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佗夹脊穴治百病——神奇的华佗夹脊穴

 dengshu0596 2024-03-27 发布于广东
华佗夹脊穴治百病

神奇的华佗夹脊穴

图片

说到经络穴位,不得不提的就是位于脊椎两旁的华佗夹脊穴了。这不是一个穴位,而是一组穴位。有专家认为,夹脊穴是华佗对脏腑背俞的特殊定位,是华佗从实践中对《明堂经》背俞定位的合理改动。因此,便有了“华佗夹脊穴”这个名称,并把它归入经外奇穴之列。

图片

早在古汉代,华佗老前辈就早已发现人体脊柱从大椎穴开始依次排列到17椎,每个脊椎两侧0.5寸部位,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治疗作用,不论点按,点揉,按摩,针刺,刺血,灸疗,贴膏,拔罐都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故后代中医都一直沿用叫做华佗夹脊穴,或者华佗17穴,或者华佗34穴。

图片

华佗夹脊穴作用机理

华佗夹脊穴就是位于人体背部脊柱的两侧,从督脉也就是背后正中线旁开0.5寸,从第一胸椎棘突下到第五腰椎棘突下共17对34穴。确切的说,应该在12个胸椎和5个腰椎两侧约半指宽处,左右各17个穴位。

这些穴位与人体躯干部相应的脏腑相对应,脏腑功能下降时相应的夹脊穴处会出现酸痛、刺痛等不适感觉,而刺激这些部位也可以调节和提高相应脏腑的功能。如果自上而下对所有夹脊穴进行按摩,可以说是按摩了全身所有脏腑,对许多经久不愈的疾病,有意想不到的神奇功效,故以古代神医“华佗”之名命名。

在古代一些搞武术的人都是武医双修,他们治疗疾病时特别重视打通人体的华佗夹脊穴,只要把华佗夹脊穴打通了,人体的很多疾病,基本上都能好一半,他们很喜欢把人体的华佗夹脊穴比喻成“河路”,通夹脊也叫“修河路”!

我们从看电影电视剧故事片中不难发现一个窍门——急救时,都是从患者伤者后背突然气功点穴,点的哪里呢?几乎就是运用气功,运气于指端,点击患者伤者的脊椎两侧相应的部位,这也说明华佗夹脊穴从古代到今都被用作急救之穴。

现代有的人把华佗夹脊穴叫做神经根,还有人把华佗夹脊穴叫做原始点疗法,发扬光大了华佗夹脊穴的作用,也让华佗夹脊穴更加的好用。

手足三阳经皆与督脉相互沟通,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均在其两则,其脏腑的经脉与督脉相互沟通,故背俞穴与督脉在功效方面有相通之处,两者有密切的联系。而夹脊又位于二者中间,且各个穴位均与背俞穴、督脉上的穴位相平行,因而决定了它兼有二者的主治功能,既可以起到背俞穴的作用,调整脏腑,补益气血,疏通经气;又能资助督脉,调整全身的阳气,补充背俞穴之不足。

从经络在全身的分布上看,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因此它与这两者关系密切。夹脊穴所在的位置也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外延重叠覆盖的地方,夹脊穴在这里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同时,刺激夹脊穴对某些内脏方面的疾病及一些疑难杂症都有一定的特殊功效。

图片

从经络理论角度探讨:夹脊穴内夹脊里督脉,外临膀胱经。督脉其经脉有与足太阳经同行者及相通者,其络脉深入在脊柱的两旁,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互贯通。夹脊穴的针刀效应是通过“督脉之别”、“督脉”和膀胱经得以发挥。督脉为“阳脉之都纲”,“总督诸阳”,足太阳膀胱经为巨阳,通过督脉之别,与督脉之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

图片
且夹脊穴与诸脏腑背俞相邻,五脏六腑之气均有此输转。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
天气寒冷对于体质差的朋友来说,除了容易感冒之外,很多慢性疾病都开始复发。要知道,慢性疾病经久不愈,会伤及多个脏腑,使阴阳失衡,脏腑混乱,人体各项机能均下降或失常。气血的“河路”如果受阻,也会导致脏腑混乱失衡,因此“华佗夹脊穴”不通也是导致慢性疾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时除揉关元、点三里,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外,还应从整体上调理各个脏腑的功能,重建或促进脏腑间的协调平衡。而“华佗夹脊穴”就可以强化人体的所有脏腑间及协调平衡体的所有脏腑。

