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曹红燕的诗集《阶前草,那么绿》诗选及点评

 黄石新东西 2024-03-29 发布于湖北

1,日记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阶前草,那么绿

【也牛读评】

    品赏之前,我们先来读下面这首诗,它是唐朝的一个诗僧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莫漫求真佛

(唐)王志梵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移动,个中难改变。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如佛性,本自圆成,不需薰炼,不必外求。无事心即真心,娘生面是本来面目,一切天成,一切自然。

这首诗的金句即“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的,是那个被蒙蔽的真我!

以无事之心面对生活,以本来面目直视当下,妙明真心照见“阶前草,那么绿”。

前三行,“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今日,无事”看起来是重复,实则是铺排:说的是,时时无事,处处无事,事事无事。无事者,乃心空一切。

后一行“阶前草,那么绿”,是自然之绿,是一颗无事之心空照自然的呈现,禅境与诗境顿生,自然而然,毫无雕饰与思量。

曹红燕是有证量的现代禅诗诗人。她的很多现代禅诗看起来平常、简单、小巧,实则是经过了“一番寒彻骨”之后盛开的一朵朵散发着“扑鼻香”的梅花。读罢珠玑,心生清凉!

以平常、简单、小巧抒写博大与深波罗蜜,没有“诗禅双修”的功力,要举重若轻,谈何容易?惊叹她的精进与修为!

2,不二

一只黄色的蝴蝶

长得像一朵黄色的花

它停在一朵黄色的花上

说法

【海恋读评】

      所谓不二就是“同一”。即佛教里说的“如如平等,无有分别。”一只长得像黄花的黄蝴蝶落在一朵黄花上,就平等无别了?这看起来是一个科学的伪命题。关键是诗人把重点落在了最后两个字上——“说法”。这的确要有个说法。据说在佛教里有八万四千法门,而“不二”是第一法门,这里所说的“不二”是与“一实”相应的,即与“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本真相应和。“一实不二”,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原本就是一体平等,而无分别的。“不二”指的不是让我们混淆事物的客观差异,而是不去“分别”。分别源于妄心,如果对事物的美丑、善恶、是非等有所思量分别,就会生起喜恶爱憎,贪嗔痴慢的妄念,便不能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真心,平常心。那么这只黄蝴蝶和黄花有别吗?若去思量哪一个更美,哪一个更可爱或者哪一个更有用等,它们自然就有了分别,除此之外,花与蝶又有什么分别呢?它们兀自生存,兀自美丽。花也是蝶、蝶也是花,都是这世间的一种生物,一抹色彩。我们也大可不必非要赏花或者追蝶,把它们看成一道风景就好。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这大大的留白——黄蝴蝶落在黄花上“说法”,说了什么吗?——蝶与花并无妄心,只有人还在仔细计较与分别——哪里是蝶,哪里是花。

3,松下

松下,一老屋破了

几面屋墙都已垮塌

但门框还是立着

两扇木门还是关着

门环上套着的锁还是锁着

一日

一青年举起板斧砍破了那把锁

老者上前问砍锁为何

青年人说,砸破锁的“我执”

老者随手拾一根松枝重重地敲在青年的脑壳上

【海恋读评】

     “执”在心上,与锁何干?脑壳敲碎可能破否?这应该算是一个诗写的禅宗公案。“老者”自然是位觉者,以“打”破的方式点化青年,当然是否能使其开悟要看青年的悟性了。在禅宗公案故事里,这样以行为破执施教的范例很多,以诗的方式来呈现也是现代禅诗写作的一种尝试。诗人在在前几行把老屋的残破和框架、门、锁的坚固作以对比,也有表达“执念深重”之意,一念之执坚不可摧,想要破执外力无用,仍需一念,心念一转,万法皆空,便无执可破。

4,梨花

梨花点点,点点悟

一觉醒来

即黎明

点点梨花,点点白  

【江晓帆读评】

     梨花点点,点点悟(拟人法)一觉醒来/即黎明/点点梨花,点点白——双关语:不仅是指梨花的白色,而且还是指黎明,更是指人物(禅者)的明白,也就是“悟”。人物、植物、景物融为一体!

5,无染

前日,暴雨

雨水冲洗后的树叶清新

昨日,又暴雨

树叶更加亮绿

今日

又雨

来日,我见我伸出一双干净的手

【南北读评】

     雨后清新,树叶亮绿,双手干净,一心欢喜。

6,画

他出家前是个画家

他画菩萨

他出家后

他还是继续画,还是画菩萨

出家前,他照着菩萨画菩萨

出家后,他照着自己画菩萨

【古石读评】

    “出家前,他照着菩萨画菩萨/出家后,他照着自己画菩萨”,在画菩萨的过程中渐悟,最终顿悟。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觉悟了,自己就是佛啊,自己就是菩萨啊。让佛光普照吧!

7,御风

三年

三年

又三年

不评判

御风而去

净手,焚香

静听一曲古琴《列子御风》

深入究竟,何须"御″

列子

即风

【妙如读评】

     评判,即起分别念。列子修行九年,做到不评判,如实观照,终于能御风而去。若得究竟法门,何须“御″?物我为一,列子即风。

8,春风吹起

风把门“哐”地一声撞开了

太阳下打盹的小狗跳起

狂吠而去

一树樱花

灿烂地开

【也牛读评】

     禅是什么?要说一物即不中。禅,就在六根门头,就在眼前,不假思虑处即是,当下即是:风把门“哐”地一声撞开了/太阳下打盹的小狗跳起/狂吠而去。禅,即物即真:一树樱花,灿烂地开。禅观诗照,自然呈现。

9,我是谁

鸟雀飞来了

鸟雀又飞去了

鸟雀从一个枝头往另一个

枝头跳跃

谁在看鸟雀飞来飞去

【海恋读评】

     我是谁?这应该是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的终极追问。那么,要知道你是谁就要知道你在哪儿,身在何处,心在何处?这和达摩祖师为二祖慧可安心的公案很接近。诗很巧妙,当下见我,当下即悟。

10,光明

太阳出来了

照亮我,也照亮你

在光明中

我们即是光明

【碧青读评】

    初读这首诗时,第一感觉,就像在读一首诗偈,令人怦然心动。

    诗题为“光明”,诗中的太阳,看上去像是自然天空的太阳,实则是女诗人心灵觉知的一种光明之象。或许,因曾经停留在太阳出来之前的黑夜太久。或许,太阳出来的时刻,令女诗人有了一种心灵的明悟,所以,她看到了“太阳出来了/照亮我,也照亮你/在光明中/我们即是光明”。这是普照的太阳,又是把置身于光明中的一切皆变为光明的光明。

    这首诗,语言直白,犹如口语,又意蕴丰厚,直接呈现出心灵的光明之境。同时,体现着现代禅诗重要的思维特征。运用直觉观照,呈现出顿悟般的深邃又空灵的诗境。

11,坐在日内瓦湖畔

那个下午,面对落日

独自坐在

瑞士的日内瓦湖畔

面朝“出奇的蓝色的湖”

听教堂当当的钟声  

感受从阿尔卑斯山口吹来的凉风

看扯起白帆的船三三两两的停泊

我的心也悄悄靠岸

日内瓦湖畔曾经坐着

欧.亨利、拜伦、巴尔扎克

透过宁静

拜伦看到了这座湖“有着沉思所需要的养料和空气”

