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姚新中【三卷】

 东方文捷 2024-03-28 发布于天津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姚新中

主编推荐语

三本书探讨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比较哲学和应用哲学。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套装共3册)》共三卷,包括《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哲学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哲学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学科自20世纪初依西方哲学范式建成以来,始终面临着方法论的困境,无论在概念创造、研究路径还是在学科体制上,都未能取得创新性突破,从而无法化解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多维张力。《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入手,借助当代中外哲学家对于哲学问题的有益思考,试图以“大哲学”概念为思想先导,以哲学教育为实践基础,打破中国哲学学科内外之间的多重壁垒,从融合实践与智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为一体的视角,检查当代中国哲学之所以面临困境的方法论根源,扩展哲学创新的方法论视野,探索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实现哲学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从全球化与东西方哲学对话角度探究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研究方法、问题意识与创新思路,开启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马哲学会通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视域,并在宗教学与伦理学语境中比较中西哲学传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立足比较哲学的学术前沿,从破解比较哲学理论难题的实际需要出发,呈现了当前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凸显了比较哲学的创新价值,力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国哲学的国际认同贡献绵薄之力。《哲学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哲学研究》: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对应用哲学的关注,但基本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下,主要问题意识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唯物认识论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这奠定了今日主要应用哲学分支(例如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管理哲学等)的基本学科结构,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突飞猛进的现实。我们将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构建大哲学的视角审视应用哲学的定位、学科属性,回答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未来前行的可能路径。

总目录 

  • 中国哲学创新的动能、路径与方向

  •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 第一卷,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 

  • 第一章 关于哲学问题的问题 

  • 第二章 何谓“中国哲学” 

  • 第三章 中国哲学的学科历程及其结构困境 

  •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内在张力 

  • 第五章 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论突围  

  • 第六章 中国哲学的可能生长点 

  • 第七章 哲学创新与哲学教育   

  •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 第二卷,哲学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哲学研究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 

  • 第二章 传统哲学的降格 

  • 第三章 现代哲学的逆袭  

  • 第四章 哲学创新视域下的应用哲学 

  • 第五章 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 

  • 第六章 中国应用哲学的未来走向 

  •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 第三卷,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 

  • 第一章 比较哲学的学术语境与研究特点 

  • 第二章 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与研究方法 

  • 第三章 比较哲学的学术立场与文化重建 

  • 第四章 比较哲学的时代性与哲学会通之路 

  • 第五章 中西智慧观比较的哲学—伦理视域 

  • 第六章 从比较哲学到世界哲学  

目录 

  • 中国哲学创新的动能、路径与方向

  •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 第一卷,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

  • 导论 哲学与时代

  • 1.哲学与时代:历史的回顾

  • 2.哲学与时代:当今的反思

  • 第一章 关于哲学问题的问题

  • 1.1 问题与哲学问题

  • 1.2 哲学问题的生长力

  • 1.3 哲学问题的性质

  • 1.4 哲学问题的传承

  • 1.5 哲学问题的循环与消失

  • 第二章 何谓“中国哲学”

  • 2.1 以西律中:中国哲学是“哲学”吗

  • 2.2 以西释中:中国哲学不是“哲学”吗

  • 2.3 中西会通:中国哲学是何种“哲学”

  • 第三章 中国哲学的学科历程及其结构困境

  • 3.1 中国哲学的学科历程

  • 3.2 中国哲学的学科建制

  • 3.3 中国哲学学科的结构困境

  •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内在张力

  • 4.1 传统与现代之“续”

  • 4.2 本土与外来之“序”

  • 4.3 内容与形式之“叙”

  • 第五章 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论突围

  • 5.1 方法论:非此即彼

  • 5.2 “大哲学”:方法论的革新

  • 5.3 “大哲学”与中国哲学创新

  • 1.处理好“述”与“作”的辩证关系

  • 2.处理好“损”与“益”的辩证关系

  • 3.处理好“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 第六章 中国哲学的可能生长点

  • 6.1 实践与智慧并重

  • 6.2 传统与现代并融

  • 6.3 中国性与世界性并立

  • 第七章 哲学创新与哲学教育

  • 7.1 哲学与哲学教育

  • 7.2 哲学教育的时代反思

  • 1.理念的创新:哲学教育中的“史”与“论”

