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ING!当“喷笔”开始流行,六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谈

 WQ_AI_LYS_999 2024-03-2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长久以来,绘画中的用笔、笔触、手感,都是艺术家们追求的重要因素。但在当下,我们却看到很多“反其道”的新现象:喷画,就是其一。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看到了很多色彩明亮、质感丝滑的画面,以喷的方式,故意削弱笔触与肌理的画面效果。

喷笔和喷枪,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

图片

上海工作室画廊 张杨彪个展“片段”现场

图片

玉兰堂上海 “房子里的人-梁曼勇个展”现场

首先能看到多个以喷画创作为主的艺术家个展

2023年7月,唐人北京总部空间呈现艺术家侯佳男个展,他以喷的方式表现烛台、吊灯、鲜花等充满消费感的现场,画面平滑又失真。2023年10月,梁曼勇个展“房子里的人”在玉兰堂(上海)开展,他的作品集合了动漫、雕刻、绘画和喷画等综合创作方式。2023年12月,艺术家康好贤个展“离宫别馆”在星空间举办,呈现当代当代都市社交生活的作品结合了喷画、拼贴等方式。2024年3月,艺术家张杨彪个展“片段” 在工作室画廊开展,展出了艺术家充满“胶片摄影”朦胧感,以喷笔绘制的,关于日常静物、生活片段的架上作品。

还有近来逐渐进入画廊展览中更年轻一代,来自四川的王昊阳、李小刚,来自广州的王予马;近期在798又生空间参展的马小萌Toi,他们几乎已经都是95后的新锐力量。

图片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

Marilyn Monroe I

1962

Oil and spray enamel on canvas

236.2×183.5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The Sidney and Harriet Janis Collection [646.67]

与艺术家们聊喷画的创作方式,大多从波普艺术开始谈起。那场发端于70年前的艺术运动,是对商业社会和都市文化的强烈反馈,直至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艺术家们的创作。

而西方艺术家对喷枪的使用甚至还早于波普艺术阶段,最初来自广告画等商业形象的绘制,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高画面质量。

后来,艺术家则将喷枪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之一,和画笔、刷子一样,为了达成更理想的画面效果,例如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当下明确以使用喷枪创作为主要创作方式的艺术家,是德国60后女艺术家凯瑟琳娜·格罗斯(Katharina Grosse) ,以喷枪创作大型色彩现场、户外和架上作品。

图片

凯瑟琳娜·格罗斯(Katharina Grosse)现场

Chill Seeping from the Walls Gets between Us, Helsinki Art Museum, June 8, 2021–January 23, 2022. Artwork © Katharina Grosse and VG Bild-Kunst, Bonn, Germany 2021. Photo: Hanna Kukorelli/HAM Helsinki Art Museum

而中国艺术家对喷枪的使用,则更多开始于90年代,绘画艺术家对画面局部效果的使用,但当时并未形成以喷枪或喷笔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体系化风格。直至80后的大部分艺术家,他们依然对绘画手感、笔触肌理有一种执着的追求。

但这种现象在90后一代人身上,发生了变化。「置顶艺术」目之所及的多位年轻人,已然开始将喷的方式作为主要创作手段。毫无疑问,这跟90后、95后一代成长于网络时代,伴随着当下迈进AIGC技术时代,都息息相关。

图片

艺术家侯佳男作品在唐人北京总部展出现场

HANMO艺术中心创始人林松也看到了这一现象,谈及原因,他认为可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时代之变,与这个时代的视觉经验和色彩环境有关:炫酷的商业广告、丰富明亮的色彩,年轻艺术家们对这种色彩是天然接受的,并敏感地把广告色、荧光色引入画面之中,容易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与喷画本身技术材料的进步也有关系:喷画原来多用于商业化广告画和户外喷绘;材料本身的技术进步,让制作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表达也更丰富。当下青年艺术群体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对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接受度很高。

第三,喷笔的使用的确跟当下的潮流艺术的流行相关联,很多青年艺术家试图在打破绘画、涂鸦、潮流等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他们就是要突破和颠覆,颠覆所谓的精英艺术,打破传统艺术里的概念和界限,喷的创作方式就这样代入了画面之中。