让我在日内瓦湖畔

再坐一会儿吧

往往一生,也只能在某处拥有一个片刻

让我在这一片刻

就在这里

【南北读评】

    当下即是。禅,没有地理和距离等名相上的诸多分别时,便只有心的宁静可以寄托。不管是日内瓦还是伦敦,也不管是教堂还是寺院,诗人看到的是诗,禅者悟到的是禅。

12,李花开了

李子树开花了,密密地开着细小好看的小白花

开着花的李子树下

有位戴草帽的老人在锄草

小孩来喊爷爷

把李子花喊落了二、三片

【林荣读评】

    读罢这首短小的叙事诗,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喜耶?忧耶?叹耶?一幕生动的场景:树上的花朵,落在地上的花朵。花开花落,花开有时,花落亦有时。常言说: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红。除草的老人,无忧无虑的孩童,也在预示着时间和生命的推演或轮回。

    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在结尾一句,把前面的叙事一下子提升到极富诗性的高度,很见语言艺术功力的诗语。诗人说,李子花是被孩子的声音喊落下来的,这让我想到了《坛经》中的那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短暂的花期过后,无声凋落的李子花真的入灭了么?

13,一只鱼篓

夜,小猫将一只旧鱼篓翻倒

小猫还闻得到鱼篓曾经的鱼腥味

不知是谁让这只鱼篓不再装鱼

而是作为一件美的竹器

摆放在庭院

我将翻倒的鱼篓重新扶起

月光照进鱼篓里

月光清白

【海恋读评】

     一只鱼篓不再装鱼,不知是猫的不幸还是鱼篓的不幸,我想两者皆然。器物本身并无实际的价值,是人为的使用才赋予其价值。然而,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一物的诞生都是因缘际会的结果。现在这只鱼篓不再装鱼了,而是成为一件精美的竹器,承载清白的月光,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因而也让我们反思关于价值的问题:实用或者非实用性常常是并存的,它们也同属于事物的价值,就像诗歌,它可能会为卑微的诗人获取微薄的稿酬,以维持生计,但更多的是为读和写的人带去精神的慰藉,引领心灵的高蹈与超拔,这或许是它更大的价值。总之,存在就有其意义,小猫只在意那一丝尚存的鱼腥味,而那一缕清白的月光可能会抚慰更多的灵魂。

    再换一个角度,诗人还想说什么呢?同一个器物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用处,成为腥臭味十足的鱼篓还是一件精美的竹器,这件器物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功用和境界却大不相同,很难说清哪一种功用更好,因为好与不好本身就是人为的界定。但是不同的用处使得这只鱼篓最终的命运是不同的,这也是一种因果使然,因而,我们可以推想到人生,一个人的本质就在那里,生而之初,性本自然,但最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却是环境、自我修为等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枝竹要做竹篓还是要做竹器没法选择,但人却可以,起码在主观上可以有所侧重,事实上,最终你的意念可能就是你的人生,这是人做为灵长类动物最大的优势。感谢这首小诗带给我们的思考,一首诗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人生世相的机理就是一首好诗。

14,海上日出

水辽阔

天广袤

即将

光明遍照啊

一声鸥鸣横贯而过

【南北读评】

     一个人站在海岸边,等待日出。等待是静的风景,但内心却是期盼和向往。而一声鸥鸣,打破了静——光明遍照,海上日出。

15,安然

枇杷熟了,由青到黄挂在枝上

是被采摘,抑或是等熟透了自然掉落

枇杷树不语

一个小男孩

从最低矮的那根枝条

摘一颗枇杷在手

咯咯咯地笑

【奥冬读评】

    结出枇杷生长成熟,是树的天性。采摘或是掉落,是果的命运。能让小男孩咯咯咯地笑,是和谐,皆大欢喜。

16,万物

我蹲下来

观赏着地上盛开的各种花朵

我观赏着那朵茼蒿花时

我瞧见旁边有一棵草

一棵不开花的草

草尖低垂

我伸出手

去摸了摸它

【奥冬读评】

   花开花的花,草长草的草。万物皆自得,世间任逍遥。

17,彼岸

 一位村妇在水塘边冼衣

 棒捶捶打衣服的声音很有节奏

 一只青蛙

 在水塘的彼岸

 呱呱地叫   

【江晓帆读评】

    水塘边的冼衣声与彼岸的蛙鸣呼应——此岸也彼岸(眼前禅境自然呈现)好一幅人物、动物、景物和谐相处生态图。

18,见性

要下暴雨了

乌云堆积

山峦和村庄瞬间

暗了下来

独见一树高过屋顶的泡桐花

花朵好大

花朵好白

【也牛读评】

    见性,一或是能见之性,所见泡桐花:好大、好白;一或是见到本性,自然圆成。在这首诗里,诗人能所俱泯,呈现天然,读者诸君自参吧!

19,枣树

冬日的枣树林光秃秃的

无一叶

黑瘦的树干和弯曲的枝条

很硬

某个早晨

一颗露珠

在枣树枝条的尖刺上

圆融

【南北读评】

    突兀,透亮,普通,真实。静与美的发现。

【妙如读评】

    能在枣树枝条的尖刺上圆融,即是在烦恼忧苦中圆融。是转烦恼为菩提的圆融觉悟。

20,春天会来

还有几天要立春了

那株月季

在寒霜中

执拗地举着一朵花苞

我在心中

也举起

一朵待开的花朵

【南北读评】

    月季不畏寒冷,当然不是为了等待春天,而是造物赋予的本能。但由此给寒冷中的人以希望,则是功德一件。

21,觉醒

 一

疫情继续

“闭关”仍在进行

小区封闭

门口,保安

在问每一个进出的人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到哪里去

 二

我即是你

你即是我

我从来处来

我到去处去

替每一个戴着口罩的众生

回答

【古石读评】 

    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人被“闭关”,人人进出被盘问,由此引发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是啊,“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我从来处来/我到去处去”——这里面隐含着对人类种种不良行为的反思以及对人类觉醒生命、回归本性的棒喝。

【下午百合读评】

    立春之后,楼下的大树仍在落叶,在春暖花开之前,还会有一次新旧的交叠;其实,它时时在发生着。而因为一些特殊的事件,比如这一次的疫情,人们才更加直面那些更本质的问题,比如生死、无常,比如“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并非闲时的调侃,是真的面对面地,当头而来。

    《觉醒》的题目之下,作者只是截取了封城期间一个日常的片段,而短短的几句,每一句都在唤醒我们这些还在沉睡的人。

第一小节是简单的陈述,第二小节,我们可看作是作者替所有人的作答。“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是的,我们本就是一体的,而割裂我们的仅仅是意识而已。“我从来处来,我到去处去”,读着两句有“生死两茫茫”之感,“来处”与“去处”也仅是我们暂时性的表达,“风,替每一个戴着口罩的众生,回答”,这一句堪称为全诗的“诗眼”,答亦是非答,就像风一样,了无来处与去处。

   此时不醒,更待何时。

22,如一

我老家的村子旁有一个看守所

阳光照耀着村舍

阳光

也照耀着高墙内的看守所

这时日

从村头到看守所

一篷篷的野菊花都盛开了

【南北读评】

   罪与非罪,是人类的标准,是人类中这群人或那群人的标准。是分别心。而阳光不属于人类,不管罪与不罪,只是照耀。而有阳光,就有生命,就有花开。事情,就是如此明白,如此简单。

