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着》:告诉我,你究竟为了什么活着

 民国女子 2024-03-28 发布于湖南

或许我的生活比较丽日和风,所以在某个年龄段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颇有点不以为然,觉得小说好像在人为堆砌制造苦难,有点太过戏剧化了。

所以,有些书,适合一遍一遍读,更适合在中年之后读。

现在的我依旧没有经历什么苦难,但却觉得,余华冷静素朴的笔下,其实就是讲了一个成年人的寓言,用别样的方式,阐释了一个最朴实有用的人生态度。

这就足够了。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平常直白,没有大起大落的煽情,我也明白,以前之所以不入我的法眼,是因为年少的我太喜欢在书里寻觅那种夸张式的写法了,比如怎样的痛不欲生,比如怎样的爱恨情仇,比如怎样的心如刀割。

但这本书没有。

写死,就像夏日傍晚忽然落了几滴雨,干涸没有缓解就又自然地停止了,“头一歪就死了”,平静得让人觉得死似乎是一件那么稀松平常的事儿。

写爱情,哪有什么爱情啊,就是搭伙过日子。二喜和凤霞,一个偏头,一个哑巴,相亲时彼此看了一眼,就开始无波无澜地过起了小日子。

反正,一切的一切,就像钟摆到点就要摇晃,日子到了就要分娩,平常而机械,麻木而冷静,主人公福贵,从地主少爷到普通百姓,从挥霍人生到安静度日,所有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终剩下了他一个人。

最终的最终,风烛残年的他,只剩一头牛陪着他,他依旧平静地过着。

那头牛,成了他对亲人的一个寄托,一生就这么过着,直到老去,死去。

就像他哼唱的那首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悲凉,却又觉得,人生本就是如此,走下去,直到离开的那天。

我在想,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倒不如说是在写人面对各种生活风暴时的妥协和认怂。

这样说似乎直白了点,但其实人活着的过程,就是对现实妥协的过程。

书中的龙二,春生,队长这些看似有本事风光过的人,会去抓命运的机会,其实呢,无一不是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里,依旧踉踉跄跄,命运身不由己,唯独福贵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那就是,认怂,活着就行。

他不反抗命运,也几乎从不埋怨生活,他珍惜活着的每一寸时光,即便穷苦,即便颠簸,但似乎能活着,或者说这种活下去的意志,是他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精神袈裟,他披着,就似乎有了对抗变故的巨大力量。

这算是他的一种人生智慧吧。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和至亲的生死离别。而这样的痛苦,福贵经历了五次,但你几乎触摸不到他的痛和泪,只看到他一次次的接受和坦然,可能痛到一定程度后的平静,就叫麻木。

福贵这样的人生,我们生活中何尝没有呢。

老家邻居一个老太太,已经80多岁,两个儿子相继因病去世,孙子们都各自成家立业,老伴前几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子,就剩下了老太太一个人,她依旧每天平静地打发着自己的日子。

去乡下扶贫时,看到一个老头独自住在一个空旷的宅院里,自己做饭自己去地里干活,村民告诉我,他的老伴去世了,两个儿子一个在大城市从没回来过,一个得病去世了,儿媳妇领着孙子孙女改嫁了,就留他一个人在这院子里。

表面上看不出他们的悲喜,唯有时光来来去去。

这是相对温和版的活着。

余华把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绑在一起,这种戏剧化和真实感便有了一种虚幻交织的文字魅力,读的时候,我们似乎在剧场看剧中人,但恍惚间,似乎也在看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

看此书,我也常常想起《桃花扇》中的那一句: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感叹只针对于荣华富贵之人生版图,但后来我明白,这其实是整个人类的悲剧源码。试问谁不是呢?哪个人生能逃脱如此的规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繁华盛景,每个人都有值得留恋的各个时刻,每个人也终将失去这一切。

不管你拥有过什么,最终都要失去。

所以,活着是为了什么?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是的,活着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意义。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就像多情多虑者喜欢这样问:这个世界对我到底是深情的,还是无情的?

就有犀利者如此回答:世界并不认识你,它是无意的。


活着》确实是一本很虐的书,之前,我听到过好几个朋友给别人这样介绍故事梗概:这本书啊,讲了一个地主家儿子的一生,兜兜转转人都死完了,就剩下他一个人的故事。

确实,题目是《活着》,却写了一串关于死的故事。

有种绵里藏针的残忍。

比如天真的有庆踊跃去献血,最后被抽血致死。

比如家珍跟着福贵受苦,一辈子没有摸过幸福的滋味,像一片树叶飘落般死得无声无息。

比如凤霞发烧聋哑被送走,好容易遇上个疼她的男人,竟然又因为难产而死。

比如唯一的独苗苗苦根,竟然会因为贪食死去。

残忍得有些荒诞,有些让人气愤。

有时会想,余华一定要这样写吗?不能给读者一点安慰吗?

但那样似乎就不是余华的笔了,好的作家怎么可能让普通读者规划走向,又怎么可能仅仅描摹一个俗套的生活样本。

并且,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总得有人帮你毫不留情地扯开温情的面纱,让你得以窥见各个角落里不一样的风雨和人生,让人们明白,活着,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也是《活着》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咀嚼苦难,珍惜当下。

刷微博时,看到我喜欢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回答一个读者的提问,我觉得似乎可以作为为什么活着的最终答案。

读者问:爷爷,既然活着就会面对无数痛苦,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生活呢?

郑渊洁回答:因为还要面对无数快乐。

共勉,活着。

作者冰儿,爱红楼,爱诗词,爱简单的生活,著有全新注译版《宋词三百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