的确,这是当下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视觉环境所带来的结果。观看到这样的现象和趋势,「置顶艺术」邀请六位艺术家一起探讨他们关于喷画的。

图片

在我们的调研总体来看,对画面中渐变效果的追求,是多位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喷枪笔的最初原因。

图片

上海工作室画廊 张杨彪个展“片段”现场

图片来自工作室画廊公众号

“起初是对制作过程感兴趣,喷笔效果很细腻。”正在上海工作室画廊做个展的艺术家张杨彪,相对于他2020年之前油画、水彩作品中能看到清晰的“绘画”痕迹,这次最新展览的作品,以滤镜般雾化的朦胧效果画面,受到探讨和关注

在一段关于他的短片中能看到,张杨彪带着防毒口罩,使用喷枪笔创作,不同于绘画中的调色过程,他的调色是向喷枪中滴入颜色进行混合,在画面上细细喷绘。

图片

张杨彪《盛水的玻璃杯A》布面丙烯 117(h)×91.5(w)cm 2023

图片来自工作室画廊公众号

“这是带电的,更刺激,追求即刻满足。”如同绘画中的“手感”一样,喷笔也能给艺术家带来创作过程中的满足感:“用笔留下的痕迹会很清楚,颜料在画布上不会有喷的那么均匀,喷到画布的颜料是很小的颗粒,几乎感觉不到厚度,这种很平整的视觉效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很强的满足感。”

用喷笔的创作方式看似效率很高,像“人工打印机”,一喷完事儿。但之于艺术创作中,却是一个无比繁复、要沉心去尝试的过程。张杨彪对喷笔的熟练使用,是经历了数年的尝试:“喷笔特别容易堵,每笔画完要洗笔,要提前做底打磨画布,颜色也会调一些备着,颜色需要覆盖很多次才会有比较沉着的质感。”

图片

张杨彪《绿边搪瓷碗》布面丙烯 90(h)×100(w)cm 2023

图片来自工作室画廊公众号

从对喷枪笔的使用,到逐渐以喷枪笔为主要创作工具,是艺术家对“喷”特性和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对画面质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张杨彪用喷笔可以像用画笔一样去写生,将最原始的视觉感受转化成画布上的颜料,这些最直观的感受在整体能力的提升中更好地被提取和表现,从而喷出能平行于现实的光影质感。

图片

又生空间“秘密”展览现场,右侧3件为马小萌作品

在又生空间3月份开展的4位年轻艺术家中,马小萌的作品充满几何构成,具有运动感的立体图像风格。喷枪笔,也是她画面营造画面的方式之一。

“很早前在用软件画画时候就习惯喷枪笔刷了,只不过是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使用虚拟的它。”原因是对画面中渐变色的偏好,从创作之初,马小萌就对渐变色所呈现出的速度感比较着迷

她的作品始终围绕“运动与时间”这个主题,“以捕获运动的连续状态贯穿时间与空间的流动,而喷枪生产出的“渐变”本身含有一种颜色的内在流动。”

马小萌说,她经常用“唰”来形容这个瞬间。

图片

马小萌《冒险乐园》布面丙烯 230×160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

艺术家马小萌作品作品《冒险乐园》绘制过程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开启了在画布上创作之后,马小萌很自然地也将使用喷枪笔的习惯运用至画布之上,逐渐熟悉喷笔、喷罐的实际手感,基于在虚拟绘画中的使用,她对实体的喷笔上手也很快。绘画之外,她也会做小雕像,也会使用喷绘的方式。

无论是软件画画还是架上绘画,喷枪作为工具,无论是虚拟的还是实在的,对她的艺术语言来讲,都很适合。用喷笔的创作过程中,她能感受到:“一种通过'悬空移动’来获得的运动体验,也便是对运动的另一层理解——在其中体会时间的绵延。”

图片

马小萌《行程三公里3-miles Way》 木板丙烯 160×85cm

2023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一般使用画笔来画草稿或填色,但画笔对我来讲纯粹是'完成’画面的工具。”很显然,她不太享受画笔,觉得画笔不够轻盈,反而是在喷的过程中,与喷枪笔建立了亲切关系。甚至喷枪笔也承载了她的思绪:移动-思考-留下痕迹-再思考……在创作中不断循环。

