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的父母,警惕这3种育儿模式

 富书 2024-03-27 发布于北京



进化妈说:聪明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幸福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拥有光明的底色。


作者:紫莲海燕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近日,广东一位爸爸教育女儿的做法,引来众多网友怒赞。

他女儿拿着同学给的一张“VIP卡”,说按照同学的规则盖印章,集满就可兑换礼物。

一般的家长听了,会觉得是小孩子之间闹着玩,笑笑就给忘了。

可这位爸爸却非常警觉,他不希望女儿的行为和思维被同龄人支配,更不希望她掉进别人设立的行为陷阱。

于是,他买了几百个印章送给女儿,郑重地对女儿说:“你是我的公主殿下,不论你什么时候想要什么东西,要么自己想办法买,要么让爸爸买,不要跟别人要任何东西。”

很多网友说:“支持这位父亲,这种小任务会从写字开始,慢慢发展越来越过分,甚至违法。”

当有一天,父母对孩子极端的想法或乖张的行为感到诧异时,别忘了,孩子的变化从不是突然的,而是隐藏在日常的细节里。

正如全国家长模范曲宝琴所说:“孩子从来都是敏感而柔嫩的,他的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需要父母对生活的诚意和对孩子的用心。”

诚然,孩子的成长路上从无小事,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敏锐捕捉孩子的情感信号,适时给予孩子帮助或引导。

聪明的父母,会避开以下三种育儿模式,为孩子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

 保姆式育儿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溺爱,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本着为孩子负责心态,事事包办,处处呵护。结果,孩子一旦走出父母的“保护区”,便屡屡受挫,无法自立。

看到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

一位女孩生活在管控比较严的家庭里。

父母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从小到大,包办代替的事情也比较多。

女孩基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甚至,父母担心她与其他孩子玩“会吃亏”,很少让她接触外界,总是在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互动。

女孩上幼儿园时,就出现了分离焦虑,并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

这说明孩子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弱,可是父母却不以为意,忽略了这个信号。

于是,女孩一直没学会正确的人际相处模式。

上初中时,女孩不知如何处理来自同学的语言攻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甚至被霸凌。

可妈妈只觉得是孩子过于优秀,被同学嫉妒。

每次接女儿放学,父母总是嘘寒问暖,询问学习情况,提供好一切“后勤保障”。

在他们看来,孩子只要身体健康,管好学习的事就行,其他都不重要。

渐渐地,女孩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痛、神经性肠胃炎、莫名其妙拉肚子等;

这些症状越来越频繁,孩子读高中时常常会请很长时间的假。

父母为了她能考上大学,便擅自做决定把她转到艺术班。

填志愿时,女孩本已选好了学校和专业,可父母却不跟她商量,偷偷换了学校和专业。

当女孩进入大学后,出于对学校和专业的抗拒,加上与同学相处不愉快,女孩开始逃避上学,最后发展为休学。

父母过度包办的爱,最后变成孩子走不出去的坑,这样的结果令人深思。

若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穿衣吃饭、学习成绩等层面,如同保姆般去呵护孩子,这其实是低质量的养育方式。

革命家刘少奇特别提倡“管放法”: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

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

这样可能孩子要跌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

也就是说,父母需要担当起“教练”的角色,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为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引导和心理能量。

聪明的父母,既有“管”的智慧,也有“放”的远见。

法官式育儿

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写道:

“很多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的情绪变化,结果,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也不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自然对双方都造成巨大的伤害。”

当父母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要求孩子,强制孩子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只会将孩子越逼越远。

热播剧《烟火人家》中,就有这样一位母亲孟明玮。

她总是以“我是过来人,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听我的准没错”为由,不顾女儿李衣锦的想法,也不管方式方法,强行“单方面输出母爱”。

李衣锦的同学冯言言,说话时口齿不清楚,但李衣锦能听懂她的话。

于是,李衣锦上课时给冯言言当翻译回答问题,课间两人分享零食、一起玩游戏,关系非常好。

孟妈妈知道后,一点不顾小朋友的情面,当众把女儿拉回家,并严厉警告女儿:“以后不许跟她玩,会影响学习!”

当同学们都有QQ号时,李衣锦因没电脑而一直没有自己的号,一位男生主动帮她申请QQ,并送她漂流瓶。

孟妈妈因为漂流瓶上有“我喜欢你”的字样,就追到班主任那边,一定要找出那个男生,导致那个男生再也没跟李衣锦说话。

就这样,孟妈妈从小到大都想掌控女儿,让女儿按照她心中的轨道行走。

李衣锦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时刻想逃离她。

这样的爱,实在让人窒息。

若父母不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过多地干涉和控制孩子,就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把孩子推入痛苦的深渊。

不是每一个“为你好”,真的能让孩子变好。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写道:“希望父母能明白,应该把自己看作孩子的顾问,而不是他的老板或经理人,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说'你来定’。”

一个好的顾问,只会抓住关键问题,提供建议,而不会去左右客户的决定。

同样,好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引导和支持,但会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聪明的父母,不做孩子的法官,只做孩子的顾问。

旁观式育儿

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曾这样说: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孩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孩子小时,总是无条件地爱着父母,也期待着父母爱回应。

然而,很多家长以“孩子还小,长大后会明白”为由,忙于事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渐渐长大,总有一天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

可是那份渴望而不得的亲密,便成为孩子终身的缺憾。

邻居家的小女孩柚子,便是让人心疼的孩子。

她的父母因工作很忙,便把她交给奶奶照顾。

父母很少陪她,周末常常要么加班,要么陪客户。

就算他俩偶尔在家,也是让奶奶带着孩子玩。

上中班的柚子,说话吞吞吐吐,遇到不满意的事,不会用语言表达,而是张嘴就哭。

在小区的游乐场里,她也总是怯生生地躲在奶奶身后,羡慕地看着其他有父母陪玩的孩子。

柚子的父母,看起来好像不太在意柚子;可若柚子哭闹着要玩具时,他们却基本有求必应。

柚子接收着这种保持距离的“爱”,与父母之间总有一种“生疏感”。

得不到父母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很难与父母建立起密切的情感链接,容易发展为低自尊,建立起负面的自我认知,很可能会采用失当的方式向外界获得认同和情感需求。

作家张爱玲便是如此,极度缺爱的童年,让她变得敏感自卑、小心翼翼。

即便受到胡兰成多次的伤害,她依旧如同飞蛾扑火般,抓住他给的那一点点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玩具,更是父母专心陪伴、生活技能的培养、行为规范的约束、接人待物的引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

“教育孩子首先是小心翼翼地、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去从触及孩子的心灵开始。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关心孩子,是走入孩子心灵的最好办法。”

父母需要用心融入孩子的生活,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付出恰到好处的爱。

聪明的父母,不做孩子人生旅途的旁观者,而是做孩子成长的守护者。

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

不同的养育模式,给孩子铺垫上不同的人生底色。

而幸福的童年是治愈一生的良药。

聪明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幸福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拥有光明的底色。

在看,愿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的助力下,飞奔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