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部有哲学内涵的电影

 走路once 2024-03-28

1.英格玛·伯格曼的《处女泉》

     故事情节讲述了自由意志和原罪问题,涉及到神正论,如果神是正义的,那么为什么不阻止这一切的惨案:女儿被侵犯,那个孩子被杀死。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导演,他的电影很多都涉及到了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宗教)

图片

     著名的梗“我看不懂,但是大为震撼”正是出自这部电影,李安当时就是评价《处女泉》的时候说出这句话的

2.罗伯特·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

      豆瓣热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省察的人生却处于长久的痛苦和偶尔的救赎中……”

       一个牧师的为了救赎,陷入了痛苦的折磨中,期间对一系列价值产生了一系列的质疑,陷入了迷茫... ...

       安德烈·巴赞非常推崇的电影,这里不多剧透,下一部。

图片

3.库布里克的《发条橙》

      影片讲述一个原本无恶不作的青年被某机构“无害化处理”后,丧失了作恶的能力而引发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这本身就非常康德,一个道德必然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当我们赞赏一个人是善人,那么我们是在他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的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才会这么说。

图片

4.黑泽明的《罗生门》

      这部电影也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了,讲述了一起凶杀案在三个人的口中呈现出三种版本,由于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选择陈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黑泽明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没有真相的世界,一个谎言的世界。

图片

5.贝拉·塔尔《都灵之马》

      根据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拍出来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价值崩塌、毫无意义、虚无主义横行的世界。全片都是长镜头,把人生此在的悲苦完美的所呈现,电影的主人公每天都做着一样的事,相信这就是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了(当然不是本人观点,至少这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不过我必须要指出的是这是一部极其枯燥的电影... ...有人说能忍受这部电影的,就能忍受生活,并不无道理。

      不过这部电影是不是真的表达了尼采思想的内核,其实笔者是保留意见的,说实话我不认为这种纯粹的枯燥乏味式的生活是尼采式的,尼采主义并不是对生活一味的忍受,反而是要一直去创造新价值,不断的立法的这样一种状态,但是这种东西在《都灵之马》里看不到...

图片

6.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

     电影是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故事都表达了“党同伐异”,即人们对异己的迫害和攻击,有居鲁士与古巴比伦的战争,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有16世纪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以及发生在现代的种种故事。

最后作者提出爱和宽容的重要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虽然是默片,但是我本人看的时候却并不觉得枯燥,它有一种无声的激情。里面关于古巴比伦的描述还是非常壮观的,如果可以接受默片的话十分推荐看。

7.金基德的《网》

       一个朝鲜渔民意外漂流到南韩,期间遭遇的各种非人的待遇,南边北边都只把这个可怜人当做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而没有当做一个“人”去对待。一个普通人就这样被两边的意识形态所随意地操纵着。现代意识形态对人的操纵无处不在,这部电影非常深刻写实的表现了这一点。

图片

8.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击》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学生,他的这部《四百击》开启了法国电影的新篇章:新浪潮。

      影片中关于教育对个体的塑造、个体对自由的追求以及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种种阻碍深刻反映了现实,完美的实现了安德烈·巴赞关于“电影如何再造现实”的理想,更是使这部电影成为经典。

图片

9.卓别林《大独裁者》

飞机和广播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些发明的本意是用来唤起人类的善良,唤起全世界人民的手足情谊,团结一心现在,我的声音能够遍及全世界,数百万处于绝望中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制度下的牺牲者,受尽折磨与牢狱之灾的无辜百姓,我要对那些能听到这些话的人说,不要绝望我们现在承受的苦痛都是贪婪所致,是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所种下的恶果人类的仇恨终将消散,独裁者终将灭亡,而他们从人民那里剥夺的权力,也将归还给人民只要人类不灭亡,自由就永不消失。

电影《大独裁者》中卓别林的演讲

图片

经典无须多言

10.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

 “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作为另一部新浪潮的开山作品,戈达尔和特吕弗一样,受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这段对白就是非常好的证明。法国电影不能没有戈达尔,就像俄国不能失去塔克夫斯基,日本不能失去黑泽明,瑞典不能没有伯格曼一样。

图片

       以上就是本人所推荐的十部“哲学”电影,也许有些并不是以哲学为主题的,但是我可以十分的肯定他们确确实实涉及到的是非常哲学的问题。老实说,其实哲学不适合作为电影的主题,当然这并不就是说电影拍不了哲学的题材,而是说电影有更好的题材可以拍,哲学千年以来的柏拉图主义传统对造型外观的贬低,根本上是一种“理论文化”,而这恰恰是电影化叙事所避免的一种倾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去“表现”哲学;因为再深奥的哲学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我们的生活。

     电影不需要哲学自身就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同样哲学也不可能会依赖于电影,但是恰恰这是两种毫不相关的技艺,如果我们使其结合,或者用德勒兹的概念“联姻”,是否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呢?我想这是我们新一代电影人所需要思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