)感受1立方分米.

  师:举起自己选的1立方分米的物体.

  对比验证:学生所选的蓝色正方体和三阶魔方哪个更接近1立方分米.

  通过验证,学生确定蓝色正方体更接近1立方分米.

  师:你能用手比画1立方分米大约有多大吗?

  学生比画后,教师拿标准的1立方分米蓝色正方体进行比对.

  (3)感受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呢?你们都没有找到.太大了?那你们能想象一下1立方米有多大吗?

  生:我们以前学习时知道,这个教室里的1块地砖的面积是1平方米,如果把这样的地砖堆成1米高,体积就是1立方米了.

  师:你结合了面积来想象,真会学习!老师把1立方米的框架带来了.

  教师呈现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并让学生进行验证.

  师:猜猜看,这里可以容纳多少个小朋友?我们来试试看.先请5个小朋友进来试一下.

  师:占满了吗?

  生:没有占满,还有空间.

  师:想象一下,一共可以容纳进几个小朋友?

  生:八九个吧.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1立方米里大约可以容纳8个小朋友.那如果让这8个小朋友竖着站成1排,现在他们的体积是多少?

  生:还是1立方米,因为还是他们的体积,只是形状改变了.

  师:那如果再增加1个人呢?现在的体积有什么变化?

  生:体积变大了.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呢?

  师:你们很会观察,小骰子、指节的大小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呢?

  生:粉笔盒、收纳盒……

  师:1立方分米的物品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1立方米的呢?

  生:教室的讲台.

  【解析】长度单位是基础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是导出单位.有了长度和面积的度量基础,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正方体来度量体积,并借助合情推理,推出了常用的体积单位.

  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建立量感的基础.因此教师设计了在学具盒中寻找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不断建构、调整对标准体积单位大小的直观感受.

  张奠宙教授曾指出,度量长度,其本质是给一条线段指定一个适当的数,并使之具有三个特性: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正则性.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感悟度量体积时也同样具备这三个特性,发展其空间观念.

  三、动手测量,丰富“量感”体验

  师: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生活中近似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那么其他物体的体积你们也能估吗?可以利用学具估一估.

  活动:分别估一估1块橡皮的体积、1盒牛奶的体积以及教室的体积.

  要求:(1)四人合作,摆一摆、估一估.(2)准备汇报,估什么、怎么估.

  (一)用1立方厘米的物品度量:探究该如何度量物体的体积

  生:用6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搭成1块橡皮的形状.所以1块橡皮的体积是6立方厘米.

  教师展示学生的拼搭图片(如图3),总结:度量体积时,我们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搭,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就是几立方厘米.

  

  师:(指图4)可是我看到你们在度量牛奶盒的体积时,没有把牛奶盒铺满呀,这样也能估测吗?

  

  生1:小正方体的数量不够.那么我们只需要测量出牛奶盒的长、宽、高就可以了.

  生2:先铺最上层.长可以铺10个,宽可以铺6个,也就是一层可以铺60个,可以铺这样的4层,所以1盒牛奶的体积就是240立方厘米.

  师:真会动脑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不够,就可以先铺1行、1列,想象1层,再铺高,就能想象出有这样的几层了.

  (二)用1立方分米的物品度量:初步体会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师:还有一个组是用立方分米来估测牛奶的体积的,听听他们的想法.

  生:(指图5)我发现1个学具箱与4盒牛奶大小差不多,就把4盒牛奶拼在一起与学具箱比,发现的确大约是1立方分米.所以1盒牛奶的体积大约是立方分米.

  

  师:都是测1盒牛奶的体积,有的同学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估,有的同学用1立方分米的学具箱来估.对比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我更喜欢用1立方厘米测,用1立方分米误差太大了.

  生2:我更喜欢用1立方分米测,用1立方厘米测的话要摆很多,比较麻烦.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度量同一个物体.

  师:这些体积单位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进率我们将在下节课研究.

  (三)用1立方米的物品度量教室:强化感知体积单位表象

  师:那教室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呢?我们只有1个1立方米的框架,同学们又想到了哪些好办法呢?可以小组交流完成.

  生1:我们组是利用教室里的地砖来想象的.教室的宽大约占7块地砖,也就是说1行可以摆7个1立方米.长占10块地砖,大约就能摆10个1立方米.1层就能摆70个.有这样的几层,没法用地砖估了,我们就用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个1立方米框架放在地上,与教室的高比一比,发现大约能铺3个,就是3个70,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10立方米.

