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开放后繁峙第一所民办学校(二)

 平型关杂志 2024-03-27 发布于山西

改革开放后繁峙第一所民办学校(二)

——记李宏如与兴育中学

康所平

3、探 索

来兴育中学初中部就读的学生,多数是考别校时的落榜生。初期,学生入学时,还组织一次考试,1997年始,兴育中学干脆不再举办入学考试,来者不拒。李宏如深知,在升学方面,他们学校是没有竞争力的,那就为学生在做人、就业及将来的谋生等方面打好基础吧。他甚至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这从其 “爱家爱校爱祖国,成人成才成事业” 的校训中也可见一斑。

县城第一个画室

1996年8月1日,兴育中学画室在繁峙县城建设街路北正式开班,画室占两间门面,约20平米。画室兴育中学的学生不收费 ,外校学生收取一定费用。

本来,按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都有开设美术课,但实际上多数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很少上或不认真上。兴育中学的学生基础差,不要说将来考大学就是考高中也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同学对学习已失去了信心,更谈不上兴趣。李宏如琢磨如果在某一学科让学生找到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就可以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经过了解,发现有的同学爱好美术,于是兴育从1995年招收的初中班开始,就把爱好美术的同学组织起来,聘请了原县文化馆馆长张荣熙先生任兼职美术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爱好美术的同学。后来又聘请山西大学美术系毕业的肖建新老师为专职美术老师,除按规定上美术课外,还开办了这个画室,这第一个培训班,是他和肖建新老师商量作为暑期培训班招生的,除了给自家学生暑期提供学习便利外,也可引导校外一些美术爱好者走上常年学习美术的轨道。前几天就贴出广告,开始只有1人报名——毕竟这种班以前不曾有人办过,尚属首次,到了这天,已有10名学生报名,故决定开学。

据李宏如掌握的资料,繁峙县现存金代至清朝的壁画总面积达500多平米,岩山寺和公主寺的壁画更是闻名全国。

其中,据碑文和壁画题记载,岩山寺正殿和南殿的金代壁画都出自画匠王逵和助画人王道之手。当年前来临摹壁画的全国著名画家潘絜兹教授曾推测,绘岩山寺的壁画历时近二十年,不可能是外地人,应该是本地或本村人。王逵原是宫廷画师(碑文载是“御前画匠”),告老还乡后为本村的寺庙绘了壁画。南殿西壁题记载,他画完南殿壁画已经六十八岁。这也说明繁峙有悠久的绘画传统和绘画土壤,李宏如觉得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利用这些优势,培养出更多的绘画人才。

1996年8月14日,他同美术老师肖建新租了一辆三轮车,带领兴育中学参加暑期美术培训的7位同学,前去天岩村参观了国保级的岩山寺金代壁画,之后,师生又步行五六里,游览了天岩村的山水,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兴育中学和兴育画室确实培养了一些有美术特长的学生迈进了大专院校的门槛,其中,有兴育中学初中班的高巨龙(考入中央美院专科部)、魏俊杰(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等7人,外校在画室培训学习的郑蕊(考入太原理工大学)、王世祯(考入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等4人,此外,还有以美术考入中专,毕业后从事美术工作的张文彪等共4人。

对此,他不无感慨 ,“实践证明,学生中有许多特长生,因为我们没有为他们开发特长创造条件而他们的特长被埋没”(《回忆兴育中学》)。

增设古文课

1997年春季开学后,学校新开设了古文课。这在全县的中小学校也算得上是特例——那时,小学语文课本只选很少一点古诗,中学语文课本上每册也只是选数篇古诗文。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同时开课,学习内容一样。不打乱原来的课程安排,利用活动时间和星期日,每周两节课。不另收费。教学篇目由任课老师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书中选择。其动因在他的一篇日记中可窥一斑,他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中国人,但因看不懂中国的古文而不能很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实在觉得遗憾!我已年老,悔之晚矣。我想让兴育中学的学生学点古文,其目的是继承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1997年2月2日),用心可谓良苦。初中班选讲了《论语》、《古文观止》等古文。小学开展了读诵《弟子规》活动。同学们反映受益匪浅。十多年后,一位初中4班毕业的同学回忆学校生活时,他说给他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古文课,“张仲贤老师总是温文尔雅的讲述着《诗经》的优美、《论语》的经典,现在依然记得'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初学时只当是背诵任务,随着成长与经历,越发觉得经典的永恒魅力,并(将其)作为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遵循。”

古文教员张仲贤原砂河中学校长(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是特聘的。其实,学校前后聘任的各科老师不少人在繁峙教育界久负盛名,比如,高中部有刘计宽(数学)、郭维藩(物理)、王玉昌(化学)、杨有龙(英语)、张保国(地理)、马世亨(体育)等,初中部有王椿(语文)、陈龙生(语文)、高克祥(语文)、王文政(英语)、李艳华(英语)、乔力中(兼数学)、张全鱼(数学)、杨眉全(数学)、左坛(地理)、柴乃恒(物理)、郝国栋(体育)等。从某种角度来说,有机会就教于这些名师门下,兴育的孩子们也算是幸运的。

