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草莓,是怎么从“农业种植”走向“旅游休闲”?

 镇江风情 2024-03-26 发布于江苏
两年前,我得到一次赴句容天王镇戴庄村向赵亚夫先生取经学习的机会,会议室里,众人向亚夫先生问了很多农业知识。中午工作餐时,我跟亚夫先生一桌,也借机向先生请教了如何把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路径。
没想到亚夫先生也关注过“镇江风情”,他笑着对我说,你喜欢讲故事,那我给你讲讲草莓的故事,镇江的草莓,是怎么从“农业种植”,变为“旅游休闲”的。

镇江的草莓故事,要从1982年说起:
01
镇江的白兔镇,国内最早种植草莓的地方。
1982年,赵亚夫在日本学习时第一次见了草莓。

当时的赵亚夫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在爱知县安城市研修农业,长年搞农业研究的经验,让他立刻敏感了起来:这么好看水果,吃起来还这么甜!

问了时价行情后,赵亚夫立即想到,草莓在中国一定能成为致富项目。要是在镇江能种植出草莓来,该有多好啊。

于是他到处寻找种植草莓的材料,1983年5月,赵亚夫回国时,没有像别人那样带回电器,而是带回了13箱农业书籍和20棵草莓苗。

这是他日本研学期间精心培植、可以露天种植的“宝交早生”草莓苗,20棵草莓小苗,拉开了镇江草莓种植的序幕。

赵亚夫带回的20棵草莓苗,先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基地培育成功,随即,他到当时的句容县白兔镇解塘村推广,给农民示范种植。

农民看着这红艳艳的草莓,觉得果子漂亮是真漂亮,但真要去种植,心里却不敢。

毕竟农民种粮食心里才会踏实,祖祖辈辈都种稻子小麦,种了草莓,长出来没几天就没法保存了,把种粮的地拿出来种这个,大家心里都没底

当时的白兔镇领导很有魄力,带着乡镇干部带头种草莓,苗不要钱,肥料低价供应——就这么,1984年,镇江开始有了最初的20亩草莓田。

上世纪80年代,赵亚夫指导农户种草莓(图片来源于金山网)

02

种草莓致富的万元户。

很快,先种植草莓的农户发现,草莓是个好东西,一亩草莓能结近一千斤果子

而且草莓上市是在五、六月份,这时候是其他果类的空窗期。当时人们吃到的草莓大多数是产自南方的酸酸小草莓,口感还不稳定,这种大草莓一上市,立即引起了轰动。

根据当时的行情,亩产效益达到600多元,远超当时常规农作物。

白兔镇的农户们来劲了,这比种粮食有前途啊。

第二年,草莓田就增到504亩。

第三年,激增到1082亩,全镇有1600户种植草莓。

胜潭村有个叫巫建新的农户,种了3.2亩草莓,3年累计收入达1万元,成为“万元户”。

到了1990年,大棚种植技术开始推广,原本上市期只有一个月的草莓,一下子拉长到半年,亩产最高能达到一吨多。

到1992年,句容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

1991年,赵亚夫在白兔指导农户种草莓。(图片来源于金山网)

03

草莓产量高了,农民愁的就是销路了。

当时销售草莓,主要靠两方面:一是农民利用农用车拖到周边城市(南京、扬州)去卖,甚至通过火车运到上海去卖。

二是通过农产品加工,开发草莓酒、草莓酱、草莓汁等衍生品。

当时句容有家酒厂,生产的一款白酒叫“容酒”,市场反响不错。酒厂也尝试着生产果酒,就开发一款草莓酒。

容酒厂投入资金设备开发出的草莓酒,味道甜美,外包装是一个像量杯一样的玻璃瓶。一开始通过企业发放福利的形式,很多镇江人家年底都拿到草莓酒的年货。

草莓酒问世不久,就遇到一个瓶颈——果酒和白酒不同,有保质期,而且销售渠道也有说法。很快容酒厂的草莓酒产销出了问题,生产停滞。

随着句容草莓产量增大,在销售上农民也越来越吃力,发展遇到了瓶颈。

其实痛点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运输和储存上。

草莓娇贵,不耐储存,常温条件下一般储存两、三天左右,运输的路程越长,损耗就越高。农民一般销售到镇江市区、南京、扬州,就有不小的损耗率;送到上海就很不容易了,损耗率太高。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句容草莓要靠路销,白兔镇外的马路上,到了草莓成熟季,农民就会搭个小棚子,放一张长桌,桌上摆放着鲜红的草莓,路过的车子停下来购买。