长期的创作中,喷笔之于马小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和语言了,她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新的启发。比如越来越熟悉喷笔的特性之后,她会尝试喷墨量的增加,画面中颜色越来越重,形象越来越清晰,在她不断向前推进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一件使物像逐渐清晰,逐渐显现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空间的跳跃之间,时间也逐渐被具体的形状所形容......我在喷绘的另一个侧面寻找到了与自己创作主题的契合点。”她认为,甚至使用喷枪的过程就是“显现”本身。

图片

王昊阳《我和我的生活》 布面丙烯 200×150cm 2023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王昊阳的画面更倾向于网络时代电子图像的样貌,穿插、叠加、篡改,具象元素融入抽象的空间之中,无数转瞬即逝的片段和图像相互叠加。

他与马小萌的创作一样,画笔的使用主要在起稿时。但不同的是,王昊阳会在创作的推进中选择不同工具穿插使用:“总的来说使用喷枪的时间居多。但我没有为某一工具赋予特定的情绪表达功能,对我来说只有最合适的表现形式,特定的表达方式与特定的情绪之间不存在固定的的相互绑定关系。”

图片

王昊阳《鸽子》布面丙烯、石墨 40×50cm 2023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

王昊阳《我和我的生活》 布面丙烯 200×150cm 2023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昊阳强调喷枪笔表达颜色过渡中带来的细腻感。“喷枪画画最直观的地方是可以做出非常平滑的画面质感,相比画笔,喷枪可以在不同颜色之间的过渡上能够呈现得更加细腻。”但他也承认,由于无法直接接触画面,所以在使用喷枪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使用画笔接触画面时的触感。

图片

王昊阳《逐光者》布面丙烯 200×150cm 2023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王昊阳自己对喷枪工具的使用中,逐渐理解到不断的熟练使用而产生了技法上的演变。大约经历了一年多创作实践之后,他逐渐意识到喷枪的使用也会带来新的创作方式的理解:“几个月前,我意识到即使不与画布直接接触,长期使用喷枪仍然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自己的手感,但很多时候这种手感被喷枪带来的平滑质感掩盖掉了。”

2024年伊始,王昊阳在最近的一批小尺幅作品中,进一步探索了喷枪的边界以及喷画与手绘、擦除等技法之间产生有机融合的可能性,对他来说,这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维度上的演变。

图片

对于更多艺术家来讲,喷枪笔的使用,与画笔的使用是相同的,更多的是基于对画面不同视觉效果的追求。

图片

王予马《陪伴2》 布面丙烯 100×80cm 2023

图片来自 hiart space 公众号

像马小萌对画笔和喷笔的区别感觉很类似,艺术家王予马也谈到,对于画笔的使用会感觉比较谨慎,但喷的时候则感觉更自由。

在王予马充满Z时代的风格,明艳又呆萌的可爱形象中,结合了绘画与喷的不同创作方式:“在细节,底色会用刷子和笔上色。需要柔和、渐变效果的地方会用喷笔。”她在创作中对喷笔的使用依然在探索中。

图片

玉兰堂上海  梁曼勇个展现场

图片来自玉兰堂画廊公众号

图片

梁曼勇《烦》 板上综合材料 73×60cm 2023

图片来自玉兰堂画廊公众号

艺术家梁曼勇开始喷笔的直接原因,也是对作品中渐变效果的追求。

“画笔画渐变有些吃力,出来的渐变效果没那么顺畅;喷的话其实是很容易就达到渐变的效果,而且很微妙。”梁曼勇在创作中对绘画和喷画带来的效果有着不同的感受:“喷出来是边线比较雾状很虚,画面上看去会有些轻飘。画笔画出来过度的再均匀看起来还是比较沉稳些。

他的创作中会使用多种创作方式,雕塑、绘画、喷绘……他会在起稿、大色块的描绘中用画笔,进入作品的深入刻画阶段,作品中需要呈现“渐变”的区域则选择喷。

图片

李小刚《筑体4》 200x300cm 布面丙烯 2023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

李小刚《筑体1》 150x180cm 布面丙烯 2023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李小刚的创作手法也非常丰富,他充满抽象构成空间感的画面中,结合了喷画、画笔、版画等多种手段的结合。