  生2:我们是用自己身体上的米尺来量的.我们组4个同学分别量出教室的宽大约是7米,教室的长大约是10米,所以1层就能铺70个.

  师:宽7米、长10米怎么就是1层70个了呢?

  生3:宽7米说明能铺7个,长10米说明能铺10行.7×10=70.

  师:有这样的几层呢?

  生2:我们站直大约到胸口的位置是1米,就估计出教室的高大约有3米,所以要再乘3.

  师小结:没有足够的1立方米框架,同学们用了以前认识的1平方米、1米来帮助想象,真会想办法.

  【解析】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怕麻烦,常常用课件或者图片演示,不便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体积的感知过于抽象.教学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学生度量物体体积的操作经验,更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活动要求测量三个物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给每组学生设置不同的度量顺序,所有小组都先度量1块橡皮的体积,初步探究度量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之后,有的小组先估牛奶盒的体积,有的小组先估教室体积,让每一组对自己研究的物体有充分的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

  上述设计中,教师将操作活动分为了三个层次进行反馈交流.其一,通过让学生估测1块橡皮的大小,让学生明白体积就是体积单位的累加,并且确定1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6立方厘米,为估测牛奶盒的大小做好铺垫.其二,新课标指出,建立量感要让学生感知不同测量工具会导致结果存在误差.因此在估测牛奶盒的体积时,学生选择用两种不同的体积单位进行度量,顺势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加丰富了学生对体积单位表象的建构.其三,在度量教室体积的活动中,因为没有足够的“1立方米”学具,学生只能通过已知的1平方米和1米来进行推测,进一步沟通了一维的长度、二维的面积与三维的体积之间的联系.

  四、应用拓展,提升“量感”能力

  给物体选择合适的数和单位(如图6).

  

  师:集装箱的体积怎么选?

  生1:集装箱比较大,肯定选择立方米做单位.是50立方米还是200立方米呢?

  生2:我认为50立方米更合适.刚才我们已经估计过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立方米,教室还是比集装箱大很多的.

  师:他们是通过与我们已经估计过的物体做比较进行推断的,在估计中我们常常会用到这样的办法.纸巾盒的体积怎么选?

  生1:大约是2立方分米.

  师:还有不一样的选法吗?

  生2:我想用立方厘米做单位,大概是200立方厘米.

  生3: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测过了一盒牛奶大约是200立方厘米.显然纸巾盒要大得多,所以应该是2000立方厘米.

  师:有依据地推测,很棒!

  生4:我同意是2000立方厘米,我知道1立方分米就是1000立方厘米.

  师:你还预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进率就可以更快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后面的课上要继续研究.

  师:收纳箱的体积呢?

  生1:收纳箱应该不到1立方米,因此用立方分米做单位更合适.

  生2:我们刚才知道纸巾盒的体积是2立方分米.收纳箱应该容纳不下100盒纸巾,所以选50立方分米更合适.

  【解析】区别于上面的操作环节,在教师设置的练习中,学生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数,还要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选择出合适的体积单位是学生对体积单位大小的应用,能较好地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建立了正确的单位体积的大小表象.而数据的选择,需要学生对比推理,与已知的物体体积进行对比,是学生对于一个“陌生”物体量感确定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已测物体教室、牛奶盒的对比,能够确定集装箱用立方米做单位、纸巾盒用立方厘米做单位的数值;与已估物体纸巾盒进行对比,能够较快确定收纳箱用立方分米做单位的数值,将较为抽象的体积量可视化、可操作化,提升学生的“量感”能力.

  五、反思思辨,回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前同学们的理解(如图7),大家对此又有什么想法?

  

  生1:体积不是质量,有的物体很轻,但是它占的空间很大,比如棉花糖.

  生2:体积也不是表面积,表面积是用面积单位来度量的,而体积是用体积单位来度量的.

  【解析】与以往不同,我们将学生课前的错误认知放在课后再来辨析.如果放在课前解决,大概率是已经明白的学生进行分析,而真正有困惑的学生只是知道了,并没有将知识内化.而放在课后辨析,更有可能是提出错误观点的学生进行自主辨析,而此时的辨析依据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化的知识,更能有效检验出学生对本节课感悟的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