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不过三种“规则模型”

 文明世界拼图 2024-03-28 发布于重庆

一切秩序,不过是规则之下的秩序。规则不同,达成的秩序模式不同。为了达成理想的秩序,人类创造了无数的规则。

因此,秩序,不过是规则试错的一种偶然。正是这种偶然,秩序模式,必然有好有坏。只是,规则的试错,往往是以某种绝对胜出式的“同意参与”姿态,获得通行的,因此,其所达成的秩序模式,就成为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选择性结果。

也就是说,只要某种规则获得了通行姿态,那么,无论其结果如何,都将成为规则内群体,必然要接受和消化的存在。

并且,这种接受和消化,只有到达某个临界点,才会产生修改,或者彻底更改规则的需求。至于是修改,还是彻底废止,则取决于此种规则的逻辑能力。

规则的逻辑能力,主要是指规则模型框架的牢固度,包括路径闭环指数、成员规约机制、资源再生产能力等等。

基于此,那么,规则,也不过就三种框架模型。

人间,不过三种“规则模型”

01

第一种模型:收割。

收割,一定是短期模型,也就是所谓的快进快出,即用极为高调美好的利益模式,吸纳足够多的群体,进入到框架模型中,成为其设置的游戏规则的运行载体。

只要是收割性质的规则模型,必须通过规则运行中利益叠加的方式达成。只有利益是叠加的,才可能有更多的个体去参与。这个参与,对于后续持续被吸纳进来的个体而言,实际上是信奉一种“不会成为最后一棒”的幸存者理念。

因此,很多人说,进入收割机制的个体,其实不冤,不过是赌徒,遇上老千而已。

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明白收割模型的生成机制和生效机制。

其生成机制,一是基于人性贪婪的设计,二是基于某些群体的更大的利益需求。因此,在规则设计者和进入规则的群体之间,其实是达成了一种共识,就是:

我们一起玩,但是,要小心,因为这种机制是不闭环的,也就意味着,一定会有人来最后买单。买完单,也就意味着一波收割完毕。然后,才能继续循环这套规则。

但是,只要不再有群体进入起规则,那么,这种规则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这种规则逻辑,不可能产生有效秩序,更多的时候,却是秩序的破坏者。

而其生效机制,则是基于该种游戏规则,在多大程度上获得“通行”的问题。通行指数越高,生效机制越强大。

因此,要看清楚是不是收割模型,有两点:

一看生成机制,即谁是最大的受益者,那么,这个谁的性质,就决定了收割模型的等级。

二看生效机制,即谁给予了模型以通行符码,那么,这个谁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此种模型有多大的风险规避能力。

02

第二种模型:支配。

也就是说,这种规则模型的设置,无论其初心如何,最后都会走向支配,也即一种基于等级的管理模型,也有称之为“吏治模型”。

支配型模型,本质是权力的集中化使用,最终的结果是形成对资源的支配权。一旦资源被全面支配,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模型之内的个体,不得不以牺牲自身的某些东西,来换取对资源的一定程度的获得。

在支配型模型里,个体牺牲的东西,往往与某些决策权有关。也就是,给予支配型模型以高度的一致性。对于支配型模型而言,没有什么比获取成员的一致性认同更重要的了。

或者,可以说,所有支配型模型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通过一系列无比复杂的机制,来获取其成员的一致性认同。只有一致性认同的覆盖面越广,模型才能越趋稳固。

为了达到这种一致性认同,支配型模型基本采用了极为相似的一套规约机制,即激励与惩罚,实利与道德,也就是,以利诱之,以罚惧之,以德训之。

而支配型模型,一旦获得稳定的架构,那么,这种模型的牢固度还是很可观的。一是因为其支配了规则系统中的有生要素,二是辅助模型持续运行的机制,一般都较为复杂,其中不乏攻心和诛心之术。

因此,支配型规则模型,一般都是以利攻心,以规训机制诛心。这两者构成了支配型模型持续运转的核心推手。或者说,大部分成员,是为“利”,而牺牲了“心”。

03

第三种模型:自由。

或者可以说,人类始终在为此奋斗,只是,在经历无数试错之后,这种模型仍然还未达成。

孔子说天下大同,只是他的“大同世界”,一如“乌托邦”,已经被历史斥为幻梦。

物质越发达,智慧越匮乏。规则越来越多,只能说明人类的私欲越来越重。如今的人们,一谈到规则,第一反应就是这规则后面藏着多少利益,又是谁拿走了大头。于是,规则成为了一种汹涌着利益的明抢手段。

只是,只要是在框架内,就必然陷入到对你秩序的需求。有秩序需求,就不得不借助规则的定义能力和规约能力。

在框架运行中,能够约束人性和给出行为参照的,迄今为止,最好的创造,就是规则这种东西。人类也是在被一种规则伤害后,又进入到另一种规则之中。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之为“历史趋势”。

因此,自由规则模型,就成为了具有普世情怀的梦想,或者说是人类能够想象的最好的规则模型了。一如想象的共同体,就是对于一种地球和人类和谐自由生存的想象建构。

04

规则,是框架系统的必然产物。框架系统要获得意义,就必须为框架系统内的成员,提供意义。

而提供意义,即提供一种或迎合,或胁迫,或想象的逻辑自洽。那么,迎合,就必有迎合的逻辑路径;胁迫,也必得有利害交迫的被选择机制;而想象,则更多的是一种“画饼”模式,一种超越现实的允诺幻象。

最终,无论是路径,还是机制,还是幻象,都将以规则的模式呈现出来。因为,只有规则,才能有定义“谁做什么,谁能得到什么,谁将失去什么”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