  • 2.方法的革新:阅读经典与讨论启发

  • 3.教材的更新:哲学教育中的“著”与“述”

  • 7.3 “大哲学”与哲学教育的创新

  • 结语 中国哲学的返本与开新

  • 参考文献

  • 一、图书类

  • 二、期刊报纸类

  • 后记

  •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 第二卷,哲学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哲学研究

  • 导言 应用哲学及其问题

  • 一、应用哲学之哲学

  • 二、应用哲学之应用

  • 三、应用哲学之问题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

  • 第一节 当代科技发展:哲学转向的时代背景

  • 一、生物技术对人类存在方式的影响

  • 二、信息技术对人类交往方式的改变

  • 三、人工智能对思维主体的冲击

  • 第二节 多元主义:哲学转向的认识立场

  • 一、抛弃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 二、引入文化传统视角

  • 三、构建重叠共识

  • 第三节 大哲学:哲学转向的进程

  • 一、大哲学的宗旨

  • 二、大哲学的结构

  • 三、大哲学的方法

  • 第二章 传统哲学的降格

  • 第一节 近代文明的总体特征

  • 一、以人为中心的人神关系

  • 二、对人的理性探究能力的肯定

  • 三、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人类知识体系的重组

  • 一、清扫思想障碍

  • 二、主体性哲学的确立

  • 三、奠基于科学与理性的哲学方法

  • 第三节 哲学的边缘化

  • 一、主体性哲学导致的唯我论

  • 二、确定性追求与主客对立的思维图式

  • 三、知识与价值的分离

  • 第三章 现代哲学的逆袭

  • 第一节 哲学的转型

  • 一、颠覆传统形而上学之基

  • 二、反叛传统理性主义

  • 三、借助价值哲学重申合法性

  • 第二节 哲学的应用

  • 一、哲学应用的功利主义尝试

  • 二、哲学应用的实证主义尝试

  • 三、哲学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尝试

  • 第三节 应用的哲学

  • 一、现象学带来了生活世界的回归

  • 二、存在主义唤起了存在本身的关注

  • 三、分析哲学引发了哲学变革

  • 第四章 哲学创新视域下的应用哲学

  • 第一节 何谓哲学创新

  • 一、哲学创新的本质

  • 二、哲学创新的动力

  • 三、哲学创新中的横纵向关系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可能路径

  • 一、把握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

  • 二、发掘中外哲学史的思想资源

  • 三、拓展哲学研究的领域

  • 第三节 应用哲学的大发展

  • 一、应用哲学在中国的出现

  • 二、中国应用哲学的焦点问题

  • 三、应用哲学引领哲学的当代转向

  • 第五章 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

  • 第一节 应用哲学的可错性

  • 一、破本质主义

  • 二、兴建构主义

  • 三、应用哲学的试错式发展

  • 第二节 应用哲学的融通性

  • 一、弃理论哲学的门户之见

  • 二、立跨学科的视野

  • 三、建跨文化的分析框架

  • 第三节 应用哲学的表达形式

  • 一、个案式研究

  • 二、对话式研究

  • 三、情境式研究

  • 第六章 中国应用哲学的未来走向

  • 第一节 科技时代中的当代哲学

  • 一、知识与真理

  • 二、科技工具主义批判

  • 三、价值理性再思考

  • 第二节 应用哲学的方法论建构

  • 一、应用哲学方法论建构的困境

  • 二、应用哲学方法论建构的宗旨

  • 三、应用哲学研究方法实例

  • 第三节 应用哲学的大问题导向

  • 一、作为引领者的应用哲学

  • 二、作为协调者的应用哲学

  • 三、应用哲学视域下的哲学创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 第三卷,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

  • 导言

  • 一、比较哲学的“第三条路线”

