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元简墓志原石图片

 无名经生 2024-03-28 发布于浙江

民国拓本  大小 50*75厘米

图片

《元简墓志》,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墓志石呈长方形,高73厘米,残宽33厘米,墓志文正书8行,行18字,誌石右端残缺。1926年河南洛阳城西北高沟村出土,1939年于右任将其捐藏西安碑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墓志书法简静,雄强朴茂。意态上气度昂扬,力显阳刚之美,是北魏墓志中极具风貌的书法作品。

元简(460一499),字叔亮,鲜卑族,河南洛阳人,文成帝子。孝文帝太和五年封齐郡王,位至太保。帝与其相见,行家人礼。好酒,妻禁其饮。乞求盗窃,百态备至,不能料理公私事物。卒,谥灵王,改谥顺。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葬於河南洛阳。妻常氏,燕郡公常喜之女。

铭文:(残後半部)太保齐郡王姓元,讳简,字叔亮,司州河南郡洛阳县都乡洛阳里人,高宗之叔子,皇帝之第五叔也。惟王禀旻融度,资造流仁,澄神守质,志性宽雅,冥庆舛和,端宿坠日。以太和廿三年岁在己卯正月戊寅朔廿六日癸卯,春秋卌,寝疾,薨于第,谥曰顺王。其年三月甲午即窆于河南洛阳之北芒。乃镂石□铭,式述徽踪。(下残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石与拓片局部对比(请横屏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习书法,我一直认为“读”比“写”重要。惟有细心品读,才能“尽精微、致广大”。当我们选好碑帖后,不妨先下一番功夫,借助发达的网络搜索功能,查查它的年代,查查它的“前世今生”,查查它的释文。目的只有一个,读懂它!学会对古代碑帖的解读,才能进入与古人对话的语境,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了解古人为什么这么写,在审美认知上才能与古人产生共鸣。

所谓“纵向”解读,就是沿着书体演变的脉络,在汉碑、魏碑、唐碑中找到演变的痕迹,找到其异同点。例如唐碑,它虽是刀刻,但其线条形态却是书写式的,是以二王用笔为准绳的。当代学者认为,古代碑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于书迹之外的独立的石刻形态,魏碑即是典范;另一种是依附于书迹的石刻形态,唐碑即是。

所谓“横向”解读,就是在同一时代的碑刻中,找出不同地域的书风。例如,魏碑除了我们熟悉的“洛阳体”外,同一时期,在陕西关中一带也盛行刻造像碑,但刀法粗率,结字诡异,当代学人谓之“长安体”。对魏碑有了这样全方位的认知,我们在学习时就不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笔法,魏碑亦然。如果我们将过去习惯的唐碑笔法来写魏碑,或者用二王手札式的方式来临写魏碑,是难以写出其“斜画紧结,点画方峻”的风采。对于魏碑笔法,历代书家都在不断探索。例如,姚元之、包世臣等人对唐碑之前碑刻笔画的刻法进行观察,再以毛笔来模拟,提出了“始艮终乾”笔法。

“透过刀锋看笔锋”,光看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多些实践多些尝试。唯此,才能真正写出魏碑的“中实”之美。

经过前面的读帖和基本笔画的训练过程,应该对所临对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动笔前需想好慢下笔,切记不能操之过急,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到理。行笔速度慢下来才能保留细节;反之,行笔速度快了很多细节就会跟着流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临不像的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能掌握一定的书写技巧并使其慢慢变成自己的书写习惯,临习的同时要学会思考,因为思考这个环节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习书法,从读帖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思考的模式,这个思考的模式会贯穿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我一向建议临帖时要一板一眼的将字帖上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进行分析理解,对所临对象真正理解的同时尽量写像,因为只有反复的临习并且关注细节,才会加深印象,有了深刻的印象到创作时才能字发挥的顺心自如、抒情达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