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文界人物琐谈 · 说说河北的几位

 吴营洲文存 2024-03-28 发布于河北

杂文界人物琐谈

吴营洲

说说河北的几位

河北的杂文水平,就整体而言,且放在全国杂文界这个大平台上来看,可能连中等都够不上。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C+。这也怪不得谁,只不过是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底蕴不够而已。试想,连其省会在许多年前都被人唤作“土家庄”“左家庄”的。因此,很难用“人杰地灵”来概述河北。据说,河北的土特产的“二杂”:杂技、杂文。“杂技”方面本人不敢置喙,但就“杂文作者”来说,河北真的有点“乏善可陈”。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未必确切、客观。
在我看来,河北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是石家庄的吴兆民和邱小刚(刀儿登)。
吴兆民的杂文,在语言方面似乎并没有什么特点,其特长,是他的“见地或观点”。这是“上乘杂文”的第一要素。好的“见地或观点”,是通过阅读得来的,是通过思考悟出的。非经如此则很难获得。但吊诡的是,随着一个人阅读及思考的日渐深入,便会忽然发现,因此而写出的杂文,在当下,竟然无处发表了。吴兆民的杂文或是如此。这是吴兆民的悲哀,或也是杂文作者的悲哀。是不是国家或民族的悲哀呢,鄙人不敢妄议。
邱小刚的杂文很好。立意、文字都很好。他的杂文颇具鲁迅遗风。但他不屑与“杂文”为伍。估计他不承认自己是个“杂文作者”。其实,他的许多篇章都不乏杂文风骨,即便是他的小说如《七日谈》,在我看来,骨子里却也是“杂文”。
滦南的汪金友,是个“杂文名家”。他的杂文,文从字顺,四平八稳,且应时而为,并四季常青,但,“思想性”恐就谈不上的,与“战斗性”更是风马牛。印象里汪金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人们都说写杂文容易惹事儿,可我一直写杂文,写了几十年,从未惹过事儿。
滦南的兰楠、石飞,与滦南的汪金友被人称作写杂文的“三驾马车”,在河北杂文界曾一度很有些名气。
河北的何申、谈歌,本是写小说、散文的,也写杂文。他们本是写小说、散文的,为什么“改”写杂文了?详情不得而知,但是窃以为,恐是小说、散文写不来了,但又不甘寂寞,才敷衍出些千字文,聊以自娱自乐自慰自遣自诩等,或证明自己依旧在写。我一直有个偏见,就是认为小说写不来的人,才写散文;散文写不来的人,才写杂文。或许这两个人可做我这个“偏见”的注脚。
香河的王宏任,也常写些杂文。他是位老先生,据称是1947年生人。他的杂文,总的感觉是写得按部就班。其实他的杂文我读的并不多,委实说不得好,说不得不好。因为李恩柱(前《杂文报》的前编辑)生前比较推崇他,时常谈及,所以我便在这里记上一笔。
香河的马军,也常写些杂文。他也是李恩柱介绍给我的。我曾一度怀疑过他是李恩柱的同学或朋友,结果不是。马军大概在文联或作协之类的单位上班,写文章是他的职业,所以他写的杂文有点像“作文”。平心而论,他还算是不错的,能“作文”的,还有更多的在这些单位“上班”的人,被国家豢养的人,连个像样的“作文”都写不出来。
沧州的姬建民,其杂文就河北而言,算是中等偏上吧。他是从宣传部门退下来的,多年形成的文风及思维定式,或难更改。他的杂文,也能针砭时弊,但有一定的“建设性”,在“度”的把握上很在行,不“过”。
保定的王俊良,也是写杂文的,但他的一些文章,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杂文,只能算是“文史小品”。所谓的杂文,总是要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的(即便是“歌颂性”的杂文也得带有一定的批判意味),而只介绍一段史料、史实,却对现实社会或生活没有任何关联或影射,就不能称之为“杂文”。
邯郸的曹澍,恐怕并不愿意称自己是“杂文作者”,尽管他也写些杂文。他的网名是“曹克吐温”,由此便可感知到他的“文风”,当以幽默、辛辣、犀利见长。
唐山有个张丽钧,据说是一中学校长,她的“杂文”,写得不错,品列上乘,尽管时泛“鸡汤味”。由于职业缘故,她的文章多与教育有关。
廊坊霸州的雪小禅(王虹莲),“早年”也写过不少杂文,后来渐渐移弦更张,改写情感散文或小说了。其文笔很好。
石家庄还有两位“杂文高手”,一是周小庆,一是李恩柱,可惜此二位都已去世了。属于“英年早逝”一类。
河北还有几个写“时评”的,据说在“时评界”有些名气,挣了不少稿费,在此就不点名了。
另有些人,“牛哄哄的”,其实不过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充大或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在此就不点名了。
还有些人,也写些貌似杂文的东西,但总感觉那些文字,像是出于“被豢养者”之手,或是属于“职业行为”,或其所言并不是出于本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