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何以中国》第7集【家国】全文解说词

 积沙成塔0u3svg 2024-03-29 发布于天津

《何以中国》第七集 家国

图片


01.

陕西长武,泾水支流黑河的北岸上,碾子坡遗址笼罩在一片苍茫暮色中。这里,或许就是3000年前的豳(bin1),这里是黄土高原的南缘,千沟万壑分割出支离破碎的梁峁(mao3)塬(yuan2)地,这里也是农耕区与半农半牧区的分界带。商以农为本,夷狄以牧为生,而周人的祖先曾摇摆于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他们曾被戎狄侵扰,却又被商人当作戎狄一样征伐。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上,历历可见与“伐周”相关的卜辞。古公亶(dan3)父成为周族首领时,带着族人们从事农作,过上了家有余粮的安定生活。他常常站在豳(bin1)原的高阜上南望,山势连绵,直接天际。他知道,翻过那一道道山梁,就是广袤的关中平原,那里,才是更适宜耕种的沃土,秋风萧瑟,熏育戎狄再次来犯,先掠才无,又意图占有土地和人口。

02.

正当族人准备与戎狄决战时,古公亶(dan3)父却制止了众人。他的理由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谁的治下生活并无不同,但战争却随时会令人丧生,因此他愿离开豳(bin1),将土地和人口都留给戎狄。

“古公亶(dan3)父,来朝(zhao1)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是《诗经·大雅繇

(mian2)》中周人对先祖自豳(bin1)地迁往岐邑的记忆。古古公亶(dan3)父的退让,被豳

(bin1)人视为爱民的表现,纷纷离开家乡,扶老携幼,跟随他来到岐山之下。周边部族听闻后,也陆续前来归附,他们自此不再游牧,而在周原起城郭、筑屋舍、务农事,但这也意味着他们进入了“大邦商”的势力范围。商,实力强大,四处征伐,殷墟西北岗王陵中,小屯乙七建筑基址的祭祀坑,非王族的墓葬中,都发现了大量从葬的人骨,此时的周,不过是商邑西陲的蔓(zui4)尔小邦,只能暂时的臣服于这个强大的王国。

03.

与那个时代漠视生命的风气不同,姬姓周人的墓葬中,自始至终都极少有殉人,也几乎不见殉牲。多年来辗转求生的周族,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存活于暑雨祁寒间,而仁德,就是凝聚起群体力量的黏合剂。古公亶(dan3)父牵着小小的姬昌,在田间缓缓行走,耐心的教他辨识每一种农作物,娓娓讲述他们的习性,稚童眼神明亮,听得认真,努力记住祖父所说的一切,祖父常常讲起先祖后稷

(ji4)作农,并惠泽天下的故事。祖父还告诉他,人心,才是弱小的周族拥有的最大利器。夕阳一片,粟

(su4)黍(shu3)青青,祖孙俩脚下踏过的这片沃土,就是周原。周原遗址在今天的陕西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总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诗经中说“周原瞧瞧(wu3),堇(jin3)荼(tu2)如饴

(yi2)”,意思是在周原这片丰饶的田野上,连生长出来的野菜也甘美如饴。

04.

土地的膏腴不纯然来自天赐,也来自人力的开垦。从空中俯瞰,周原之上,周人曾以人工开挖的河道沟通了自然水系,以水库为调节枢纽,构成庞大的水利系统,灌溉着千里沃野。在周原的王家嘴,考古工作者们找到了灭商以前周人的世居之地。一号建筑基址正是那时的官室,它的总面积超过2200平方米,由前堂、后室、东西厢房、前后庭院和附属建筑组成。这种前堂后室的两进四合院式布局,明显以商的宫式建筑为模板。在王家嘴的东北方向,一水之隔处,发现了大小两重城垣(yuan2),西北部的规整长方形小城,始建于商周之际至西周早期,大城城墙则是到西周晚期才扩建的,是万民所居的郭城。小城北部正中的凤雏建筑群可能是官殿群,3号建筑基址是目前所知西周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在院落内发现了与土地祭祀有关的社石。

05.