23,听《心经》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两只平日惧怕我的野猫

走近我

菩提萨埵

它们

温柔地望我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它们悄悄把我足下的那块红薯吃了

揭谛揭谛

它们又消失在树林中

去吧去吧

波罗僧揭谛

【奥冬读评】

   经在口中,经在心中,经在世间。如是如是。

24,冬的温暖

一枝小野菊

插在半截竹器中

黄的菊花

像一个个小太阳

明耀着

我坐在菊的光束里

心生温暖

我的掌心开始温热

从此啊

我温热的掌心

轻抚的每一件器物

都染上金色的阳光

【古石读评】

   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在人与物的交融互摄中呈现了一个生命觉悟、佛光普照的禅者形象。相由心生,所谓的“外”其实都是诗人心性的显现。世间万物皆有佛性,如果人人都觉悟了,则世间处处是阳光,世间处处皆温暖。

25,望菊

端一小木凳

安坐

望你

我们就成了姊妹

我原本有一个亲亲的姊妹

或已成菊

【也牛读评】

   “我原本有一个亲亲的姊妹/或已成菊”,此处已是无言,此处张力十足!诗人安坐菊前,思及过往,思及亲情,内心本该有的万顷波澜已不惊不起,不知要经历人生多少风雨才能修成?这是诗人的修行,是禅者的看破,这是她内心深处平静强大的力量!姊妹或已成菊,生命以另一种形式诞生,生与死一如,无死之悲,只有生之喜悦!

26,无常

院子外

那几棵树上的柚子

都黄了

各自圆满

数月前

树下

我目送一个青柚

掉落于地

【林荣读评】

    世间事各有归宿,各有因果。我们看到的世相都在遵循着因果定律,包括这果树上果子的夭折,或成熟。

    诗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是细致的,对于内心的体察更是用心的。以这样一颗内观的心写诗,写作本身也便是修行本身了。

建议诗的题目可以再重新考虑下,避免限制,避免直白,这样命名为虽然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但可能同时也限制了读者的思维空间。

27,空

老屋

还有一只完好的旧碗

几十年了

碗还是空的

【林荣读评】

   那完好的旧碗,是空的么?

   空也不空。不空也空。

   空碗装满了记忆,装满了回忆和思念。

   然而,终究还是一个字:空

【妙如读评】

    心中无事即为空,几十年了,碗还是空的。几十年了,碗还是空着,好!

28,世界

夜空上

月亮无语

月华照出树木的影子

静静

草虫鸣叫

山里的小村落

偶闻说话声

不见人

世界很大

世界也可以这么小

一轮明月

独照

【南北读评】

   世界很大,世界很小。世界在一轮月下。这是一个静的世界。

【也牛读评】

    禅,明心见性,无关言语章句。禅的体证,就在万缘应对处。能够“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你就品出了禅的真味和境界,心静不染。

29,露台上

露台上

有掉落的饭粒

一只黑头鸟来啄了几粒

尔后自由地行走

尔后,又来了一只灰头的鸟

我端一盆衣服

止住了步子

我是要到露台去

晾衣服的

等候着

我不惊扰它们

我端着一盆衣服

先看看闲云

【碧青读评】

     这首诗,体现出的“随缘任运,日用是道”的思想境界,呈现着淡然之美。

    露台上/有掉落的饭粒/一只黑头鸟来啄了几粒/尔后自由地行走/尔后,又来了一只灰头的鸟/我端一盆衣服/止住了步子

我是要到露台去/晾衣服的/我/等候着/我不惊扰它们/我端着一盆衣服/先看看闲云

    “全诗采用朴素又自然的口语化的语言,几乎只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每一行诗句,却都散发着一种宁定的心灵和精神气象;每一行诗句,都流淌着心灵的慈悲;每一行诗句,都呈现着心灵观照下的生命淡然之美。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充满慈悲心和生活智慧的安静的禅者形象,亦是女诗人的自画像。”这是我过去对此诗的解读,如今依然不变。

    淡然的诗美,流溢着心灵本源的特质。

【南北读评】

     对两只鸟的态度,就是对众生的态度。对众生的态度,就是对世界的态度。

30,春夜

夜色里

虫子叫一声

天上的星星就闪一下

四周的山峦渐渐

隐于夜色中

空空

空空

心头的伤痛“啪”地一声

掉落

【林荣读评】

    空空,空空。很有意味的四个字。真的是空的么,真的会空么?世间万物的空性如此难悟,如此难以参透。

    旧的伤痛掉落后,还有新的伤痛么?凡心不死,烦恼不断。烦恼不除,伤痛则不除。而修行就是一个不断地修心,不断地去除烦恼的过程。即使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夜,烦恼和伤痛依旧扰人,依旧让人不得安宁。 由对外的观照转至向内的观照,由周围的景致渐渐聚焦到内心的伤痛,一步步一点点紧缩,这种聚焦式的写作手法往往有电影的艺术效果,往往有声有色,更加触动人心,扣人心弦。

   写春夜的诗太多了,而曹红燕的这首诗与众不同。诗人撇开了一般人对于春夜的思维和沉溺,而是转向于禅修境界的提升,可谓用心良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真的是不枉春夜。 

31,南山寺  

南山寺

在山尖上

一朵白云

飘过

没有白来也没有白去

听见法师说了一句

庭前柏树子

【也牛读评】

    云虽自由,可也是追逐迁流之物。但“云/没有白来也没有白去/听见法师说了一句/庭前柏树子”。一句就够了,宝山寺在此,悟与不悟,诗人了然。君不见白云飘过寺顶,分明自在了许多,任运随缘了许多!

32,去见观音

寺院所在山头的侧峰上  

立着一尊高大的观音石像

斋饭后

他们要去见观音

他们成群结队地去了

我未能同行

一人下山

下山的路很陡很险

一位大胡子画家

拿去我的车钥匙

他要替我驾驶送我下山

车子启动时

来宝山寺帮忙做斋饭的一位老人

问是否能带她一程

她说她家就在山脚下

我为她打开了车门

下了山

我看到路上

来来去去的都是观音

【南北读评】

    无论金属的石头的木头的泥土的,也无论是佛是菩萨是金刚是罗汉,更无论是被人雕塑在山上山下,寺里寺外,他们,都是只是塑像而已。塑像是给人看的,是给人膜拜的。当然也有当作装点当作摆设的。可是,很多的人,看了也就看了,一转身,就什么都忘了,都没了。这塑像,对信仰本身,其实是没有用处的。那什么有用呢?有用的东西,一定要走心。他在你心里,风吹不走,水流不去。你就是佛,佛就是你。

33,冬雨中的波斯菊

不一定能在此

长住

我还是

在此种了两棵波斯菊

一棵开着明黄的花

一棵花是紫红的此刻

有花开

就好

世界之大

所行之处

处处花开

好啊  

这波斯菊花瓣上的雨滴

如此纯净透明

行者在一朵花上挂单

【南北读评】

   朴素的文字,不假移接的意象,最后的升华,都体现了诗人剪裁题材,驾驭语言的能力。

【碧青读评】

     曹红燕的《冬雨中的波斯菊》,亦呈现心灵觉照下的禅意和禅境。

     这首诗,语言自然清新,诗思流畅无碍,一气呵成。而细心品味,方知这是一首意蕴深邃又非常讲究谋篇布局的诗歌佳作。正如诗人南北在现代禅诗论坛点评这首诗时所言:“朴素的文字,不假移接的意象,最后的升华,都体现了诗人剪裁题材、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者运用白描、比喻等诗歌技巧,自然而优美地呈现了禅意浓郁的诗境。

