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匠艺

 马尔的视觉 2024-03-27 发布于安徽

小城的万达广场刚开业时,老远就能看见“南工北匠”的门店招牌。寸金寸土如此商业化的地方,居然能给传统手工艺的传播留块地盘。

店铺不大,百把平米,五光十色,花花绿绿。与相邻的几家门店顾客比店员还少的稀落相比,铺子还算热闹,聚着人气。

斑斓色调的材料,一笔一划的动手经历,令娃开心欢颜的手工结果。

前一段读书,对马克思在《1848年手稿》中提出的一个见解印象深刻:劳动能够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快乐之源

马克思对劳动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写道,为了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劳动者必须能在他们所创造的物件中看到自己

按照他的理解,劳动赋予了我们具体化自身内在优势的机会,激发出创造力,训练缜密性等。

马克思的这些想法,道出了我们对手工技艺热爱的缘由。



他继续举例:想想制作一把椅子的木匠吧。此椅简洁,坚固,朴实而优雅,而制作这把椅子的人未必总是如此。有时候他可能情绪不佳,绝望,彷徨;而这个椅子正是他积极一面的纪念碑

在马克思看来,理想的劳作使我们得以在劳作中发现最好的自己。

马克思一辈子没有做工的经历,他个人亦无手工劳动历史;可他对理想劳动的描写,却如此真切动人。





南工北匠里大多是家长领来的稚童。那些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小玩意,家长希望能够给孩子刻下深深的童年记忆。依家长角度看,它们也应是育儿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态。



我在想,手工艺能在今天展现出逆袭的样子,是不是和马克思所说的有关联呢?



现代工艺之于传统社会的意义,就在于它的高效、简单与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二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社会飞速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人类普遍贫困和物质短缺的窘况,变成了丰衣足食以及拥有更多闲暇的时代。

工业化巅峰时期,手艺、手工作坊大多被机械化碾压成僵尸、干片。



传统手工艺之于现代社会,几乎僵死的它又再生出新的意义;好像螺旋式地反扑或报复。手工自有它的神奇,它能将失速的高效形成的让人身心变形的快节奏慢下来。手工的繁琐,对抗着工业化流水线的简单;自制、独制、私人订制,在反击着大规模的毫无个性的批量化生产。

尤其是生产能力和物质产品过剩的时代,传统手工艺慢悠悠地晃荡着走来,显出十足的魅力。



这也是现代化连带出的种种疲惫不堪,得以让传统工艺大放异彩。

现代化让人吃饱了、吃撑了,人突然发现在传统工艺的玩耍中更能看见自己的模样,仿佛在慢慢地实现马克思当年的关于劳动的理想。





可是细细地瞅过去,最终的眼见却又让我的思考陷入困境。我发现店里竟没有一个工匠。它所标榜的所谓的手工艺,无非是一些精心准备好的“零部件”,要人按图样的标准与程式组装。就连陶艺也未能逃脱。

这当然不算是工匠的启蒙,所谓的手工艺也只是“手艺快餐”,跟方便面一样的嘴脸。能十分确信,它就是一桩商业买卖。真是哭笑不得。这里制造出的却是手工幻象;它延伸出的,仍然为流水线的批量产品。

哗啦一声,一切美好的愿望与想象轰然崩塌。

作者相关文章

“大师”泛滥,一匠难求

工艺大师者,技艺叠加的缤纷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