在这处建筑的南侧,还发现了一辆驷(si4)马驱驾的青铜轮牙马车,马匹及车辆装饰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饰件,车厢外围装饰有薄壁青铜兽面、玉器、绿松石饰件。这辆华丽的西周马车,应该是高等级贵族的礼宾用车,以仁德和辑人心的周渐渐强大,在商王的授意下,周逐渐承担起为商治理西土的角色。姬昌的父亲季历,被商王帝乙封为西伯,率领周师四处征伐戎狄,并定期朝拜商王。仲春之月,渭水两岸桃花绽放,如云蒸霞蔚,河洲之上,雎(ju1)鸠(jiu1)关关,众人簇拥着年轻的姬昌从奇异的宫殿中迤

(yi3)逦(li3)而出,来到渭水边,河对岸走来了他的新婚妻子太姒(si4)。周族传统的联姻对象是同样生活在商人西土的姜族,传说中正是姜族的女子姜塬(yuan2),诞育了周族的祖先后稷(ji4)。姬昌的祖母也是姜族的太姜。

06.

但自姬昌的父亲季历起,周族首领也开始与东方诸族联姻,试图融入中原社会。姬昌的母亲太任,是殷商的贵族挚任氏,姬昌的妻子太姒(si4)也从东来。凤雏建筑遗址出土了17000多片卜甲卜骨,其中有字卜甲有190多片,字体纤细如微雕,所书文字与商人文字无异,所记载的占卜程序也与商人相同。卜辞多属姬昌时期,内容包括向殷商王室的祖先成汤、太甲、文丁、帝乙等祭祀,其中还出现了周方伯的称呼,这些都足见周人对商的顺服。另一方面,姬昌继承了古公亶(dan3)父以来的理念,笃仁、敬老、慈少、礼贤,前来归顺于周的人越来越多。岐山苍翠的林中,几声清啼打破清晨的寂静,一只锦雉(zhi4)掠过晨雾落在树梢上,而洹(huan2)水之畔的大邑商,商王帝辛彻夜未眠,他摒(bing4)弃了职业的贞人,亲自手持甲骨,细观纹理,推究上帝和祖先的启示。

07.

突然,一阵鸟叫声打破了他的迷思,他惶惑地望向窗外,周的强大终于引起了商人的警惕,姬昌被帝辛囚

禁于羑(you3)里七年,经周臣的多番奔走才终能得释。姬昌归去后,一面继续修德政,一面为商王征伐叛邦,赢得越来越多诸侯的归附,但很快姬昌在迁至丰京的次年死去。姬发即位后,修建了镐

(hao4)京。丰镐(hao4)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沣(feng1)河纵贯两京之间,丰京在河西,镐

(hao4)京在河东,隔河连片,蔚然可观。镐(hao4)京遗址内,已发现了十余座大型夯土建筑,还有道路和排水设施。郿(mei2)坞岭高地14号建筑的规模宏伟,附近还有瘗(yi4)埋动物骨骼的祭祀坑,或许就是周人的宗庙。周人以血缘确定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关系。姬发居于宗周,也就是丰镐

(hao4),他是姬姓宗族的族长,也是国君,掌握着族权和国家最高权力。

08.

都邑之外,环绕着王族子弟的采(cai4)邑。这里是国也是家,有国之架构,也有家之血缘。周都的东迁和规模扩大,无不宣示着这个曾经的西陲小邦如今的壮大。他们披仁德之坚,执宗法之锐,酝酿着对东边那个大邦的奋力一击。暮色渐深,马车仍在山路间向残阳落下的方向奔行,艰难的路途如同鸿沟,隔离了远方的山河。太师疵(ci1)和少师彊(qiang2)两位商的重臣牢牢护着身旁的编铙(nao2),这是商王朝最神圣的祭乐之器,也是他们家族世代职责所司。他们生怕一路的颠簸令其稍有毁损。由于帝辛的残暴,他们不得不和许多殷商贵族一样,选择离开故土与故国,逃往以仁德闻名的周。在伐商的檄文《牧誓》中,武王痛责纣王的失德,他将克商之战称为“行天之罚”。

09.

