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书虫小记 2024-03-27 发布于北京

这是第二次读了。第一次少不更事,光看没有写笔记,结果全忘了。

之所以马克思这份手稿挺重要,因为它是《资本论》的先声和提纲。

1932年,苏联政治学和历史学者阿多拉茨基在马克思三份手稿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并非马克思本人生前整理的著作。

第一份手稿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在研究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2022年敝号研读并随笔了《资本论》中详述过——马克思非常重视和忌惮这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级人物,在资本论中,他用了四章约四万多字的篇幅来逐一批判斯密的资本形态理论

也证明,他诸多观点也源自斯密,特别是劳动价值论。其次就是法国的魁奈,以及英国的李嘉图。——当时英国出版业、新闻自由以及大英图书馆的开放与包容,才促成了巨人思想的形成,没有了思想言论及新闻出版的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诞生的

第二份手稿不全,主要集中于对私有财产及其运动的分析。

第三份手稿是对此前研究的一些心得,对市场分工、私有财产、货币形态等的进一步研究,并且初步提出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和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新认识。

这份手稿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1844年上半年左右,马克思刚开始学习经济学,时年26岁。

这个年岁。

当时他已经写下了论犹太人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认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基本面——物质关系上来,因而开始他自己对经济学的研究

他主要的方法,就是第一份手稿展示的,一边看经济学大家们如斯密、李嘉图、萨伊、魁奈等人的著作进行研读和摘抄以及评论——这也是书虫在干的事。

他几乎从未停止过做笔记!1844年推出了《巴黎笔记》,1845年《普鲁士笔记》、《曼彻斯特笔记》,然后基于这些笔记,再写出诸如《哲学的贫困》一类的著述。

典型的学术路径——研读、综述、评论,扎扎实实看书学习,废寝忘食地吸收新知识。

后来,是好友恩格斯的一篇论文《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启发了马克思,感觉还是要强化对经济学的研究。

因为恩格斯身处曼彻斯特,英国本来就有斯密和李嘉图建立的古典经济学传统——自由市场经济,一切都建立在私人利益和财产基础之上。

恩格斯想要着手批判这种“国民经济学”建立的基础并不正确——不能把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和基础,都建立在私人利益和私有规律上。——继续提示,没有了英式教育的批判性思维,恩格斯也做不到这样的独立思考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研究,也认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经济学概论》不过是一部私人致富学,而不是真正的国民政治经济理论。

在对比萨伊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上,马克思反对萨伊的效用理论(价值来源于有用性),赞同李嘉图的生产费用理论(劳动价值论)。他在第一份手稿中写道:归根到底,用劳动时间来确定价值,也无非是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表现

也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他开始了对剩余价值的研究。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价值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开展摘录和评述——工资、利润和地租,通过仔细的研究,他发现根本就无法找到共通的尺度来衡量这三种资源对商品价值的贡献度,这为他后续研究出来一切都来源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认为,前述学者们的研究,只是从既有的私有财产事实出发,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了一般的公式,然后就认这些公式为规律。

他们并没有说明,私有财产本身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何以这些规律是如何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的

这其中可以稍微展开一下。

斯密、李嘉图、萨伊们之所以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去追寻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而在于他们确乎认为:一是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二是个人能力的差异导致的财富创造和积累的差异,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马克思恰恰就从否定这两个假设出发,认为他们不能把经济学建立在一个只关注个人利益的伦理观基础之上,这会导致他们得出的私人经济规律,变成国民经济规律。这样,资本主义生产模式造成的贫富差异,就成了“正常现象”

为了揭开之前人们没有找到的衡量价值的尺度,马克思认定人的劳动是总的价值来源,那么劳动价值又如何转变为其它类型的价值和收入呢?

他借用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异化”概念,沿用他青年时期很崇拜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思路,提出了在现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下,人类的劳动会产生四种形式的“异化”:

一是劳动的生产物异化,劳动产出为资本家占有,而不是工人。这导致贫富差距,工人付出越多,越贫困。

二是劳动对劳动者的异化,劳动并不是出于劳动者本人的意愿,还是受到工厂强制的行为。结果导致,劳动付出得越多,工人就越失去自我。

三是生活对劳动者的异化,即劳动生活已经蜕变为劳动者谋求生存的手段,而不是人的本质。产品、社会、自然都成了手段。

四是人际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贬低为物的关系,雇佣的关系。劳动越多,社会关系也好,自然也好,越成为与工人对立的存在。

这个异化的描述,马克思大量地借用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异化描述,敝号2021年随笔的《精神现象学》做了详细阐述。