     诗的开头,直接切入了冬雨中的波斯菊最初面世的缘由:

     不一定能在此/长住/我还是/在此种了两棵波斯菊/一棵开着明黄的花/一棵花是紫红的

     而它们,亦如愿地开花了。“一棵开着明黄的花/一棵花是紫红的”。它们,在冬雨中呈现着生命缤纷的意味……

     此刻/有花开/就好

     禅家的心灵,只观照安身的当下。

    “世界之大/所行之处/处处花开/好啊”。这是对生命更深的一种印证:世界之大,随处栽花,自然就会随处开花。

    “这波斯菊花瓣上的雨滴/如此纯净透明/行者在一朵花上挂单”。

     这雨滴,是诗人心灵的雨滴,像“行者在一朵花上挂单”,自然是找到的归处。

     至此,人与物合一,已抵达了天人合一。

     禅心蕴藏的智慧之美自然地呈现,淡然,清静,清澈,清凉……

     女诗人面对一棵雨中的波斯菊,通过心灵的直觉观照获得的深度生命体验,亦呈现着诗意审美的自在和愉悦……

34,野菊的欢喜

黄书记退休后

回到田园

侍奉90多岁的母亲

三年来

还扛着锄头

到山边耕种那两分地

一半种红苕一半种玉米

我们去看望他

沿着野菊花盛开的小路

一直走

就找到他了

他,还有我们

站在他老屋的门前欢喜

一眼望见

吊在灶屋里

那只铁线篮子装着的七八个柿子

红透了

【妙如读评】

   “野菊的欢喜”是沿着野菊花盛开的小路找着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欢喜。这位从官场退休的黄书记自己也70岁了,却回到田园种二分地,一日三餐侍奉90多岁的母亲,这使人想起太和人杨黼寻佛的故事:那个肩上披着黄色衣服,倒穿着木屐的人,就是你要寻找的佛呀!这不也是野菊的欢喜?!在老屋的门前,我们和被看望者一同欢喜,一者回到了初心,一者见到了初心。吊在灶屋里/那只铁线篮子装着的七八个柿子/红透了。这是心归大自然后一眼望见的清明和宁静!

35,“废冰箱,废彩电——”

八月的一天

我专注地

在路上行走

骑一辆旧三轮车的男人

经过我身边时

大喝一声

“废冰箱,废彩电——”

我顿时闻到

木樨花

香了

【奥冬读评】

    吆喝声不异木樨花香,木樨花香不异吆喝声,这就是生活禅。

【妙如读评】

    以清静心观万物,何处不是木樨花香呢?《五灯会元·卷第十七》记载了一则公案:宋朝著名文士黄庭坚曾随晦堂禅师参禅,苦不得要领。晦堂曾问:“孔夫子对弟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你是怎样看待的?黄庭坚正准备回答,晦堂没等他开口,就摇头说:“不是!不是!”黄庭坚迷闷不已。一天随师山行,时岩桂盛放,香满山谷。晦堂问:“闻到木樨花香么?”黄庭坚回答:“闻到了。”晦堂说:“吾无隐乎尔!”黄庭坚听后顿时心神释然。后人有偈颂曰:水边林下旧生涯,梦里还家未到家。昨夜月明归兴动,西风一阵木樨花。

36,那位医者

那位医者

他对我说

你治好了,我就轻松了

他在给我针炙

我看到他的目光

安稳地落定在他指间的银针上

我偷偷望了他一眼

我是偷偷地望了一眼庙里的

一尊菩萨

【古石读评】

    “你治好了,我就轻松了”,这是一名医生对他的病人说的一句话。我在想,如果每名医生都能对他的病人这样说:“你治好了,我就轻松了。”推而广之,如果每名教师都能对他的学生说:“你学好了,我就轻松了。”如果每名建房者都能对他的住户说:”你住好了,我就轻松了。“如果每名村干部都能对他村里的贫困户说:“你过好了,我就轻松了。”……如果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人人都怀有菩萨心肠,人人都有一颗慈悲心、善良心、大爱心、责任心,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佛性自现,心生莲花,人人菩萨,世界美好。

37,去宋庄

我去宋庄

一个人前往

就如1966年

我奔向我的出生地

在宋庄有什么

在一位禅家的画展前   

一尊石造的佛像对着一面镜子

跏趺而坐

我走过去

在镜子里我看到了自己

我一直在行走

从出生地出发一直向外追寻

佛却坐在这面镜子前

只看自己

【碧青读评】

    去宋庄,应该是女诗人曹红燕的一次真实的旅程。而这首诗《去宋庄》,却在诗写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女诗人去宋庄,就如1966年奔向出生地,是一种来,亦是一种去。来和去,在诗人的心里合一了。

    宋庄有什么?为什么来和去都在宋庄?

    或许,这是本诗要给出的一个答案。

    所以,诗中呈现的是一位禅家的画展。而最主要的意象,是“一尊石造的佛像对着一面镜子/跏趺而坐”,在画展上,诗人看到的是一尊对着镜子的佛像。或是写实,或是一尊喻体。正在镜子面前走过的诗人,既看到了面对镜子的佛像背影,亦应该看到了镜子里佛像的面容,而女诗人的目光,“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这是最殊胜的一笔。女诗人那一刻的“看”是用心的一看,虔诚的一看,才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我”,是与佛像出现在一个镜子里的我。看似写实,实是“悟”相。

    最后一段,诗人的思绪回到了现实,但犹如幡然醒悟地回望着自己过去的行走,只是“从出生地触发一直向外追寻”,却又一次瞬间领悟:“佛却坐在这面镜子前/只看自己”。

    在一面镜子看着自己的佛,恰是通过自身证悟生命和世界的佛。

【李全修读评】

    禅宗以明心见性为主旨,认为人的心性本来空寂,本来不生不灭,本来清静,总之是众生的心性本来就具有佛性,只是因为被种种“妄念”所迷惑,不能自知自见自心本具的佛性。因此,修行就要抛却种种“妄念”,明心见性,回归本具的佛性。这叫做: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不仅佛家如此,儒家修身养性也强调“内省”,强调反观内视。孔子所说的“九思”、“自讼”,曾子所说的“五日三省吾身”,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求放心”、“养心”,王阳明说的“省察克治”等,也都是讲修养首先应内求诸己。这首诗表现了这种禅理。《去宋庄》否定的是向外追求,肯定的是看到自己、只看自己。

38,有风来过

雨后,打开窗子

有风进入

想必这风经过门口的

荷塘而来

有荷叶的清香

看我安好

这风又回到荷塘去了

想必这时

荷叶上有一颗水珠

滚动了一下

【一滴读评】

   读来有“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的义趣,遍寻不得,常乐我净。

39,早春

早春

谁家门前的茶花开了

红艳艳的

一只蝴蝶

远远地向这儿飞来

【南北读评】

   意象连贯静美,语言流畅朴素,如一幅简笔《早春》图。

40,煮药

冰天雪地

我只顾围炉煮药

药水沸腾

一缕药香飘到屋外

一根柳条上

顿时长出了一粒新芽

【南北读评】

   “煮药”与柳树上的“新芽”,本来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但作者通过“一缕药香”将二者联结一起,一首诗的境界顿时就有了。“药香”化作了“禅味”。