到户外去

1997年4月,谷雨过后,立夏将临。然而,地处北国的繁峙县此时才显春天景象,大地返青,杨柳吐翠,稻田里有块块白色塑料布覆盖的秧床,旱平地和坡梁上男耕女帮下种忙。一天下午,学生们上活动,他便带领同学们到野外沐浴和风丽日,让学生观察农民下种的情况,并要求回去后各人写一篇心得。

不知学生对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体悟如何,但孩子们的心情绝对是愉快的。

1997年4月的一个星期日,学校组织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的60多名学生去公主寺参观。采取的作法是自愿报名、自带干粮。公主寺(现为国保单位)在杏园乡公主村(现已属繁城镇),距县城20多里,始建于北魏重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李宏如与初中二年级班主任左坛老师带队。早8点半从学校出发,步行4个小时,12点半到达公主寺。到了寺庙,有的同学照相、有的绘画、有的参观壁画和建筑,还有的爬山,非常活跃、快乐。他们在初中一班一位同学的亲戚家烧了开水,让同学们喝水、吃干粮。返回时有的同学已觉疲劳,走路已很吃力,于是租用公主村一辆面包车将学生送回学校,每人付车费2元,回来已是晚8点。

2000年5月14日一早,李宏如同柴乃恒、王路老师,带领初中三班(三年级)的学生出发了。上午他们先后参观了下茹越水库、砂河烈士陵园、大营老泉头、卤城遗址、平型关等,可谓马不停蹄,行程满满,直到下午两点才返横涧村吃了午饭,下午又去了孤山——“孤山晚照”为明代“繁峙十景”之一。他们是租车去的。因车出故障,修车耽误时间,晚上九点多才返回学校。尽管参观点安排得有点密集,但孩子们特别高兴。

在十几年的办学中,学校每年要组织两次参观县内及附近的农场、工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等活动,比如,三圣寺、圭峰寺、铁厂等地方,学校还专门组织在石佛寺的山上植树、革命烈士纪念馆祭拜革命先烈,不能一一详列,每次李宏如都亲自带领,此外,他们还游览了恒山,组织登山队登临了五台山的几座台顶,在茶铺乡(现并入岩头乡)举办了暑期夏令营……

“我们让学生参观的目的是磨练意志,锻炼身体,拓展视野,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古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同时培养遵守纪律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习。”他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

十几年后,现供职于大同市委组织部毕业于初4班的阎秀峰(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考中公务员)在《我的初中》一文中深情地回忆道“初中3年,我获得的知识远比课本知识本身多的多……由于学校的独特教学理念,我们的课程设置很丰富,课外活动也比较多……古人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初中3年,我们走完了县城周边的各处古迹、风景、厂建……想起这些,我觉的能在兴育读书真是极其幸运的一件事,有时候和其他的同龄人交流起来时,我们总是知道的更多,他们经常投来羡慕的眼神,羡慕我们的学校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其实,这些活动的经历不仅是玩性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走过这些地方之后,你会觉得家乡如此美好,增加的是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是永远铭刻在骨子里的一种东西。”

不过,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确实是承担了风险的。

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到校外春游、参观等活动,需经当地教育部门批准,实际上谁也不会批准这样的活动,因为一旦发生事故,批准的人就得承担责任。“但我觉得是应该做的,不能因噎废食。”“我也未申请,自作主张,出了事一人承担,免的连累别人。”他告诉我当时的想法。每次出去,虽然都由他亲自带领,但毕竟有些担心,他讲过这样一件事,那年暑期带领孩子们去茶铺挖树坑,期间利用挖树坑间隙,师生同游狮子窝、清凉桥、中台顶,由于前一晚他梦见五条大蛇,有黑的、白的、花的几种颜色,似碗口粗,丈余长,还骑着一条蛇飞了起来,所以第二天天上山,他特别担心遇蛇,因为不仅这里蛇多,而且大都是毒蛇,“这是我上山最怕的事情。当我向狮子窝走时,有意入树林行走,图的是凉爽和林间的景色,这里的树木不太高大,树下的草长得茂盛,高至大腿。我突然担心起蛇来,不敢迈步,就在此时,有一能条灰色毒蛇在我面前由下而上缓缓爬行,蛇有一米多长,粗壮短尾,与我相距2米左右。我立即屏气站立,唯恐惊动它,它好像没有发现我,若无其事、不紧不慢地向上爬去。它虽行走在草丛,蛇身却完全暴露在外面,看得特别清楚。待蛇走后,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出林子,呼喊老师和同学们要走大路,不要进入林子,林子里有蛇”。

几十年后,他提及此事,这样写道“感谢上苍,十多年的野外活动没有出事故,实在值得庆幸,回忆起来也有点后怕,一旦出事,学校立即就得停办,我的后半生也得改写。”(《回忆兴育中学》)

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学校还请本校的师巨平老师编写了《繁峙县乡土教材》,其内容包括:繁峙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物产资源、文物古迹、历史人物等——像这样的校本教材,在全县当时恐怕没有第二本。