在那个极度崇拜神巫的时代,周人却从世俗层面,提出统治的合法性应该来自天命,而天命不在于祖先与天的特殊关系,不在于独占通天之技术和资源,主要在于统治者的德。有德之君,就会被天授予神圣的大命,得此大命者,可以革除失德王朝的旧命,建立新的王朝,抚育万民。陕西临潼零口镇出土的利簋

(gui3),其底部铭文记录了武王伐商的事件,“斌(wu3)征商,佳(wei2,古同惟)甲子朝

(zhao1),岁鼎(dang1),克昏夙有商”,意思就是甲子日的清晨,时逢岁星当空。武王的军队仅用

一日便结束了战争。身为右使的利,由于跟随武王作战得胜后受到奖赏,因此铸造了这件青铜簋(gui3)

用以记功,并作为祭奠祖先的礼器。考古学家根据铭文中提及的特殊天象,再加上对干支纪年的推算,认为武王伐商的具体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046年。

10.

商,以灿烂的青铜和完善的文字体系,将我们的中国文明推送到新的发展高度。但是商的覆亡也说明,对神权的独占以及大规模的征战和杀殉,已经不足以威服四方。面对辽阔的国土和多元的族群,如何将之真正纳入到统一中央权力的管辖之下,周人需要新的政治方略。周人代商而立后,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帝辛之子武庚被封于殷商故都,仍可延续殷祀。但同时,武王又将自己的三位胞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在殷都附近,起着监控的作用。他最信任的4位重臣则被分封在原商朝疆域的东、北、南境。姜尚在齐国,周公在鲁国,召(shao4)公在燕国,南公在曾国,对商构成巨大威胁的东夷、淮夷曾活跃在这些地方,武王不敢掉以轻心。这一年,箕(ji1)子从东边浮海而归,前往周都朝见周王。

11.

归途中,他特地折往商人旧都,只见宫倾城圮(pi3)的废墟上,已是禾黍青青,箕(ji1)子是殷商王族,也是与微子比干齐名的重臣。曾经的朝堂之上,面对一意孤行的帝辛,他没有像比干一样死谏,也没有像微子一样离去,而选择了装疯,终致被囚为奴。武王之前,他也曾面陈《洪范》献上治国之法,但终不愿仕周为官而远走。眼前,太行西峙,洹(huan2)水东流,故景依旧。那个曾令天下“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天邑商,却已无迹可寻。箕(ji1)子忍不住悲从中来,在长天后土之间,怆然的放声唱道,“麦秀渐渐兮,禾黍(shu3)油油,彼狡(jiao3)童兮不与我好兮”。诗中的狡童,正是商朝的末代之王,他的侄子帝辛,早已在武王兵临城下那日自焚于鹿台之上。殷商遗民听到这支歌,莫不垂泪。他们的王朝啊,终是沉入历史的长夜了。

12.

月华如洗,周王的寝殿中依旧灯火通明,武王克商返回镐(hao4)京后,却陷入比出征前更深的忧虑中,这天,他又再一次的熬到长夜欲曙,忍不住派人换来了周公。武王和周公的彻夜长谈,牵涉到周人疆域和身份观念的转型。周人本来自认为是西土之人,而商人所在则为东国,全部占有商王朝的原有领土后,周人的志向并不仅仅是取商人而代之,还希望能建立一个规模空前的王国。一番长谈后,二人商定,要在伊洛二水之北营建洛邑,以“定天保,依天室”,天室,就是太室山。太室山为天下之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夏商两代的都城都在这附近。武王返回镐(hao4)京途中,曾在姜尚的陪同下,登上太室山山顶,俯瞰四方山川形势,那时他大概就已经存在营建洛邑的念头了。

13.

这是何尊,出土于距周人旧都岐邑不远的陕西宝鸡贾村镇。尊,是酒器,同样也是礼器,这件青铜器是武王之子周成王在位第5年时,周的宗室贵族何,为纪念成王的训诫和封赏而作。何尊高38.8厘米,重达

14.6公斤,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铭文中提及,成王将政治中心迁往成周时,追述了武王克商后的敬告上天之辞。“余其宅兹中国,自之刈(yi4)民”,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以文字书写的“中国”之名。成王即位后,在周公、召(shao4)公的辅政下,完成了武王营建洛邑的遗愿,自此后,丰镐

(hao4)为宗周,洛邑为成周,也即是中国。在中国立都,周人便不再是西土之人,周也不再是西土方国,而是位居天下之中的宗主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里是周人以天下视角确立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核心。

14.

