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民间艺人】■么兰成

 白云之边 2024-03-29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么兰成,冠县东古城镇李才村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农民,文学爱好者,诗歌 散文 曾在国内多家平台和纸刊发表,曾获得全国诗歌征文优秀奖。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冠县作家协会会员。

民间艺人


说书的称民间艺人,很受人们的尊敬,是我儿时心目中最有学问的人,一些书本上的历史故事,在说书人嘴里就有了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如历史幻象浮现在脑际。上世纪六十年代说书的十分流行吗,一些名角成为人们谈及的话题,不亚于现在对名星的追捧。我十来岁正是人民公社时期,村庄叫生产大队,村民的身份是社员,社员在生产队的领导下从事各种劳动,白天整治农田,兴修水利,晚上还要参加大小会议,过麦和过秋是最忙的季节,每逢忙完麦收和秋收的农闲空隙,生产大队总是找说书的来村里说上一段时间,也有闯江湖的艺人主动找村支书联系,如村里不招待,他们就自己说上一晚上,第二天挨门收些粮食做为报酬。说书的舞台很简单,摆张桌子,放条板凳即可,说书的一般两三人合伙,一个瞎子拉弦、一个女的说唱,每次开书前瞎子会自拉自唱。说一个小段,也有瞎子与女角合唱的小段,小段十分灰谐逗乐,最受人喜欢的“活场子”小段“拴娃娃”,男女配合,各显神通,精彩处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我印象最深的是说书的郭瞎子,艺名郭贤君。

郭瞎子是我的近邻,本镇郭安堤村人,自幼双目失明,为生计投师学拉弦说书,走街串巷,以此养家糊口.在我们这一带家喻户晓,方圆几十里大人孩子都知道他。六十年代郭瞎子每年都来我们村说书,一唱就是个把月。他那时五十多岁,中上等身材,长脸,与人说话总是大嗓门,靠声音辩别对方的名字,耳朵特别灵。说书的道具主要靠一把弦子,脚蹬的木梆子,郭瞎子拉弦那叫一绝,左手扶弦、右手拉弓,手指握弦把,伸张有度,拉出动听悦耳的旋律,高音热情奔放,低音悲切哀伤,高低交错,如一场生动的音乐大合唱,听的人如痴如醉,把你带入曼妙的音乐世界。

说书大部份都是晚上,晚饭后的人早早地搬着凳子来到说书场,男的集在一起唠嗑,女的集在一起拉家长,孩子们则疯马野跑的在人群中追逐玩耍,直到说书的开场才静下来,每次开场白郭瞎子的四句吟诗也很有韵味:“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平,树上鸟多声音乱,河里鱼多水不清”,细啄磨还挺有意思,四句闲言道罢书开正本,历史人物在他嘴里复活,感染着每一位观众,爱听文的唱包公,爱听武的唱武松,爱听忠的杨家将,爱听奸的贼严嵩,爱听哭的秦雪梅,爱听笑的张生戏莺莺……因此听说书总想从头听到尾,每次收场手中的木板一收,给人留下悬念。说到热闹处,嘎然而止,请听下回分解,这一招吊起听众的胃口,心中总是放不下以后的结局,让人接着往下听。听说书爱听整本大套的故事,杨家将是由一个四十多岁的坤角金贤勤说唱,她声音沙哑,精神饱满,表情丰富,手中的木板如同沾在手上,节奏快慢有度,清脆的响声伴奏唱腔,说学逗唱,时而装男,时而装女,维妙维俏,入木三分,说到精彩处手舞足蹈,嬉笑怒骂,有时掺杂着几句幽默,引得人如入其境,说到战场争斗,刀拔弩张之时,嘴中发出战鼓咚,马蹄声声,刀兵相见,杀声震天,煽动的听众热血沸腾,提心吊胆,如亲临缰场,若说到悲苦难受之处,则声泪俱下,如泣如诉,并手抹眼泪,捶胸顿足,感染的听书人的情绪起伏,难怪有句俗语“书的掉泪,替古人担忧”。

说实话,我十分敬配说书人,真不知他们是怎么学的,肚里装着那么多故事。如今好多年过去了,说书的行业早在现实生活中消失,那个民间艺人郭瞎子已入土多年,但谈及往事还会让人想起说书的场景,唱腔回荡在耳畔。

说书是当时最好的宣传工具,影响着那一代人,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故事里的善恶好坏为处世做人树立了道德准则,做人就应效法先贤,上不愧天、下不负地,忠孝贤良,做个正直、坦荡,光明磊落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