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字逐句學典籍之《尚書・堯典》(一)

 昵称503199 2024-03-27 发布于湖北

原创 龙田有雨 南山古社 2021-03-08 23:05

《尚書》釋名
《尚書》在先秦時期統稱“書”,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時期,《尚書》各篇很可能都是單獨傳播的,《尚書》各篇的集合成書則很可能是到了漢代才完成。先秦時期流傳的這些散篇,有些在今天的《尚書》中可以查到,有些則不見于今傳《尚書》。這些不見于今傳《尚書》的“書”,一般稱“逸書”。一些“逸書”在今傳《逸周書》裏面可以看到,而另一些,則只有在諸子等文獻中可以見到一些零星的語句,至於全文,則基本都亡佚了。
書,著也,從聿,者聲。聿,即筆。書,即書寫、記錄,引申一下,書寫、記錄下來的簡冊即稱書。誰記錄下來的什麼簡冊呢?結合《尚書》內容來看,則主要是說負責記錄書寫的史官羣體記錄下來的這些東西。史官羣體主要記載的是君王的言行、事蹟、誥令等,因此,“書”主要包括哪些內容,也就可想而知了。這與《詩經》不同,“書”是從聿,表明與書寫有關。而詩,從言,寺聲,《說文》解釋說“詩,志也。”正所謂“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所以“詩”從言,表明與語言與說話有關。不過在個別時候,引述《詩經》《易》《春秋》的時候也稱“書”。
但先秦時期所稱的這些“書”卻又並不是指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些天子國君言行、誥令的,更多的是時間更早的西周、商甚至更早時期的,當真是“上古時代”。到了漢代,“書”的前面即多了一個“尚”字,“尚”同“上”,尚書,即上古之書,意指這些文獻記載的內容都是上古時代的,甚至一些篇章的成書時代也很有可能是上古時代。“尚書”一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尚書》篇目問題
關於《尚書》篇目問題,之前曾經整理過,茲錄于此。
到了漢代,儒生伏生傳授《尚書》二十八篇,此即今文尚書。後來,孔安國又傳授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了十多篇。此外,還有河間獻王、魯恭王發現古文尚書等等。累計下來,古文尚書今文尚書就多了十六篇。加上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以及漢代偽造的一篇《太誓》,總共就是五十八篇。後來東漢末年,鄭玄整合今古文學說,成為大家。
然而,後來到了晉代,梅賾獻上偽造的孔安國古文尚書,並利用自己的關係,讓偽本古文尚書成為官學,鄭玄傳授的真古文尚書反而逐漸失傳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尚書,就是梅賾的偽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合併在放一起的。再後來,經過宋、清以及當代學者們的研究考證,初步確定了其中的二十八篇為比較可信的。
關於這二十八篇篇目顧頡剛、劉起《尚書校釋譯論》,具體如下:
虞夏書: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
商書:湯誓、盤庚、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書:牧誓、洪範、金滕、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關於《尚書·堯典》
《堯典》釋名
堯,從垚在兀上,“堯”的本義是很高的樣子,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引馬融云“堯,諡也。翼善傳聖曰堯。”用來作爲歌頌陶唐氏的“號”,意指其賢明、高尚。
《說文》說:“典,大冊也。”“典”的本義即是指典冊、典籍,而一般的信息是上不了典冊的,因此被稱爲“典”的主要是指有垂範價值的重要文獻,所以《說文》又說“典,五帝之書也。”雖然“五帝”的說法很有可能也是到了漢代才有,但“典”的稱謂則較早就有的,《孟子·萬章》引述即稱其《堯典》。
《堯典》的成書年代
《堯典》在先秦時期就被多次引用,這說明在這之前《堯典》就已有流傳。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武家璧《〈堯典〉的真實性及其星象的年代》考證,“《堯典》保存了商代以前的天文曆法知識,《堯典》昏星赤經復原以後的平均年代距今4200多年,與傳說中的堯帝時代是基本符合的。”“《堯典》的最早寫本可能在商代已完成。”另據王鐵《論〈尚書·堯典〉四中星的年代》認爲,“《堯典》四仲月中星的觀測和記錄,在公元前600年至1000年的數百年間都有可能,而以公元前800年前後這個時期的可能性爲最大。後者在歷史上,就是西周後期至東周初年這一個時代。”並認爲“《堯典》一篇,大概也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李山《〈堯典〉的寫制年代》則認爲,今傳《尚書·堯典》爲西周中期文獻。
關於《堯典》的成書年代,目前學界尚有爭議,不再累述,不過通過梳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一、如前所述,先秦戰國時期文獻即多有引用,這說明彼時《尚書》已有流傳;二、通過對其記載的內容分析可知,《堯典》中的部分內容完全可能是通過口口相傳形式保存的數千年前的信息。三、先秦時期流傳的《堯典》是否即爲今傳《堯典》全文,有待商榷,根據今文尚書的流傳來看,今傳《堯典》的最後成文,則可能是在漢代。即,先秦時期即有文獻形式流傳,但經秦焚書,民間流傳幾乎斷絕,直到入漢,方由伏生口述,再次整理成文,然後流傳至今。
《堯典》的主要內容
《堯典》的主要內容,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方面:
一是遠古時代的歷史信息殘留。只不過這些歷史信息一方面有些碎片化,比較零散;另一方面則已經神話化,正所謂“歷史成爲傳說,傳說成爲神話。”
二是遠古時代的天文觀測及曆法萌芽的信息。今天我們關於中國最早的“觀象授時”的信息,就可能來自《堯典》,如前所述,科學家們甚至通過《堯典》相關記載,比較準確地推演出了《堯典》所記載的這些星象情況都是什麼年代的,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堯典》所記載的一些內容並非是捏造的僞作,而是真實可信的。
三是被儒家推崇的一些德教方面思想。我們經常提到儒家,但什麼是儒家呢?或者說儒家是什麼?可能通常的答案會說“儒家是孔子創立的以仁、禮等爲核心,強調以宗法制爲社會秩序支柱的學術流派。”……但其實儒家所推崇的這些價值觀念也罷,秩序也罷,都非孔子或者後來的儒生獨創,而是遠古以來逐漸形成的既有的東西。這些東西到了周代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系統,只不過隨着周王室的衰落,逐漸“禮崩樂壞”,逐漸被拋棄,而孔子的儒家,只不過是站到了維護這套東西的立場。因此,與其說傳統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念主要來自於儒家,毋寧說來自於(夏)商周甚至更早時期以來逐漸就形成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而那個時候,還沒有儒家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