  • 二、第三条路线形成的内外动因

  • 三、第三条路线的具体展开

  • 四、第三条路线与中国哲学话语权

  • 第一章 比较哲学的学术语境与研究特点

  • 一、儒学与西方哲学语境中的中国哲学

  • (一)全球化时代的比较研究与学术对话

  • (二)比较哲学的可能性

  • (三)从事比较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方法

  • (四)个案研究:儒家德性伦理学

  • 二、比较哲学的在地普遍性与研究语境

  • (一)比较哲学的进路与问题意识

  • (二)比较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 (三)比较哲学的在地普遍性路径

  • 三、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三重约束”

  • (一)英语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双重约束”

  • (二)在双重约束下研究中国哲学:以王阳明研究为例

  • (三)在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哲学的第三重约束

  • 第二章 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与研究方法

  • 一、比较哲学的学术视野与方法论

  • (一)哲学、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

  • (二)比较哲学研究面临的若干问题

  • 二、比较哲学的元问题及道德形态学方法

  • (一)比较哲学的元问题

  • (二)比较哲学与道德形态学方法

  • (三)比较哲学的启蒙视角

  • 三、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

  • (一)宗教比较研究的正误

  • (二)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找寻相似点

  • (三)不同宗教之间的区别

  • 第三章 比较哲学的学术立场与文化重建

  • 一、比较哲学研究的学术立场、价值与可能性

  • (一)“判教”与“比较”的所指

  • (二)“判教”与“比较”的性质区分

  • (三)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主体立场

  • (四)比较哲学研究的知性价值与伦理价值

  • (五)从“哲学无定论”看比较哲学何以可能,有何作为

  • 二、比较哲学之道与哲学通达之路

  • (一)从中西哲学的“会通”看比较哲学的任务

  • (二)求“通”:比较哲学的历史任务

  • (三)“通”的相对性与过程性特征

  • (四)《周易》哲学中“通”的观念对于比较哲学研究的启示

  • 三、文化比较的误区与文化重建

  • (一)文化比较必须真正走出“文化围城”

  • (二)文化互补不是完全否定本源文化

  • (三)文化比较应注重文化的本源建设

  • 第四章 比较哲学的时代性与哲学会通之路

  • 一、比较的时代与当代儒学研究的特点

  • (一)比较儒学研究的理论规定

  • (二)比较研究:百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特征

  • (三)比较研究的时代与儒学发展的机遇

  • 二、中西马哲学会通之路

  • (一)中西马哲学互通的时代

  • (二)中西马哲学会通的方法论

  • (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前景

  • 第五章 中西智慧观比较的哲学—伦理视域

  • 一、早期儒家与古犹太教传统中的智慧观

  • (一)早期儒家和古犹太教传统观念

  • (二)早期儒家和古犹太教传统中的“智慧”

  • (三)早期儒家和古犹太教传统中智慧观比较

  • (四)“智慧”和世界秩序

  • (五)作为生活经验精粹的“智慧”

  • (六)作为关系的“智慧”

  • (七)作为神圣事业的“智慧”

  • (八)解释学重构中的“智慧”

  • 二、早期儒家与古犹太教智慧观伦理比较

  • (一)知识与德性:智慧的伦理特征

  • (二)智慧与道德理想:智慧的实践精神

  • (三)从知识到超越:智慧的宗教内涵

  • 第六章 从比较哲学到世界哲学

  • 一、中国哲学、大哲学和世界哲学

  • (一)中国的哲学

  • (二)大哲学

  • (三)世界哲学

  • 二、文明对话、文化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 三、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后全球化视域

  • (一)“后全球化”的重要意义

  • (二)从后现代全球化走向后全球化

  • (三)从中国哲学中发现人类可以参与无限:开展的本体概念

  • (四)后现代中的知人与知己:西方与中国

  • (五)中国哲学中的“包含理性”与“体验理性”

  • (六)后全球化促使后后现代性的发展

  • 结语

  • 一、比较哲学研究的特质与方法论

  • 二、比较哲学研究的开放性与时代性

  • 三、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著作

  • (二)中文论文

  • (三)外文著作

  • (四)外文论文

  • 后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