41,远山寒夜

夜雾渐起

一座山头靠近另一座山头

寒夜

群山相约

围拢

御寒

【南北读评】

    意象紧凑稠密,但不粘人,却有一气呵成的痛快。只最后三行八个字,就很得力:“群山相约|围拢|御寒”。

42,江滩小景

谁家的水牛

轻轻甩着尾巴

在江滩上

休闲地低头吃草

长着长腿的白鹭

优雅地立在牛背上

看江水奔流

【冰河入梦读评】

    江水奔流不息,而牛休闲,白鹭休闲,背后的人也休闲。无挂碍则生禅,禅很美,诗很美。

43,遇见之美

寺门外

一口缸

半缸水

几叶莲

半缸睡莲旁 

三五僧人

低目垂视

【南北读评】

    语言与结构,不用说了,是现代禅诗一路的写法:简洁、疏直,朴素。但我最看重的是另外一个现代禅诗特征:别无多言,只是呈现。

【林荣读评】

    外物与人的相遇,也是一种缘。有的相遇只是相遇,可能于人留不下任何触动;而有的相遇却可以触动人心,让人生发出感慨。其实,这种触动与外物的关系不大,而更与人的认知和修为有关。当诗人曹红燕遇到了一口缸,半缸水,几叶莲,在她看来便是遇到了美。这不单单是诗人的敏感,更是因为诗人有着视万物平等的善念。

    关于诗,我一直以来有一种看法,人的介入往往才是一首诗的灵魂焦点,当然诗本身其实已经是人的介入的结果。但一首诗中如果人有着更为恰到好处的介入,那么这首诗的魂魄就会更为丰满、鲜活、灵动。我认为此诗末尾两句更为这首诗注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在万物面前,在天地之间,能够做到低目垂视才是更为内敛、内修的人,这两句让这首短诗更是禅意浓浓。

44,南瓜叶子的快乐

竹篱上的南瓜叶子

一片接着一片

轻轻颤动了一下

然后一片接着一片立即停止

南瓜叶子

有很多快乐

【奥冬读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需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生活中不是缺少快乐,而是需要有善于发现快乐的眼睛和心灵;生活中不是缺少禅意,而是需要有善于发现禅意的眼睛和心灵。

45,一盏茶水

桌上一盏茶水

在我即将举手端起时

它是

一座倒映着青山的湖

我坐在湖边

【南北读评】

    将一盏茶水比喻为“一座倒映着青山的湖”,似乎也不算新奇。但作为修禅的诗人,这是一种心境的呈现。芥子须弥,一盏茶的世界,而“我坐在湖边”,艺术的想象空间便伸展开来。

46,禅堂里一只蝴蝶 

禅堂里

一只蝴蝶

立在地面上

张开翅膀不动

我蹲在它面前

看着它

我也一直不动

禅堂的廊柱上

有一个牌子

牌子上写着

正知正念

【王浩读评】

    一行禅师说:“一呼吸,一踏步,都能充满平和、喜悦与恬静,而我们所需要的,仅仅就是醒觉,活在当下。”这首诗表达的就是这种当下的醒觉。

47,宁静

 远山的竹子们不再哗啦哗啦抢着说话

 天黑的时候,竹子们就散会了

 近处,蚂蚁的脚步声也没有了

 夜深了,蚂蚁们睡觉了 

 叮铃,宁静中

 似乎发出一声金属碰击的细响

 我听到这是我心里生起了一个念头的声音

【王浩读评】

     从该诗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身心与外在的环境,诗人有着极为敏锐的觉知。

48,鸟影

阳光很明亮

绿色草地上有一群鸟影飞过

心明亮的时候

也可看到飞过的鸟影

【王浩读评】

    常人的心习惯于向外驰逐,习禅则是让修习者心眼向内,看清自己的身与心。在佛法中,训练这种觉察能力的方法被称作四念处。这首诗无疑是习禅后对自己的心的明澈观照。

49,独坐

谁是可以相伴的人

瞧,我自己呢

我把自己找着了

一个人独坐

在寂静中欢喜

是遇到了春天的自己

遇到了春天的自己

一盏灯下独坐

世界也非常光明和温暖

【王浩读评】

     凡人的心必须借助一种依托来安立自我,或依身份、地位,或依家宅、田产,或依亲人,或依组织,若心无所依则惶惶不可终日。而禅者最坚实的依归就是自己这颗训练有素的心。正如佛陀在《杂阿含经卷第二》中告诫弟子们:“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修习有素的禅者不依外在,不依他人,唯依自心,充满着精神的独立。从该诗可读出:有了对自心亲切的体认与掌控,诗人的自得与喜悦跃然纸上。

【李全修读评】

     该诗表达的是只有找到了自己,才能进入光明世界。

【柯尊解读评】

     《独坐》的深奥在“寻找自己”。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往往“丢失了自己”,俗人的可悲就在于,并不知道已经丢失了自己,仍然麻木的于红尘中忙忙碌碌。只有觉悟者才会独坐寻找自己。寻找自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诗中说“遇到了春天的自己/一盏灯下独坐/世界也非常光明温暖”,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感觉,所以诗人用了一个“也”字统领“非常光明和温暖”,就是说,此时此刻的世界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内心感觉出来的。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此处的“寻找自己”,是在寻找“我的内心”。正如达摩在五乳峰面壁九年,每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目的就是要修性,就是要排除一切恶念、邪念、难念,坐禅修性的过程,就是寻找内心“自我”的过程。

50,喝茶

就是一个人喝茶

茶桌的那岸

也还是要摆好一把椅子

或两把椅子

茶喝出真味的时候

那两把椅子

也是隔岸相坐的知己

【王浩读评】

   “茶喝出真味的时候/那两把椅子/也是隔岸相坐的知己”,诗中这种精神上的特立独行所带来的自足与自由恐怕只有禅者自己才能体验,不能回到自己心中的人不可能有这样的境界。

51,静

知道惊扰不了她

屋外的车声

响了一声就远远地消失了

一切声音

不再吵闹得了

那个静谧的小院

【王浩读评】

    禅者如果修习有成,自然会形成一种心态——心无分别,纯然接受。当心不再分别,自然就超越了是非好坏等一切对立,进入到一种宁静祥和的境界。当心超越了动静,真静自在其中。所以“一切声音/不再吵闹得了/那个静谧的小院”。

52,声音

树上的蝉叫个不休

树下有人

无耳

无声

【王浩读评】

     此诗与石屋禅师的《山居诗》“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53,鸟声

阳光一下子很明亮

一下子又暗了下来

等会儿

又更加明亮,然后又暗了下来

阳光这么忽明忽暗

不会是被树上一阵一阵的鸟叫声

惊吓成的吧

【王浩读评】

     对比一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同是以动衬静,王维的诗有一份静谧,该诗多一份生趣。

54,听蝉鸣

听这满世界蝉的鸣叫的

何止我一个人

蝉的鸣叫

蝉的鸣叫在内的

这世间八万四千种声音 

让所有的生命及花草树木

及山川河流都

长出了一双美丽的耳朵

【王浩读评】

     在《听蝉鸣》里,诗人“让所有的生命及花草树木/及山川河流都/长出了一双美丽的耳朵”,一起静听蝉鸣。真是“法喜充满”!