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

最早明确提出夹脊穴位置的是《后汉书·华佗别传》一书,书中曰“有人病脚坐不以行,佗切脉,使以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四寸或五寸。言灸此各七处,灸则愈既得也,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处上下行,端直均匀如隐绳。”

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近代诸书多同此说。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

穴位定位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针灸时进针要求

夹脊与脊柱之间的距离为3~5分,针刺时可以进针1寸。为避免危险,要求所取之穴与脊柱的距离不能超过5分,并且要做到取穴准,所扎之针要上、下、左、右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不仅进针规范,针具整齐,还可保证疗效。

夹脊主治病症

由夹脊的功效与特点,决定了其主治疾病的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咳嗽、喘息、胸胁痛、脊背酸痛、下肢麻痹及某些脏腑、躯干、四肢的病症。

据著名老中医王乐亭之观点,胸腰段主治病证有如下特点。

(1)胸2~8主治胸背上肢疾患,主脏主血。

(2)胸9~腰4主治腹部及下肢疾患,主腑主气。

夹脊穴的部位和背俞穴相近,所以主要治疗作用和背俞穴也是相近。

现代主治总结

从第一胸椎到第五胸椎,主要是治疗心肺系统的疾病,比如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的咳嗽、哮喘。

从第六胸椎到第十二胸椎,主要是与脾俞、肝俞、胃俞、胆俞相近,所以治疗的疾病也主要是脾胃系统,还有肝胆系统的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胆结石、消化不良为主。

从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位置主要是在腰部,所以主要治疗腰骶部和部分腹部疾病,经常用来治疗腰痛,还有消化系统肠道反应的便秘、泄泻疾病。

所以夹脊穴主要可以治疗局部的背部和胸部的部分疾病,另外对部分脏腑疾病效果也比较好。

如何打通及刺激华佗夹脊穴?

捏脊,点按,推拿,拨筋,刮痧,火功、针刺,刺血,棍针,灸疗,贴膏,拔罐等方法都可以,你擅长什么,就使用什么!

捏脊疗法

说一下华佗夹脊穴在治疗疾病中运用“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最早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一篇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其中的捏脊骨皮就是我们所说的捏脊法。

原文是用于治疗成人腹痛的,后于明清时期将其用于小儿推拿治疗疳积、小儿腹泻、夜啼等疾病,并日趋成熟,所以至今为止捏脊法在小儿科中应用最多。

其实捏脊法在成人调理亚健康、调治慢性病方面也大有可为。

图片

捏脊法主要作用于各脏腑背俞穴(即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背部的俞穴)、督脉循行在背部的各穴和华佗夹脊穴。督脉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及五脏背俞穴的刺激,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以现代医学的理论解释,脊柱两侧是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神经、体液因素来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

我们在捏脊时要注意哪些

1.每晚睡前施治,受术者最好空腹。

2.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尾椎两旁的皮下组织,食指及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并往前推,一松一紧,由腰部开始往肩颈部有规律地捏。最好不要中途间断,以利经气流通。

3.到颈部时算作一次完成,再重覆第一步,由尾椎往上捏脊,每晚由下而上捏六遍,背部轻松感,第二天晨起通体舒畅。一开始经络阻止严重者在捏完后的几天内,背部还会有疼痛感,但会越来越轻松,不必担心。

4.遇到肌肉僵硬、阻塞严重的情况,被捏者可能会疼痛难忍,此时可力度稍减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开)。

5.大人小孩均可捏。高血压患者从上往下。

图片

有些人一次捏脊会很痛,有的人会疼的掉眼泪,如果坚持了下来,疼了三天之后开始有通畅的感觉,如果三次之后仍然很痛,建议先用火功推背法做7次,就不会再疼了,不会火功推拿的人,可以用艾灸代替。只要坚持捏脊半年,你的体质会大大好于以前的你!

| END |

以上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并不反映或代表生命物理学会运营者意见及观点,敬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

本文所有建议仅供读者参考,不可替代专业医师诊断或处方,未经专业指导请勿贸然尝试。读者应谨慎评估自身健康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lifephysics@163.com,我们一定及时更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