在当时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年代,这种工人劳动“异化”的现象可谓悲惨之极,在曼彻斯特这样的工业城市比比皆是。

从狄更斯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稍加体会,对于像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有良知和抱负的知识分子而言,这确实是孰不可忍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费尔巴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集中体现为他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这种批判思路,也一直在基督教神学中沿用下来,一直是基督教用以批判和反抗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基本思路

敝号在2022年随笔的著名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的《人类的本性和命运》中详述过,其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现代社会各类弊病的批判深入骨髓,也彰显出了宗教哲学的强悍。可以一观。

2023年随笔的巴别尔《哥萨克的末日》中,后世的苏联将领们,诸如布琼尼、铁木辛哥们,干脆就认为共产主义不过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其实也不无道理。不然今天的我们也不会这样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了。

随着马克思后来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周期研究的深入,他慢慢地减少了对“异化”的使用——毕竟,异化是个哲学词汇,完全可以用更加精确的经济社会具体分析来替代。这在学术思维上而言,是一种成熟。

对于如何解决异化问题,他提出的总体方向就是把劳动者从私有产权关系中解脱出来。

工资是劳动异化的直接结果,异化劳动则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一方消亡,另一方就跟着消亡。

他进一步认为,整个人类的奴役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之中,解放工人,就包含了对普遍的人的解放

这其中暗含了马克思一直固有的一个思路——所有的社会弊病可以集中于一个特定的集团,把这个集团的问题解决了,整个社会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个人持保留意见。

不过,他认为解决异化劳动产生的诸条件,就能实现没有异化的人的发展道路,确实成为了后续他发展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点。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在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围绕物质生产而来——谁出什么资源,谁支配资源,谁主导分配。

他比之前在论犹太人问题时前进了一步,不再把人类文明看作历史的动力之源,人类劳动生产才是。

在第三份手稿的哲学笔记中,马克思盛赞了他所崇尚的人物——费尔巴哈,一方面是盛赞,一方面也就说明,他的诸多哲学分析也就来源于此人:

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批判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新的发现。为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奠定了基础,因为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理论的基本原则。

费尔巴哈本人作为哲学和神学教授,并没有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归结为宗教,而是从人际关系入手,从改革社会关系层面来倡导实际的解决路径,这就是唯物主义社会变革理论的初始来源

同时,马克思还辨析了原始共产主义——尽管这种制度是否真的存在过,没人知道。他之要这么辨析,当然是出于论战的需要。

在他的描述中,那种把所有财富都集中到共同体里,消灭一切私人财产的原始共产主义是非人性的,是否定个人人格的,甚至是私有化的极端表现!——后世苏联和一些国家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就是要消灭一切私有财产,把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归结为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加以批判。

他写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所有人都不允许其他人拥有比自己更丰富的财产,全体成员都在猜疑中,相互监督,相互指责,最终的结果是嫉妒和贫穷的平均化。——这出景象,貌似我们也有点熟悉吧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当然是建立在一定财富积累水平之上、良好政治体制基础之上的,由人进行的为了人实际获取人类本质所存在的共产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私人和公民两个角色的对立与矛盾消除了。

联想到,其实马克思与美国的亚伯拉罕·林肯是同时代人,而且,南北战争结束之后,马克思还给林肯总统发去过贺电!电文中写道:如果反抗奴隶权是你第一次选举的保留口号,那么你连任的胜利口号就是向奴隶制宣战。

林肯曾在1861年的国情咨文中写道:劳动先于资本,并且独立于资本,资本只是劳动的果实,如果没有劳动,就永远不会存在资本。林肯在葛底斯堡阐述他的“民有,民治,民享”政治体制理念时,是否参考过马克思的文章,我们不得而知。

但马克思面对的英国和法国工人阶级现状,与林肯面对的经过四年内战后完全大乱的美国社会,可能都会产生相同的社会理想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从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来看,马克思一直认为: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充分发达的资产阶级治理模式,就没有充分发展的无产阶级,一个受限的、不完整的资产阶级社会,只能产生出同样不完整、同样受限、同样依赖的无产阶级,这样的无产阶级不具有彻底革命的基础,也不具备自身独立的利益诉求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必须借助于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之基础上的。

这一点,不仅被列宁改掉了,也被后世的我们忽略掉了——今天我们把马克思本人当年那些不切合今天口号的原话,与欧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归为一类,稍带贬义地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世列宁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做了一个激进的改变,这个改变,经过七十年的实践,最终被证明失败了。

历史实践也恰恰说明,马克思当年的谨慎和远见。

还是读读原著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