周公旦在余生中仍常常想起他与哥哥姬发的那次彻夜长谈,除了营建洛邑之外,那时已知道自己病体难支的武王,还提出了另一个请求,若自己身死,便请周公继位。震惊之余,周公答道,周人的立族之本乃

是宗法,族权自来是父死子继,国,亦当如此。王权的子继之法一旦实行,嫡庶之制、宗法之制、分封之制,便随即顺理成章,将密织成一整套坚固的上层建筑。周公所思,武王岂能不懂?身为国君,他惟愿自己死后仁德如周公者,能接过这未竟的事业,带领根基未稳的周,真正成为长久存在的大邦。周公的心术与规摹,并不在于眼前一时的权利,而在于周的万世治安大计。因此他选择了不登王位,不就封国,只

留在王畿(ji1)辅佐年少的成王,平武庚之乱东征淮夷,劳心竭力地辅政,敦促成王立德修身,既是为宗族,亦是为天下。

15.

在周公的辅佐下,周王朝一面牢牢掌控着王畿(ji1)之地,一面通过分封的诸侯国于四方之土,探索着不同的治理模式,使各地的不同部族,得以融入周人的政治秩序。鲁国的伯禽,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局面,当地遍布东方诸族,文化迥异。当看到熟悉的家门时,伯禽忍不住加快了步伐,走入堂中。他离开父母前往鲁地就封已经整整3年。因为父亲周公要留在成王身旁辅政,便只能由他代为就封。此番借着回来报政,他终于可以与父母相聚几日,堂上的周公白发暗生,面容因为常年的殚精竭力而略显疲惫,但双目依旧精光四射,仿若能洞悉世间的一切事理。他和蔼而专注的听伯禽汇报着三年来在鲁国的治理成果,频频颔

(han4)首。末了,周公似乎想起了什么,问伯离为何3年才回来报政?伯禽早有准备,从容答道,因为需要变其俗,革其礼。

16.

周公告诉伯离,太公姜尚就封鲁国之邻的齐国后,精简君臣之礼,依从当地习俗,仅过5月便回来报政。伯禽愣住了,周公告诫道,只有所施政策平易近民,才能得民心归附。周公所称许的齐国,是周初三公之一太公姜尚的封地。齐地虽有工、商、渔、盐之饶,却也是直接面对东夷诸部族的最前线。近年在山东临淄高青发现一处西周墓地,墓葬规格很高,也有祭祀遗迹和车马坑。大墓内出土的铜器,出现了齐公字样的铭文。若这里是齐公墓地,那么或许最早的齐国都城便在这一带。莒(ju3)县西大庄春秋墓中出土的一件铜瓻(yan3),可能是齐侯嫁女的陪嫁。莒(ju3)是东夷势力之一,藉由此器,可以想见当时齐国通过各种手段融合东夷的努力。燕国所在之地,是周人克商后新辟的封地,为周王朝守卫着北境,当地同时还生活着迁徙而来的殷移民以及本地的土著族群。

17.

这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克蚕(he2),铭文“命克侯于屡(yan1,古通燕)”一句,意指周王将克封于燕,治理这里的疆土和六族人民。克,是太保召(shao4)公奭(shi4)的长子,因为召

(shao4)公留在王畿(ji1)辅佐周王,故由长子代为就封。然而,1902号墓中出土的作册奂

(huan4)亩(you3)中太保墉屡(yan1)的铭文,说明召(shao4)公本人不仅亲自来过这里,还主持了燕都的营建。1902号墓的墓主人是一位殷遗民,他与周人同葬于一片墓地内。这位名叫奂的史官,生前颇受重用,随葬的青铜器上,铭刻着曾受周人封赏的荣光。他规矩的沿袭着商人殉狗的旧习俗,却也认同于周人建构的新秩序,由此可见。周人在族群面貌复杂之地采取的并存策略,收效应该比较显著。与燕地一样,汉水流域也是周王朝灭商后新扩的领土。

18.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附近,发现了一个失载于文献的曾(zeng1)国,曾(zeng1)之始祖南宫适

(kuo4)也属姬姓,是辅佐文王和武王完成灭商大业的重臣,因为本人要留在王畿(ji1)领职,只能由儿子代为就封。叶家山墓地中发现了曾(zeng1)侯犹(kang4)、曾(zeng1)侯谏(jian4)等数代西周曾侯的墓葬。这个从未出现在任何传世文献中的国家,现在人们普遍相信,他就是左传中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一直存在了700余年,留下众多两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和历史信息。这件方鼎是叔虞(yu2)自作的铜器,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亦在成王时期获封唐地,留下了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之子燮

(xie4)父继位后,迁都晋水之傍,将国号自唐改为晋。晋南是夏人故地,自然启以夏政,那里又遍布戎

狄部族,亦须疆以戎索,融合各方,正是晋国肩负的重要责任。

19.