55,一块空地  

我想不是不曾放置过什么

而是

现在已不需要放置什么

空着

最好

【王浩读评】

    该诗充分地展现了诗者的豁达与随缘。

【李全修读评】

    该诗所表现的是破除执着、消除思想负担所获得的轻松与快乐。

56,念头

一户人家

满屋的装饰和物品

那是主人的

一大堆念头

【王浩读评】

    该诗让人油然想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与“心外无物,物外无心”的法义。

【李全修读评】

    该诗所表现的是执着带来的贪恋、累赘与烦恼,

57,一棵柚子树

一棵柚子树

在春天里飘着花香

在夏天里

长出一树的柚子

一棵柚子树

自已开着花

自已长柚子

无关别人的来去

【李全修读评】

     一棵柚子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一般的人会熟视无睹,该作者却通过“参禅”而“悟道”,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最后三句就是从柚子树开花结果中所悟得的“道”:修行在己,应向内求,明心见性才能成佛。

58,相忘

葫芦的藤蔓爬上了小院的竹篱

忘了开花

一只穿着花衣的铁牛

背着一只穿着花衣的铁牛慢慢儿往树上爬 

忘了刚刚还打过架

知了把壳脱下来挂在竹尖上

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来拿

屋里的人

忘了昨日曾与谁对坐 

条几上只有一杯茶

【李全修读评】

     葫芦、铁牛、知了、屋里的人,是因为抛弃了对于过去的执着,而都得到了自在。这说明想要成佛,必须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必须破除执着。

59,致春天

你布施我鲜花和绿叶

给我美好的生活

春天

我拿什么回赠你

我想

到了秋天

满世界所有枝头的果实

都是我对你的供养 

【李全修读评】

     整个佛教教义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因缘和合而起,一种现象的存在必有其前因,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必产生其后果。整个人生和世界就是重重无尽的缘起。作者用她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独特领悟,通过形象的诗歌表达了这种“理”。没有春天的鲜花和绿叶,就没有秋天的果实;因为春天能无私地布施美好,她才能得到满世界的供养,这就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无则彼无。

【柯尊解读评】

     在禅者看来,春花,即是“因”,秋实,便是“果”,春华秋实,只是一番因果轮回。因为参悟了因果,这首感恩诗就有了一个绝妙的转折——“我想/到了秋天/满世界所有枝头的果实/都是我对你的供养”!你馈赠我春花,我回报你秋实,我与自然同在,我与春华秋实同在。于是,诗人也在她的这首极短的感恩诗里,与自然一同完成了一番轮回;这首短诗也就完成了它无生无灭的至高境界。

60,夏日看梅

看一眼

一朵梅谢落了

看一眼

又一朵梅盛开了

生死即瞬间

这一朵梅

其实就是那一朵梅的再来

看梅开梅落

看频繁生死

我用一生看梅

梅却用三生在一棵树上

观我

【李全修读评】

     缘起论有所谓三世两重因果,即过去之因种下现在之果,现在之因,种下未来之果。诗人看梅开梅落,看它一生一死一生的三世因缘,体悟了、表现了缘起论的精髓。

61,丝瓜和葫芦

农民种的丝瓜是丝瓜

种的葫芦是葫芦

农民种的丝瓜和葫芦是蔬菜和瓜果

我也种丝瓜和葫芦

我种的丝瓜和葫芦不一定是蔬菜和瓜果

我种丝瓜和葫芦

我是因为喜欢它们好看的样子

一个念头种下去

收获的就是那个念头

丝瓜便长长地长

葫芦便圆圆地长

努力长出好看的样子

【李全修读评】

     这首诗所要表现的“理”就是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是种丝瓜和葫芦,因为念头不一样,农民种的丝瓜和葫芦成了蔬菜与水果;“我”种丝瓜和葫芦是喜欢它们好看的样子,于是它们就长出了好看的样子。种下什么念头就收获什么念头,缘起论的“理”被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62,睡莲花开了   

一只小野鸡

悄悄地从门前经过

还有一只黑头鸟

在门前的竹尖上立了一会

就飞走了

然后

门前就没有了一点动静

院子中间有一只桉树做的

小板凳

除外,无它物

斜阳照过来时

不远处的港里

一朵睡莲花开了

【李全修读评】

     该诗创造了清幽静谧、空明澄净、平和自然、安闲自得的意境,万物都处于自然自在的状态。这种空寂自然的意境,能使人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无悲无喜,无得无失,宠辱皆忘,心波无澜,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63,清明茶

一张木桌上  

有一只紫砂壶  

紫砂壶里泡好了清明的茶  

紫砂壶壶嘴下的小茶杯  

空了好久  

有一人坐在桌边  

只是看着这一壶茶  

任壶边的茶杯久久的空着  

心自清明  

何劳喝茶 

【柯尊解读评】

     一桌,一壶,一杯,一人,这样的一种意境,正是幽篁深处独处,而泡茶者意不在茶,自有流云入心。俗人以茶解渴,禅者则以茶清心,而禅的更高层次,却是“心自清明”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又“何劳喝茶”?

    这自然是一种超然出世的思想。

    读此诗就仿佛看到诗人在菩提树下打坐,几案有一紫砂壶,壶边空着一只茶杯。她注视着那只茶壶和空着的茶杯,正在努力排除一切杂念,让自己的心,归于清净,努力让自己达到“世间本无物,何处惹尘埃”境界。

     但,佛的“无物”不是超凡出世,恰恰相反,我佛慈悲,佛以大爱关注一切生灵,关注一切存在。“清净无物”只是要排除“我”的一切欲念,而把“我”的一切都奉献给大千世界。

64,入夜

晚霞之上

半个月亮

一粒

星子

一只晚归的鸟

飞翔

村西头那位90岁的太婆

关上了木门

一棵桔子树

关在了门外

【也牛读评】

    “一棵桔子树/关在了门外”,对于门,有内、外之别;对于整个夜晚和“村西头那位90岁的太婆”,又何来内与外之分?这首诗要点拨的中心词,就是:无内无外,内外通透。

    禅忌分别计较,《金刚经》中说:“诸菩萨摩诃,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心系一念。

分别心是杂念或者掉举,掉举如风吹涟漪,令心不稳,现起混乱。分别心碰到色、声、香、味、触、法时,就会被贪、瞋、痴、慢、偏见、恶意、妄想等不善意念囚困,并使行为与言论成就恶业。

    还有,这首诗造景空灵、宁静、和谐,通达一如,禅心与诗心遍满,确实不失为一首现代禅诗之佳作!

