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对电影界有所耳闻的人们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一则消息:法国最著名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的大多数编辑因不满新的领导层而宣布集体辞职,9位常驻编辑只留下了两位。报道虽然令人震惊,但对于这份杂志的爱好者而言这称不上意外。就在不到一个月前,法国电影网站Le film français的一篇掩耳盗铃的报道宣称,有20位“影迷”联合购下了这份传奇杂志。但很快我们从其它报道中发现,这20位所谓的“影迷”其实是由8位电影制片人,几位通信和电视业大亨,以及一部分来自法国政界和电影工会界的人士组成,而他们正是让以主编斯蒂芬·德洛姆(Stéphane Delorme)为首的编辑部选择离开的罪魁祸首。 新闻一出,整个电影评论界都为之遗憾,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影迷和影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为编辑部叫好的声音;在这群人中,有忠实读者,有的并不认同《手册》的观点,有的则来自其他竞争杂志,但他们都看清了一点,这次集体辞职,本质上是一次极具《手册》精神的攻击和抗议。于是,看上去早已被新媒体和宣传广告蚕食得暗淡无光的电影评论人们,以此达成了一种面向自由的集结。 在他们的辞职声明(中文版,由“深焦DeepFocus”翻译)中,德洛姆的编辑部对新的股东们发起了激烈攻击:“新股东成员中八名制片人的加入,对以批评为主的杂志造成了明显利益冲突,《手册》发表的任何关于这些制片人电影的评论,都将无法逃脱谄媚的嫌疑”;“我们还被告知《手册》应该更 ‘友善’ 以及更 ‘时髦’ … 但《手册》从未符合过以上任何一个描述…《手册》素来是一本高度介入、立场鲜明的批判性杂志”;“新任股东还包括牵扯政治背景的企业家。《手册》明确反对媒体对待 ‘黄马甲’ 的方式、反对法国大学系统变革、反对文化策略改革并且质疑现任文化部长的合法性,后者还曾公开祝贺私企《手册》的转让。在这一点上,股东与杂志的利益冲突又是不言而喻的。” 已经担任《手册》主编长达11年的德洛姆,就辞职事件在接受《解放报》的采访时说:“我们很意外,因为当杂志宣布被收购时,反响并不激烈。我们因此感到缺乏支持,感到被吞没;而我们的辞职声明造成了效应,因为这次我们有所行动…… 股东们买下的只是一个品牌,而不是我们(编辑部),不是杂志的灵魂…… 大股东宣称会维持我们的自由,但又在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愿想,自己的’计划’,他们对我们(编辑部)并没有兴趣,他们想重新招兵买马,也不打算隐瞒这个事实。” 关于整个杂志被收购的细节,或许需要一些更多的解释和消化,但如果要真正理解此次集体辞职事件的大背景,我们得从《电影手册》创刊以来最重要的几个历史时期中寻找线索。从巴赞时代到新浪潮的诞生,一直到五月风暴之后的岁月,我们需要审视这份杂志诞生以来里里外外的几个最重要的理念与矛盾:它对法国电影的立场;它与“作者政治”、新浪潮的关系;它对电影评论政治性上的立场,等等。虽然此次集体离职在杂志的历史上也是头一遭,但这样的人员更替在这七十年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我们也有必要从每一次的更迭中去判断,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册》精神。最重要的,则是回到德洛姆的这11年主编生涯,从这一代《手册》评论人的视角,看清他们为什么必须要与新上任的股东们划开界限。以下的近万字内容是一次对这册杂志历史有偏颇的整理的尝试,但毫无疑问的是,《手册》远远不只是股东眼中一个“品牌”,它是几个时代的“迷影”精神的产物,它在历史中不断地变化,它也是探索电影艺术与现实世界之间分分合合的复杂关系的最好缩影。 1951-1959:巴赞与“激进分子” 1951年4月,在《电影杂志》停刊后,巴赞、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Jacques Doniol-Valcroze)和罗·杜卡(Lo Duca)创立了《电影手册》,并吸纳了当时最顶尖的一批影评人:阿斯楚克、皮埃尔·卡斯特(Pierre Kast)、Jean Domarchi、Luc Moullet等。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中的默片明星格洛丽亚·斯旺森的黑白剧照则闪耀在杂志第一期的金黄色封面上。在巴赞和多尼奥-瓦克罗兹主导的短暂时期,寻找新电影成为了首要任务,他们反对当时评论界对于“经典电影”和默片时代过于怀旧的态度,致力于称赞奥逊·威尔斯的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镜头中真实复杂的场面调度。由此,在美学上,对于场面调度和现实主义的追求成为了《手册》最纲领性的标志。 1960-1968:摸索与变革 1968-1973:红色浪潮 ![]() 德洛姆于1998年进入《手册》编辑部,像达内一样,都是在20出头便开始写作评论。彼时的《手册》主编是查尔斯·泰森(Charles Tesson),杂志到此时已经经历了达内的离去(1981年),托比亚纳独当一面的十年(1981-1991年),蒂埃里·朱塞(Thierry Jousse)的六年(1991-1996年),安托万·德·贝克(Antoine de Baecque)的两年。在这段时间内,《手册》在理念上、经济上和设计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在不少悲观者看来,这已经将杂志拖入死水中。先不谈这种论调属实与否,但确实能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收购事件形成颇为有趣的对照。在托比亚纳一人担当主编的时期,在对数据更加在乎的他的影响下,杂志走向了主流化。1989年,在他主导下,杂志版面被设计成更加“瞩目”和“可读”的版式,不难让我们联想到如今新股东希望让杂志更“时髦”(chic)的想法。 ![]() ![]() ![]() ![]() ![]() |
|
来自: 吕杨鹏 > 《20200302-20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