燮(xie4)父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鸟尊,器身造型生动无比,通体纹饰华美,堪称西周青铜艺术的杰作。鸟尊盖内铭文中的晋侯,就是燮(xie4)父的自称,这个晋字见证着燮(xie4)父迁唐于晋的历史。在山西曲沃曲村天马遗址的北赵晋侯墓地中,发现了9组19座排列规整的晋侯夫妇墓及附属的车马坑,视为国君夫妇的专属公墓。每代晋侯夫妇几乎都是一夫一妻异穴合葬,唯有64号墓中的晋穆侯,身旁并穴而葬了两位夫人。其中一位夫人墓内随葬的组玉佩,是迄今所见最复杂的。周代组玉佩是王室贵族们进行祭祀、朝(chao2)聘(pin4)、婚配等活动时佩戴的仪礼重器,不但规范了君臣尊卑,也将周人的道德观念赋予其上,是西周社会礼制日臻完善的重要体现。成年的姬诵头戴冠冕,身着朝服,肃容立于大朝会

墠(shan4)场上。周公在左,太公姜尚在右,皆衣冠济楚。

20.

堂下为首的是尧舜禹商后裔,他们的出现象征着周的合法王统。诸侯们依次献上国内珍产,东方的海蛤

(ge2)、玄贝,南方的翠鸟、大象,西方的孔雀、朱砂,北方的廛(zhu3)鹿、大鲵(ni2),琳琅满目的异产,象征着各地对周的臣服。这场隆重的大朝会礼仪,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宣示着周天子的权威。周初共分封71国,其中与周王族同姓的姬姓就有53国。分封,是周人总结商人治理得失,结合自身文化传统的创造。这项制度的核心,不是强力的军事控制,而是不同族群在周人统领下的融合,外封的诸侯都承担着以周文化融合当地族群的使命。周人将根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使得家国一体。凭借稳定的社会体系,周天子的礼仪政令得以有效传递,周王朝的国家机器得以有效运行。

21.

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窖藏,在面积仅2平方米的窖穴内,就收纳了103件青铜器,其中74件都有铭文。在这件共王时铸造的史墙盘上,追述了文武之后迄至穆王的各代周王功绩。成王严明纲纪,封建邦国,康王开辟疆域,昭王广拓荆楚,穆王深谋大略。铭文在追述周人世系时,最大的变化,是直接以始祖后稷(ji4)与上帝并列,称上帝后稷(ji4)亢(kang4)保。这意味着,周人将本族的祖先后稷(ji4),往前推至于舜禹同时,将族史与国史交织,逐渐融入正统华夏的叙事。这一古史系统的完成,应是在众多变革发生的穆王时期。夏将至,伯中受穆王之命,率兵在械

(yu4)林追击淮夷,最终克敌制胜,穆王后王俎(zu3)姜派人来到前线对他进行赏赐。凯旋回朝后,他便马上赶往故乡告祭父母。父亲在他幼年时便已辞世,是母亲将他抚育成人。

22.

以往每次出征前,母亲总会端正他的衣冠,细细检查他的甲胄(zhou4)是否有破损,嘱咐他既要勇敢战斗,也要保全自己。淮夷之战的不久前,母亲刚刚去世,再无人那样絮絮地叮咛。此刻,他在心里默默告诉母亲,他平安归来了。伯中为母亲所做的簋(gui3)上,铭刻着一个儿子对亡母的殷殷思念之情。“母亲的美好品行,在我心中涤荡,永远护佑我身,让我战无不胜,战毕,我身无伤”。同墓所出还有伯中为父母所做的两件方鼎,一件记述了穆王之命,一件记述了穆王后之赐,从周穆王、共王开始,伯中墓中这样鼎、簋配合的食器,成为了新的礼器体系主流商人创立的以觚(gu1)、爵等酒器为主的青铜礼器系统被逐渐摒弃。周人认为,商人纵酒是致使其亡国的因由之一。

23.