【林荣读评】

    入夜,飞翔的鸟儿即将归巢。九十岁的阿婆闭门安歇。门外的桔子树宁静,默然。心安即家。星星和月亮各就其位。祈愿众生各自安好,各自安住。看似平淡的记述却含着大道。

65,风穿过松枝

我与那棵高大的松树

相遇

一时

松枝上出现那么多松果

如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风穿过松枝

如是我闻

【也牛读评】

    “如是我闻”是说:“阿难我听佛是这么说的。”表示经的内容是阿难亲自听闻佛说,非从他闻,真实不虚。阿难的诵经得到了五百位大罗汉的赞赏和认同,“如是我闻”四字在弘传佛法上无上珍贵。

    “如”是指法之词,“是”表领纳之意,“我闻”阿难及诸在会大众亲承於世尊教诲。

    如是我闻为佛涅槃前,弟子阿难所问四事之最後一问。由此一句加之经前,正可破後世之疑。表明是阿难尊者所集经藏尽是亲承佛前听受。

当年,佛在世讲经说法49年,任何一部经典从来没有提到“如是我闻”四字,包括在《法华经》《楞严经》皆未提起。而是在佛灭度之前,由摩诃迦叶尊者授意阿难尊者向佛请法。当时阿难还有点情执,看到佛就要离开大众而去,禁不住悲痛欲绝。所以由摩诃伽叶提醒,阿难尊者请问佛:“在您灭度以后,我们众弟子在结集整理您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讲一切法之每一部经时,开头如何设立?”佛说,用“如是我闻”:这是佛的遗嘱。

    这首诗的作者借用此典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她闻听到了“风穿过松枝”,“松枝上出现那么多松果/如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无情说法,众生信受。在禅人眼中,处处有禅!在现代禅诗诗人的心中,因“诗禅双修”而终有所得,祝贺她!

66,那只陶罐

父亲曾指着茶席上那只陶罐问我

那个罐子有什么好看的呢

曾经是用来煎药的罐子

我微笑道:现在它插上了花

【也牛读评】

    本来是一只空陶罐,煎药时即煎药,插花诗即插花,煎药时治病救人,插花时娱人眼目;不煎药也不插花时,就盛一罐满满的空:这是一只陶罐的妙用,正如我们的妙明真心,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禅宗说本性,或真如法性、常清净觉海、寂灭性海、无住真心、圆觉妙心、清净真如、大光明藏、大圆镜智、妙明本体、本来面目,一切经论,显密性相,无不为显此觉体。

    佛陀最初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惊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 ,自得现前。”六祖慧能大师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彻悟了妙明真心的道理,并践行之就是明心见性。

   “曾经是用来煎药的罐子/我微笑道:现在它插上了花”,这一笑是会心的一笑,是真心的笑,是破迷开悟的一笑,是明心见性的一笑,愿诗人笑口常开,欢喜吉祥!

67,老梁饰物

一件圆圆的饰物

陈旧地

缀在一段老梁柱上

应该是一只曾照亮家园的大红灯笼

如今,圆圆的

像是打了补丁的老梁柱

暗夜里发出的一声灰色的叹息

游人仰头

看无常    

【海恋读评】

     所谓无常常在,关键要有人“抬头去看”,去领悟琢磨。佛教的教义、思想其实也并不难懂,但要做到时时反观自省,用以指导人生,磨炼心性却是需要大修为的。

    这首《老梁饰物》让人看到禅修的正确途径,即禅是用来体察,参悟的。所谓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去关照和体验,把实际体悟到的智慧的结晶再作用于生活实践,从而获得内心的清净,圆满,安乐。 

     一只破损的大红灯笼缀在年久失修的老梁上,让人恍惚可以还原曾经的人世繁华。然而,三春易逝,好景不长,任你怎样的钟鸣鼎食,温柔富贵终归是黄粱一梦,万境成空时只留下暗夜里灰色的一叹罢了,如此,还有什么可执着不下的呢?这就是一念的世间觉吧。诗人能把这这一念写下来,我想并非只是自身的一次觉悟,还是一种告诫和提醒,偶尔抬抬头,也许某一个刹那,视线就会引领你做一次心灵的静修与洗礼。

68,酒戒

木板墙上那个"酒"字

破了

那个写着"酒"字的纸破开的口子

谁都看得到

一只路过的蚂蚁

被一滴酒气破了戒

此刻

酒家的门窗是关着的

留两串好像与酒无关的饰物

在窗前

【海恋读评】 

      其实,有时候读诗也像是参禅。需静下心来细甄慢品,再找到参悟的法门。我觉得这首《酒戒》,深意全在题目上:酒戒——戒酒。“木板墙上那个"酒"字/破了”,“一只路过的蚂蚁/被一滴酒气破了戒”,说的都是破了酒戒。当然,蚂蚁只是一个隐喻,破戒的自然是人。

     在此就要说说佛教徒信守的五戒之一——酒戒了。酒由粮食,百果等酿造而成,不属于荤食,为什么还要戒呢?因为酒虽无罪,但酒是罪之媒。很多原罪的发生都是酒后乱性的结果。佛教里有这样的公案故事,大意是说一位严格持戒的清净信士,一次因口渴难耐,误喝了桌子上的一碗酒,结果在酒精的作用下又误杀了邻居家的鸡,偷食了鸡肉。邻居家的美娇娘来寻鸡,醉汉又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侵犯了她,事后别人来找他理论,他又畏罪,矢口否认。这一连串的事故就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酒戒一破,随之而破的就是杀戒、偷盗戒、邪淫戒和妄语戒,五戒全部失守。

        俗世生活里因酒误事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当然,我想作者也并非在告诫世人饮酒的危害,而是在讲一个“戒”字,无论是哪一戒都是在警示世人掌握好欲望的分寸和尺度,也许我们不能像苦行僧一样,清规戒律,戒除凡夫的全部习气,但我们仍能从戒律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智慧,凡事适可而止,不可太过。据说大德法师虚云圆寂前只为世人留下了一字偈,那就是“戒”,这是莫大的生命智慧的浓缩。

    “此刻/酒家的门窗是关着的/留两串好像与酒无关的饰物/在窗前”最后几行诗,诗人大概就是在表达一种感慨吧?那紧闭的门窗之内曾有过多少世间百态的众生相,那些像蚂蚁一样破了戒的红尘俗客又都在经历着怎样的人生命运?这些不必深究又可想而知的答案就像那两串看似与酒无关的饰物一样令人感到突兀的同时,也令人深思和醒觉。

69,无明

一树的柚子

白天,是黄色的

夜里,还是黄色的

窗外的菊花

夜里,仍然是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

黑暗中

我看不见它们本来的颜色

【林荣读评】

     无明是因为人执著或顺遂于外境的转化,是因为念头的起灭,是因为没有守住自己的心。读诗知人。我可以确定的是:写下这首诗的人,她de目光一定是具有穿透力的,她的心一定是明亮通透的。

     具象地呈现,客观地表达,严肃地审视自我。一首思考之诗!

70,喝茶之中

有茶

喝茶

无茶

放下

一杯茶中

事来则应

事过则无

喝茶那人,一身浅白布衣

犹如莲花不着水

【了然读评】

    事来则应,事过则无,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即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又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住。心应如莲花高洁出尘,也应如日月光明流转。用来比喻悲智双运。出自《华严经》。此诗,将一身浅白布衣的喝茶人,描绘成出于水而不沾水的莲花,画面极美,又切合题意。

71,在橘树前

在橘树前

我说

橘子又酸又甜

很好吃,你知道吗

橘树说,我不知道

你是一棵叫橘子的树,你知道吗

橘树回答

我不知道

【大田田读评】

    “你是树,你知道吗?我不知道。”——它只顾自己生长,舒展自己的生命,哪管我们给它起了哪些名字,下了哪些定义。

【妙明读评】

     对所见之物,都参杂自己的执着、意见,看什么找什么,看什么分别什么,妄下定论,自以为是,使真心不能显露。

【奥冬读评】

     橘树不知道就不知道吧,不知道就是橘树的本分。读者呢,知道橘子好吃,知道“你”是叫橘子的树,知道“我”是谁吗?