如果仅在省内销售,同业竞争又会让草莓产业遇到更大的内耗。1999年,赵亚夫牵头成立镇江市草莓协会,这个社会团体主要职能是组织会员开发草莓新品种;组织技术培训与信息交流;接受政府委托的课题研发、购买技术服务和活动。更重要的内容,是指导一些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在合作社的努力下,句容创成了“莓好白兔”“万山红遍”“云兔草莓”等一批品牌,创出了“中国草莓之乡”的知名度,更奇妙的是,还在镇江的旅游产业里,播下了一颗潜力爆棚的种子。

04

赵老师的故事,讲到这一段,因为时间关系只讲了一半,临别时,先生让我好好“悟”。

去年,我遇到白兔镇的巫丽萍老师,她介绍了赵亚夫先生的学生王柏生给我,王老师给我讲了后来的故事:

2005年,正是市场竞争加大,句容草莓滞销的时节,很多种植户要放弃种植草莓,外出打工。

这时候,18岁就开始跟着赵老师学种植草莓的王柏生,这位句容农村青年致富状元、镇江市劳动模范,脑子活爱学习,他换了一个思路来卖草莓。

王柏生学习了国外的立体草莓种植新技术,琢磨了好久,觉得这事能成。于是引进到句容,并将其发展成了休闲采摘,让周边的游客,能吃到第一口最鲜嫩的草莓。

一般的草莓都是“地栽”,他的草莓是“立体种植”,这种创新,让一亩草莓的销售额竟能到达八万元,是普通草莓两倍的收益。

央视CCTV 17农业农村频道《致富经》栏目播出的“架起来的草莓好赚钱”。

王柏生请赵亚夫先生出山给大家讲课,赵亚夫给大家分析了草莓合作发展的市场前景,有了赵亚夫给他们托底,很多村民就加入进来一起搞休闲采摘,大家合伙儿种了四十亩草莓。

为了降低成本,变废为宝,王柏生还动了草莓叶子的脑筋,他把草莓叶子免费送给羊场喂羊,羊场把羊粪收集起来送给他。这样羊场节省了饲料成本,草莓园也得到肥料。

草莓大棚改成立体种植,王柏生还引进物联网技术,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随时掌握,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草莓的生长状况。

游客们走进王柏生的草莓大棚,感觉到立体种植的草莓不仅干净,采摘起来也十分方便,偌大的一个大棚,每一两排就能尝到一种新的口味。

这个草莓大棚简直就像一个草莓博物馆,各式各样的草莓让人欣赏,随着讲解,可以让游客驻足半天。

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到处都是黑科技。

摘完草莓,游客再在周边弄顿农家饭,品尝一下茅山老鹅的味道,更是十分惬意。

王柏生告诉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推出新花样,只有让游客产生新鲜感,采摘生意才会持续红火

小局破了,大局开始有转机。

如今,借着文旅融合的东风,王柏生还经常借力线上直播带货句容草莓,

返回的路上,巫丽萍老师对我说:赵亚夫先生和王柏生老师教会了我们,把草莓从“单一采摘”向“农文景旅深度融合”转变,现在啊,我们白兔镇正在打造“采草莓—赏花海—品茗茶”的旅游环线。

是的,从面对旅游消费群体看,白兔镇努力拓宽草莓的家庭亲子、科普教育等功能内涵,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体验,草莓旅游的这条链就会越做越强。

句容草莓产业发展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先从农业种植开始,再做品牌,再做新技术、新市场。一切,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下的环环相扣。

成功背后,离不开两大利器:

抱团合作,深入研究

把创新发展的信心筑牢;

把合作共赢的凝聚力握紧;

把草莓种植的规模做大;

把各个资源的链条打通——

所以,镇江的草莓产业链,发展得越来越顺利,农民也深得其利。

镇江的旅游休闲能否复制这个成功案例呢?

这个问题,需要让时间来回答。

点击分享:

郑板桥在镇江焦山写的家书,别峰庵中悟透了家国道理

镇江膏药,名气怎么那么大的?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解放后第一任镇江市长何冰皓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你好,这是我的家乡,镇江!这是我的新名片

伯先公园,多少镇江人珍贵的童年!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