从武王的《牧誓》到周公的《酒诰》,从西周早期康王的大盂鼎,到西周末年宣王的毛公鼎的铭文中,都一再警示周人上下勿要酗酒,或许因此,周人才逐渐创立了自己的礼器体系。此时,青铜礼器的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商代晚期以来,华丽繁缛(ru4)的青铜器装饰风格逐渐被简化,质朴简洁的鸟纹、几何纹逐渐成为主流。分封制构建的家国体系、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被寄寓在这些世俗色彩浓厚的青铜礼器中,物化成为礼制。周人之礼,如春雨润物无声,如阳光普照四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家国朝野,无处不在。墓葬中的青铜礼器,便是这套礼制最直观的表现。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记述,在礼仪活动中,天子使用九鼎。在他之下的诸侯、大夫、元士,则依次使用七鼎、五鼎、三鼎,这套礼器制度,在三门峡上村

岭虢(guo2)国墓地中展露无遗。

24.

这些自西周末年延续至虢国灭亡的墓葬中,以食器、车马器、乐器的数量和有无分为五等。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工作,发现了虢季墓和虢仲墓两座国君级大墓。虢仲墓随葬各类鼎20余件,其中包括一套大小成列的七鼎,与其王室卿士的身份相符。第二等级之下的墓葬皆无乐器,其余器类的数量逐级递减,五个等级之间,不止青铜礼器的种类和数量有别,食器所盛(cheng2)菜肴,车马所载出行,黄钟所奏雅乐更是不同。这百余年间,数百座墓葬都遵守如一的规则,正是雍雍穆穆的周礼。清道光末年出土于岐山的毛公鼎,是毛公为纪念周宣王的册封和赏赐而作。铭文中宣王先是追怀文王、武王时以仁德肇(zhao4)国,君臣一体治理天下的盛世,继而感怆时艰,为局势不宁、国家濒危而忧心忡忡。

25.

由是恳切请求身兼重臣和宗亲的毛公,要为我邦我家而操心劳力,需勤理政事,勿要搪塞庶民,勿让官吏徇私,勿令鳏(guan1)寡失养,望能约束僚属,勿使酗酒,你切莫失职,要凤夕谨记守业不易。从宣王的话语中,那个时代的风雨如晦扑面而来。西周王朝自始建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疆土经营的重心放在东土、北土和南土,而对宗周所在的西土,或许正因为是本族发祥之地,反而自信的认为能将其置于掌控下,这样的疏于防备留下的隐患。宣王时期的短暂中兴,终究无力回天。至幽王时,这种东西失衡的战略布局终于彻底暴露其弊端。申侯以女儿申后和外孙宜臼(jiu4)被废一事为由,联合缯

(zeng1)国与犬戎,杀幽王于骊(li2)山下。此后,平王迁往成周,数百年来的祖居故地不得不被放弃。

26.

在周原一带,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百余处青铜器弯藏,其中出土铜器数量较多,且有长篇铭文的重要发现就有十几处。当时这些铜器群应该分别被不同的贵族家族所拥有。然而他们为何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将这些重器藏于地下,最终又未再取出?有人联系西周末年的局势,推测可能是与犬戎入侵有关,贵族们仓促掩埋了难以带走的宝器,匆匆跟随周王东行。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他们就此睽违天日,长埋地下数千年,成为后人了解一部煌煌西周史的锁钥(yue4)。在周由盛转衰的同时,一支此前默默无闻的西陲小族,进入了周王室和东方诸侯的视线,那便是秦。秦人早期的历史,几乎重复着周人先祖的道路,从艰难求存于西戎之侧,到为周王朝守卫西土。幽王被杀时,秦襄公曾带兵相救,虽未能力挽狂澜,却得以崭露头角,后又以兵护送平王东徙成周,平王也因此正式锡封襄公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

27.

后来,春秋时秦武公所铸的秦公铸(bo2)上便有追忆此事的铭文,”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自此之后,西边的秦国开始崛起于汗渭(qian1 wei4)之间,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他们即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角,并开启中国历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篇章。孔子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人通过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构建,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基调,在随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华夏这一文明体的概念自此确立,并开启了一种内含天下结构的政治共同体形成模式。从此,不论是何种语言、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族群,不论从何处发源,只要在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生活,通过不断的调适认同基础,终将能融入这套无外的天下秩序里。那最初在伊洛之间的中国,势必如滚雪球般,生长成一个灿烂而盛大的政治共同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