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阴阳辨证:阴阳辨证的内涵(连载二)

 中医经典分享 2024-03-28 发布于北京

阴阳辨证的内涵

1. 阴阳辨证的方法


在中医临床中,阴阳辨证自然就是运用阴阳理论来辨证。


那么,阴阳辨证是要辨什么呢?一般的理解就是辨“阴证”、“阳证”,这自然属于阴阳辨证的内容,但这仅仅是阴阳理论最表浅和基本的层面,并未涉及阴阳理论的核心内涵。


运用阴阳理论进行辨证,古人从两种路线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第一种可以称之为生理路线,第二种可以称之为病理路线。


第一种是根据自然现象来进行划分,将阳具体细化为少阳、太阳,将阴具体为少阴、太阴,这种划分方法,具体到自然现象就像一年的春、夏、秋、冬。天人相应,那么这种划分方法映射到人体,相对就更相当于人体阴阳正常运动变化的生理现象。基于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成了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和厥阴,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或“六经”。


少阳相当于一年之中的春天,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我们不能说由于有春天的存在,就说天地“病”了,因此,少阳是天地之间春天这种正常生理状态的表述,而不是病态。


当然,古人也尝试用少阳这种状态来对有类似特征的病态进行表述,但毕竟这种分类方法的原始涵义,或者说源头是自然生理现象,所以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


第二种划分方法,就非常直接了当,是基于阴阳理论对病理现象的认识,将“阴”的病理现象具体为“阴盛”和“阴虚”,将“阳”的病理现象具体为“阳盛”和“阳虚”,这种阴阳辨证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阴阳盛衰辨证。


鉴于我们研究阴阳辨证的目的是诊疗疾病,因此,我们下面就对阴阳盛衰辨证进行解析。


前文已述(点击查看:阴阳理论的内涵),阴阳由阴、阳和阴阳之间的关系三部分组成,相对来说,阴和阳都属于相对可以探知的“物质”,而阴阳之间的关系就属于不容易探知的无形。


古人基于以上认识,从发病机理的角度,将阴阳这种“物质”按照多少进一步细分,具体为“阴盛”、“阴虚”、“阳盛”、“阳虚”。


2. 阴阳盛衰的内涵


以上这种分类方法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中多处可见,不再一一引用。但后世对此的认识却大都出现了偏差。


此处需要明确,其中的“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津血虚;“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两者均指人体的某类“物质”缺少,这属于共识。


但是,“阳盛证”却被后世界定为“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热证”,“阴盛证”被界定为“寒湿等阴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寒证候”,这就是大大的片面和错误,这正是阴阳辨证虽然大家好像都知道,但至今仍旧只能被束之高阁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出在哪里呢?


因为,虽然阴阳是万物之纲纪,万物皆可分阴阳,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阴阳,但是,这里古人说“阴盛”、“阴虚”、“阳盛”、“阳虚”,即阴阳的盛衰,自然其中的“阴”所指为一物,其中的“阳”自然也所指为一物。如果我们认识“阳”虚的时候,界定为人体的阳气虚,而说“阳”盛的时候,这个阳就不是阳气了,就成了“阳热之邪”了?这岂不是成了关公战秦琼?如此界定,自然是流散无穷的后果。


那么,统一标准,既然“阳虚”指阳气虚,“阳盛”自然指“阳气”盛;“阴虚”指阴津血虚,“阴盛”自然就是指“阴津血”盛。


之所以出现以上认识的偏差,原因就在于,我们默认了一种观念,阳气虚了是一种病态,而阳气充盛,好像并非一种病态,阴津血盛了好像也并非一种病态,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这也是对阴阳理论的内涵并未深度把握导致的错误。


在阴阳理论下,人体如果阴阳运动变化有序而平衡,自然就属于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阴阳运动变化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问题导致不平衡,自然就是患病状态。这里需要注意,无论是人体还是世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的存在,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这里的致病因素中,既有内在因素还有外在因素。


因此,我们从病理的角度来认识阴阳盛衰,其致病因素包含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不仅包含属于实证的阴盛和阳盛,同样也包括了属于虚证的阴虚和阳虚,如此梳理,我们就对阴阳盛衰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阳虚证,属于虚证,有两种致病因素,一种是人体本身阳气就虚,一种是外因导致的阳气虚。这种情况是很多见的,许多人阳气虚就是久居寒湿之地,阳气被外因耗伤所致。


阴虚证,属于虚证,同样有两种致病因素,一种是人体阴津血本身就虚,一种是外因导致的阴津血虚。后者在临床中同样多见,许多人多饮酒后导致多汗、自汗,或者久居燥热之地而多汗,自然就容易导致临床多见的上焦阴虚,这种阴虚证的出现就与外因有密切关系。


阴盛证和阳盛证,属于实证,实证说明有邪气的存在,只要有邪气的存在,并且人体气血也比较充盛,人体就会自发地抗击邪气。那么,人体鼓荡了很多阴津血到达机体某处来抗击邪气的病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阴盛证;人体鼓荡了很多阳气到达机体某处来抗击邪气的病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阳盛证。


阴盛证和阳盛证涉及到了邪气,我们在这里需要明确,邪气既包括内生邪气也包含外感的邪气,既有寒性、阴性的邪气,也有热性、阳性的邪气。


前文已述(点击查看:阴阳理论的内涵,人体阴津血从左侧上升,人体阳气从右侧下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阴盛证和阳盛证,无论人体感受了内生还是外感的何种性质的邪气,只要阻碍了阴津血的上升,或者说人体正在鼓荡大量的阴津血正在向上、向外升散祛除邪气的病证,均可称之为阴盛证;无论人体感受了内生还是外感的何种性质的邪气,只要是阻碍了阳气的下降,或者说人体正在鼓荡大量的阳气向下、向内敛降祛除邪气的病证,均可称之为阳盛证。


这里需要明确,人体的阳气怎么就“盛”了呢?由于有邪气的存在,并非人体的阳气更加充盛了,而是一些阳气被人体调动到某一个部位抗邪,仅仅这个部位的阳气比生理状态下更充盛了,而不是人体由于感邪而更加气血充盛而强壮了,阴盛证道理同样如此。


由上可见,“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热证”属于阳盛证的部分内容,而“寒湿等阴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寒证候”同样仅仅是阴盛证的部分内容。


综上所述,阴阳辨证的内涵具体就是辨别阴阳盛衰。但从诊疗疾病的实用角度,阴阳辨证就是辨别出阴盛、阳盛、阴虚、阳虚四个病机吗?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更加具体的问题,如何诊断出阴阳盛衰才是将阴阳辨证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

(待续)因文章篇幅有限,阴阳辨证的诊断及具体应用下一篇文章中更新,欢迎点赞支持并转发。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自陈建国/提供,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本公众号发布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者交流参考。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使用。

文章来源:陈建国脉证经方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