72,包菜

卖菜者

叫我挑选那长得重重的包得结结实实的

包菜

我就买了一个重重的包得结结实实的包菜

回到家

我一片菜叶一片菜叶层层剥开 

里面什么也没有

【了然读评】

     一层层剥开包菜,都剥开了,里面自然也就什么也没有了。即“空”。求道则需空,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

73, 到家了 

一颗樟树籽 

砸在了地上

到家了

【妙明读评】

     到家了,是回到了心安处,是修行人日夜兼程要去往的地方。一颗樟树籽,砸在地上,啪的一声,行者悟了,则到家了。到家的路,可以很长,长到多生多世,也还没有找到家门。也可以很短,就是樟树籽落地的这一段短短的距离也可以是一瞬间。

74, 参破

禅林外的树林里

蜘蛛织了一个大大的网

禅者经过时

看到

晨光

把网参破了

【林荣读评】光,没有分别心。普照一切。没有分别心的那一刻就是开悟的瞬间。没有分别念的人,即可悟道。

【妙明读评】晨光参禅,光透网洞,悟了。

75,拜佛

往前走的,都是去

拜佛的人

有一人不小心踩歪了路边

一棵草

走在后面的一个孩子

蹲下身子扶起小草

小孩问前往拜佛的人

我可以拜一拜这棵草吗

【林荣读评】一首非常生动有画面感的诗作。童心,即直心。直心即佛心。

        所谓前走拜佛的人,不过是回归从前的自己,找回那颗无染的心。

【妙明读评】心中有佛,一棵草又何曾不是佛?小草在心无杂染、纯真善良的童心面前,就是佛。小孩礼拜小草。踩歪后被小孩扶起的小草,也定在礼拜小孩。

76,山中

一只鸟从地上抓起一条虫子

急速飞向空中

虫入鸟腹的瞬间

松涛阵阵

【林荣读评】

     读者诸君,当你读到这首诗的结尾,有没有感觉到惊心动魄?尾句让整首诗一下子多维立体起来,而禅意也在此显现出来:万物一体,同体大悲。所谓松涛阵阵也便是松涛呜咽吧?

    而山中的这一幕又何尝不是人间百态的一个缩影?

77,雨珠

雨珠落在荷叶上

摇晃着滚动着

终于从荷叶上寻一处出口

落下荷池

“叮咚”

一声

也在荷池里开出一朵曼妙的花

【林荣读评】

    生动。灵性。心有所归。归处即来处。

78,苦海

路边,一只小青蛙

跳不出浅浅的水洼

淹死了

跳不出来

小小的水洼

也是无边的苦海

【妙明读评】

     跳不出轮回,即在苦中。心在烦恼中,即在苦海中。

79.不修行的竹子

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

竹子预知时至

竹子开花

是宣告生命即将终结

竹子

不修行也是空心的

【了然读评】

   不修行的竹子,不修行也是空心的。竹子生来即空心,觉性自有。

80,雨景

昨日谷雨

雨很大

有人知道下了雨

有人只是被雨淋湿了身子

鲍勃.迪伦

早就看到了这般雨景

【妙明读评】

     有人知道下了雨,有人只是被雨淋湿了身子。知道下雨的人是能观照万物的人。被雨淋湿了的人,是心随境转,而不能智慧地将心与物保持距离的人。美国作家鲍勃.迪伦写过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有些人会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所以说,鲍勃.迪伦早就看到了这般雨景。

81,墙头下

墙头下

栽了一棵金银花

也栽了一棵蔷薇花

开花时节

它们各向对方伸过去一根枝条

一根枝条上开着金银花

一根枝条上开着蔷薇花

【林荣读评】

     看似简单明了的叙述,却是诗人文字功夫的艺术展示,在我看来,这文字里蕴含着美好的意趣:一则是春风自来,我自花开。二则是心存善念,不吝分享。三则是和谐相处即为大美。一首短诗,韵味十足,这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诗人修为的魅力。

82,一朵花就是一座寺

一朵花就是一座寺

一色一香无非般若

花朵上

蝴蝶来过

蜜蜂来过

虫蚁也来过

【奥冬读评】

     寺院是敞开的,众生都可出入。一朵花,欣赏到了它的美,也就进过了这座寺。你我他的心呢,与花又有何区别?

83,道

邻家那两棵桃树

开花时开花

长桃子时长桃子

花谢了桃子摘了叶子也掉了

它就空着

来年,它再开花再长叶

再长桃子

【了然读评】

    该诗对两棵桃树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简单直白地平叙,看似无意义,实则是对“道”的最直接地写照。这就是自然,自然即的在道中。该诗呈现出的是生命的本然,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84,钟声

梅村的钟声

15分钟响一次

一行禅师说

是为了将神游中的你

拉回到当下

虽我不在梅村

但有梅村的钟声

不时地传来

【妙明读评】

    一行禅师为了在梅村的修禅者,能时时专注于当下,要求每15分钟敲一次钟,提醒修禅者不要神游于妄念。诗者“我”虽不在梅村,但诗者也是在时时提醒自己在正念中,因而说,有梅村的钟声不时传来。

85,天下祖庭,有一缸睡莲

多次从这缸睡莲边路过

我看见,在天下祖庭的

这缸睡莲与我家院子的那缸睡莲无别

她开始一直没盛开

好啊

后来,在我们即将要离开时

她又急急地开了

好啊

【妙明读评】

    放下着,睡莲花开了,也好,没开也好。

86,门前的枣树

寒风起

门前的枣树把树上所有的叶子

落光

光秃秃的立在虚空中

一朵雪花

轻轻飘落枝上

【妙明读评】

    有觉,便见雪花轻落枝头。

87,夜宿五祖寺的诗人们

一群诗人

夜宿五祖寺

那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他们

把雷声听成了棒喝

把雨声听成了诵念经文

第二日清晨醒来

诗人的眼里

惊奇地看见昨日的草木

原来都是佛

【了然读评】

    觉悟了,眼中所见,皆佛。

88,夜宿五祖寺

在五祖寺的那夜

据说雷电交加

暴雨倾盆

我早就睡着了

不知道有雷电不知道有雨

也不知道有五祖寺

也不知道有我

【妙明读评】

     睡着了,也即放下了。放下了,即不见雷电暴雨。放下了,连五祖寺也没有了,更不知道还有我。

89,禅者与诗人

禅者

哈哈一笑

诗人写道:

这是开心一笑

这是无忧一笑

这是对我一笑

这是对你一笑

……

禅者

还是哈哈一笑

【妙明读评】

    禅者的哈哈一笑,诗人所有的描述,都是诗人自己的心的造作,而非哈哈一笑的最本意。所以,面对诗人多种描述,禅者,还是哈哈一笑。以心相悟,一说即错。

90,一棵松的修行

一棵松

在悬崖上

在雾中

独自坐到

云开雾散

松针上射出片片光芒

【妙明读评】

    坐到云开雾散,即开悟,六根门头放光。


曹红燕,女,原黄石日报记者、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淡味最久》、《阶前草,那么绿》等三部诗集。合著《现代禅诗流派诗人十二家》、参与编辑《现代禅诗精品赏读》、《现代禅诗选读》等诗集。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