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饭量有定数   转自《飘零客 诗词散文世界》

 黄建新图书馆 2024-03-26 发布于上海

中华文明有许多文化瑰宝,俗语就是其中一个,俗语并不是一句随口的顺口溜,而是古人在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而且很多俗语拿到现代来,也依然实用。

古代有一句俗语:"一生饭量有定数,谁先吃完谁先故”,这话乍一听有点危言耸听,但细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一个人饮食习惯确实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所谓的“一生饭量有定数”,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论他吃多吃少,一辈子的食量都是有一个定数的,像我们普通人一天可以吃掉1-2千克的食物,如果活到70岁,就能吃掉25-50吨的食物。但我们吃多吃少、吃好吃坏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的影响。

曾经有科学家就用小白鼠做过实验,他将小白鼠分为好几组进行对比,每天给它们投放不同分量的食物。食量低的那组小白鼠,比食量高的小白鼠活得更久。

除了小白鼠外,科学家们还用更接近人的灵长类动物猴子,进行了一项长达十年的实验,得出的结果也是相似的。

把两百只猴子,分为了两组,一组不控制食物,想吃多少吃多少。另外一组猴子,则定时定量,每顿只吃七八分饱,除此之外,两组猴子的生活环境,每天的运动量等都是一样的。

结果十年后,科学家发现:那组没控制饮食的猴子,变得肥胖多病,甚至有高血压、脂肪肝、心脏病等,死亡率也接近一半。而定时定量,严格控制饮食的猴子,仍然身强体壮,存活率高达90%。

这基本可以证明,食量大小对于寿命长短确实是有很大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随着时间一点点堆积来的。

古人的俗语也都是经验之谈,或许他们没有像现在这样科学合理的解释。但在长久的生活经验中,他们总结出了“一生饭量有定数,谁先吃完谁先故”的规律。因此古人还有“过午不食,饿治百病”的说法。

在吃饭这件事上,一定不能太放纵自己,用命去吃饭。不能暴饮暴食,不吃太多油腻不好消化的食物。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尤为重要。

老话说: “回头亲,穷断筋”,啥叫“回头亲”?是什么意思?

原创 飘零客 诗词散文世界 2023-07-31 13:13 发表于河南

收录于合集

#俗语

126个

三分钟读懂国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词,赏名句!1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中华文明有许多文化瑰宝,俗语就是其中一个,俗语并不是一句随口的顺口溜,而是古人在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而且很多俗语拿到现代来,也依然实用。

古代关于婚姻的俗语也有很多,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等。今天要说的这句俗语是:“回头亲,穷断筋”,啥叫“回头亲”?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名门望族都很讲究亲上加亲,肥水不流外人田。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亲上加亲,就是知根知底、抱团取暖。 对名门望族来说,近亲联姻就属于强强联合。像《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皆荣,靠的就是家族之间的联姻。

但在古代的婚姻里,还有一种亲上加亲,就是“回头亲”,基本上出现在最底层的贫困家庭之中,由于家里贫困给不起彩礼,就只能让媒人介绍一个对方也有儿有女可以“换亲”的家庭。

同样都有儿有女的两个家庭,把自家的女儿嫁到对方家里去,再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对方的女儿进门。这样两个同样给不起彩礼的贫困家庭,就解决了儿子的婚姻大事和传宗接代问题。

但两个贫困家庭的结合,没有给两对新人带来任何彩礼和嫁妆,婚后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毕竟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做什么都需要钱。

他们要面对的现实是父母年迈需要照顾、所生子女又会增加生活开销,所以“回头亲”很可能让家庭贫上加贫,过得越来越穷,所以才有“回头亲,穷断筋”的说法。

很多人觉得这种“换亲”方式,对女儿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等于牺牲女儿的幸福去给儿子娶了个媳妇。但在那个年代,父母大多认为女儿迟早是夫家的人,所以家庭贫寒的更愿意把女儿早早地嫁出去,那样就可以去吃别人家的粮食,要是能得到一份丰厚的彩礼,自家的儿子就可以早点娶媳妇进门,为家里传宗接代了。

毕竟在古代家境贫寒的人家,想娶个媳妇传宗接代都难,在那种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回头亲”也不失为一种办法,日子虽然很苦,但起码不会断了家族的香火。

俗语“回头亲,穷断筋”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富人亲上加亲是强强联合,穷人则属于穷上加穷,毕竟古代社会人们赚钱的机会很少,不是光靠努力能吃苦就可以改变阶层和命运的。

到了现代彩礼依然是个热门话题,有很多谈婚论嫁的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分道扬镳。所以古人讲究门当户对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双方家境差不多的,在彩礼上的矛盾也会少一些。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原创 小梅姐 诗词散文世界 2023-08-01 13:17 发表于河南

“走亲戚”是中国几千年来独特的文化习俗,大家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来增进亲戚间的感情。

但中国式的亲戚关系和称呼与国外相比,明显要复杂得多,像《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之间,就是彼此联络有亲,像“林黛玉的舅舅的儿子的姨妈的女儿的哥哥的姨夫的妈妈的哥哥的孙女是谁?”

尽管中国式的亲戚关系十分复杂,但每个称谓都不是随随便便起的,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像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亲戚?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的人,比如配偶的亲属、父母的亲属、或者孩子的亲属,这些都属于亲戚。

但在古代的时候,“亲戚”两个字是分开的,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所以“亲”指有血缘关系的内亲,是父亲这一边的人,包括父亲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戚”是有血缘关系的外戚,指母亲这一边的人,包括母亲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在很多宫廷剧里,经常出现“外戚专权”这个词,像篡汉的王莽就是外戚,她的姑姑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还有汉惠帝刘盈继位后,母亲吕雉把控朝政,她极力扶植娘家人——吕氏家族,吕雉的娘家人便是外戚。

“姑父、姨夫”在古代因为和父系、母系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既不算内亲,也不算外戚,但因为他们与父系、母系中的人有婚姻关系,所以算是姻亲。

“姑父、姨夫”都被列为古代的“三不亲”之一,又都是姻亲,为什么他们的称呼却不一样?一个是姑“父”,一个是姨“夫”。

这就跟父系一边的人是内亲一样,姑父属于父系这一边的姻亲,又是父辈的,所以用了“父”字,以表达尊重。

而姨夫是母系这一边的姻亲,像自己的姐姐妹妹的丈夫叫姐夫或妹夫,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的丈夫应该是“姨姐夫”或“姨妹夫”,所以是姨夫。

随着时代的进步,姑父姨夫也演变成多种叫法,姑父姨夫都是父辈,也可以叫姑父姨父,有些地区又叫姑丈姨丈,“丈”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如今的人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意父系母系,内亲、外戚、姻亲的这些说法了。亲戚之间亲不亲,主要还是看走动得多不多,不经常走动的亲戚,即便是有血缘关系也未必亲,所以逢年过节与亲戚多走动、多聚聚,还是有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