对于他来说,喷画并不是一种目的,而是根据画面需要的手段而已。用他的话说:“完全是在作品中某些结构部分的处理上用喷枪绘画能够比画笔这种工具做的更到位一些。”他也认为,根据创作系统的进化,喷的过程也会产生一种肌肉记忆,在绘画处理中也会慢慢有一套方法建立起来。

李小刚认为喷画本质上与油画的创作并没有区别,只是画笔换成了喷笔。在画面上,某些局部的表现上喷绘更容易上手。但手绘会更依赖于对绘画技巧的训练,条件限制也大,在多维创作局面的当下,喷画也只是一种绘画手段:“这个世界是多维的,喷画只是一种绘画手段,契合与否,应该和艺术家自我的表达有关。

林松也认为喷画其实就是一种材料和工具:“艺术家可以用水墨、油画、装置、影像,自然也可以用喷枪或喷罐。并非是哪种方式一定比另一种方式更高级或是更先进,而是要符合艺术家的表达。”

图片

就如今天的孩子们不会对AI象棋机器人的出现表现出过于惊奇的态度一样,90后、95后艺术家们成长于屏幕时代,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天然带有图像思维。

显然,使用喷枪笔这种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年艺术家们愿意尝试的方式。在林松看来,这也与青年艺术群体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经验有关,他们在教学中对艺术创作手段不限制,对不同的创作方式接受度很高,善于探索和尝试。

图片

艺术家侯佳男作品在唐人北京总部展出现场

但在我们的调研中,国内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开设喷画相关课程的先例。国内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大多是自我探索而来,也有的会持续关注前辈艺术家的喷画经验并从中借鉴。

王昊阳就表示,虽然在学校并没有接触过相关课程或专门训练,但当时就已经在关注使用喷枪创作的艺术家。他也认为今天不断被拿出来讨论的“屏幕图像、平滑质感、消费社会”等时代话题,喷枪所能表达的质感,相比传统画笔确实有着巨大的优势,喷枪在今天的流行显然也是和这些话题分不开的。

出生于1994年的李小刚,他觉得电子世界的图像是他们这代年轻人产生集体共鸣的原因之一,而喷绘这种方式能够比较还原这种电子世界带给人的直观感觉,带来一种既真实又虚假图像刺激。

王予马觉得当屏幕成为身边无处不在的真实世界,那么这种方式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她有时候觉得,喷笔喷出来的画面质感有点像90年代的单机游戏画面,这在表达当下的同时,也引发了年轻人的记忆共鸣和视觉喜好。梁曼勇也谈到,当人们的日常都已经变成图像世界,喷笔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和图像世界的景观无比契合的时候,自然会受到年轻艺术家们的关注和尝试。

图片

艺术家康好贤作品在星空间展览现场

图片

艺术家康好贤作品局部图

在我们的调研中,数位70、80后艺术家对“喷画”画面中的画面质感,缺少绘画创作的肌理感而提出不同意见。林松也认为,平涂喷色确实容易在形式上比较接近,但同时,喷的创作方式反而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艺术家在精神层面更深入,在个性风格语言上更明确更突出。“技术和形式最终还是要为艺术表达服务,如果仅仅是视觉效果的扁平化和简单化,那就仅仅是潮流,很快就会过去。”

多年来持续关注艺术家的创作现象,对此他持开放态度。“我看艺术家并不会特别关注他是不是用了喷枪或喷笔,如果用了的话,我觉得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合适,就可以。”林松谈道,对于喷画作品的判断依然应该从艺术作品的整体去判断,作品是艺术家综合能力的表达:“工具和材料只是艺术的一个方面。一件好艺术品包括艺术家的立场、态度、作品完成度、画面的协调、力量感、完整度等多重因素。”

后记:

当95后艺术家们陆续登上艺术舞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科技、网络和屏幕时代进行表达。无论看官们持有怎样的态度,新的趋势已然无法回避。

新现象的出现,自然给艺术领域的不同角色带来新的挑战:艺术创作者们的挑战是,如何在风格趋同的风险中,融入个人思想,建立自己的风格语言;艺术教育者们的挑战则是,如何建立与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有关联的教学内容变革;而艺术经营者们的挑战,更是如何在春笋般的新现象中筛选、判断,找到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给予行业正向反馈。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