劳动基地

为了让学生有固定的劳动基地,并通过劳动学会一项生产技能,他先后确定了三处植树造林的地方,第一处是距县城15华里的石佛寺,第二处是距县城13华里的鳌子头旧村遗址,第三处就是距县城70华里的照山村。组织师生利用每年的植树节和暑假进行植树造林。

石佛寺,距县城15华里,他们植树那几年碰巧遇石佛寺缺水,只得从附近的岗里村买水,用拖拉机将水拉至山坡下,然后学生们再用脸盆端水上山浇树,在石佛寺植树3年,虽然栽的数量不多,也有千余株松柏树。

第三处是距县城70华里的岩头乡照山村。

1995年放暑假期前,他让教师和学生报名参加植树,报名者共20人,有的愿意投资入股,有的愿意投工。投资者每人200元。他们决定先整地挖树坑,秋天植树。

7月10日这天,他同本校的5位老师8位学生(其中有两位老师带了自己的儿子)租两辆三轮车,去照山挖树坑。虽然提前看好了住宿和做饭的房子,但屋里堆满了莜麦秸和杂物,他们立即清理打扫,安排食宿,并向村民宣传植树的好处,想让村民参与入股,或者上山挖树坑挣工资。

工地距照山村虽说2.5公里,他们却走了近2小时,而且需要背上干粮、水壶(装满水的塑料桶,最少10斤)、镢头,途中要休息几次,要出几身汗。

在工地上,师生们脱去外衣,只留下背心和短裤,手上打了泡,臂上死了皮,不叫苦、不怕累。中午在地里吃干粮、喝冷水,稍休息一会儿继续干,每人每天能挖一至二百个坑。

师生们一天的苦干实干,改变了村民的看法。原来村民除了担心政策变、受益迟等原因,更主要是看他们这些老师学生植不成树,所以说些风凉话。第三天村里挖树坑的人就比昨天多了,当然,他们主要是为了挣钱,挖一个坑七分钱,一天能挣20多元。

到了第四天,上山挖坑的村民有15人,而且有4户人家还把挖树坑挣下的钱当天入股植树,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群众有了植树的积极性,对老师和学生也是个鼓舞。

挖树坑前后共8天,挖树坑27900个,结束当天,他们冒雨乘三轮车回城,途经峨口白云寺,师生又入寺参观。

当年去五台县东会村起落叶松树苗的事多年后他仍记忆犹新。

那是1995年9月24日,天气特别冷。他同林业局的邓高宪同志、兴育中学的两位高三学生、还有妻侄、妻侄女女婿及土岭村的两位亲戚起松树苗。他由于昨晚肚子疼,故只是勉强参与。到了苗圃,病得实在支持不住了,想躺一躺,可苗圃里的房门都上了锁,他便只好在屋檐下铺了一件棉衣,躺了一会儿。待疼痛减缓,才起来继续干活。午饭大家就在苗圃吃干粮,共起树苗25000株。他们将挖起来的树苗蘸上泥浆,雇车拉回照山村,再假植起来(将根部埋入土中),一直忙乱到晚上10点才回到县城。

第二年,李宏如专门去了一趟照山村查看上年秋天植下的落叶松,成活率在70%左右。他挺满意。

如今,基地410亩落叶松长势良好,已经成材。

这不是最主要的,他更注重的是植树造林过程中,使同学们增长了识别树木的知识,学会了植树的技术,明确了植树造林的意义,提高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当然,也使学生得到了劳动锻炼。

让学生参加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吃苦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一生事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培养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校的劳动先从学生身边做起,包括让学生轮流值日,打扫寝室院子和学校附近的街道。结合校内的一些工程,他还让学生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如修理操场、建筑房屋等工程。

节假日

2000年5月的一天,又是一个周六的晚上(过星期放假),以往学校专门为离校远的没有回家的学生放映有教育意义的老电影片,这晚,别开生面地由教音乐的魏来福老师请来了几位唱繁峙秧歌戏的业余演员,在学校院里清唱(不化妆),其中有石桂桂、计兰等,二人分别表演了《小牧牛》和《花亭》选段,同学们反映颇有意思,特别是了解了家乡的地方戏——繁峙秧歌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宏如认为,让学生从小融入家庭,了解民俗,长大才会热爱家乡、怀念家乡,进而才会热爱祖国。兴育中学每逢传统节日,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不论是否遇上星期日,学校都要放假(若不是星期日可以调换),让学生回家过节,让孩子们体验一把传统节日气氛,也让家长少一份牵挂。每逢新年,学校白天要组织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晚上以班为单位举行迎新晚会。中午包饺子吃,也是以班为单位,师生齐动手,同做、同吃,包得不一定好,只是图个高兴、热闹,况且传统的美食文化,也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他的想法。

“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为了更珍惜现在,了解家乡是为了热爱祖国。这种教育不能只在口头上或书本上,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些潜移默化的渗透工作……”——李宏如如是说。

学校的民俗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寓于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活动之中。(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