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魏国

 zqbxi 2024-03-29 发布于江西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是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国姓是姬姓、魏氏,君主有魏文侯、魏武侯等。魏国在战国历史中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共历179年。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430年,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魏文侯把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今河北 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公元前344年称王、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一百七十九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公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氏。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其后世为晋卿。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后魏隼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隼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渐强。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为智伯一方,却又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魏、韩、赵战胜智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脱离晋国,此时晋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史称"三家分晋"。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晋国最后灭亡。魏国疆域甚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公元前430年,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魏文侯把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今河北魏县)。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从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国的先祖是西周初周文王的儿子姬高。周武王灭商后封以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姬高以其封地为姓,故姬高又称毕公高,毕国在春秋前已灭亡。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在晋国为臣,公元前661年,毕万随晋献公讨伐魏、霍、耿等周围诸小国,事后,晋献公将魏地(今山西芮城)封给毕万,毕万始为晋国大夫,故毕万的后代以其封地为姓氏。 魏国最初的疆域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河西”(今陕西黄河与洛河之间),“河曲”(今山西芮城风陵渡一带)。 

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在晋国执政,是晋国权臣“六卿”之一。 

进入战国时期,晋国王室微弱,六卿争权。结果,魏与韩、赵三卿先后灭掉其他三卿,最后于公元前453年将晋国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文侯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魏国势力这时也迅速发展。公元369年,魏侯开始称王。 

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先后用其弟魏成子和大夫翟璜、李悝为辅佐,师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诸名儒,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国。李悝当政实行变法,魏国的军事及经济力量都得到发展,李悝撰写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从黄河引水开大沟(运河)至大梁,后演变为鸿沟,即能灌溉又可航运,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 

战国早期,魏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413~前409年,魏国连年进攻秦国,迫使秦国退守洛水以西。 

公元前405~前404年,魏国与韩、赵两国联合攻齐国,攻入齐国长城。公元前400~前391年,三晋联军先后败楚国于乘丘、大梁和榆关等地,这时魏国的强盛达到极点。 

魏国强盛时的疆域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及河北省大名、广平、山东冠县等地。 

魏国虽强大,但所处地理位置在秦、赵、韩三个强国的包围之中,到战国中期,齐、秦等国崛起,自秦献公起就不断攻魏国,逼得魏国不得不沿着洛水筑长城御防。为了不受秦国侵扰和加强对东部的统治,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国也称大梁。 

秦国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国力更加强大,不断攻取魏国的河西之地。大致同时,齐威王用邹忌变法也强大起来,公元前353年,齐军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间发生马陵道(今河北大名)之战,齐国军师孙膑大败魏军统领庞涓,逼迫庞涓自杀。魏国从此走向衰落,无法再抑制秦国的东进。 

战国晚期,魏国不断受到秦国的蚕食,地域渐窄。到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引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被冲毁,魏王姬假被俘,魏国灭亡。 

魏国自魏斯于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25年被秦国灭亡,共传八王,一百七十八年。 

魏国王陵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的王陵一般都在都城之内或城郭附近,但只有魏国王陵例外,因为大梁地势低平,不便于建造陵墓。现已知魏国王陵多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河南卫辉市和辉县市一带,距魏国都城大梁约八十公里。 

战国初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卫辉市山彪镇一带,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夏季被盗,后由前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是年秋由中央研究院等单位正式发掘清理。墓葬群中一号墓墓主被认为是魏国先祖魏襄子,其他待考。 

战国中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固围村村东,此处有三座魏王陵墓。民国十八~十九年(公元1929~1930年)曾遭大规模盗掘,但仍出土较多的青铜礼器,有鼎、簋、壶、鉴、盘、等,还出土铲、锄、犁、斧、削等铁器九十三件,是中国第一次成批出土战国铁器。 

1950~1951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三座魏墓自西向东并列在一高两米,东西长一百五十米,南北宽一百三十五米的平台上,依次编为一、二、三号,规模最大的是二号墓,建造时间一号墓最早,二号墓次之,三号墓最晚,墓主待考。 

战国晚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卫辉市西南的汲城村,尤其以魏安厘王墓最为著名。公元279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期,一个叫不准的盗墓人盗发魏安厘王墓,发现了十几万支竹简。这些竹简是记载夏、商、周三朝一直到魏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6年)事情的古书,书名叫《纪年》,因为是写在竹简上,故又称《竹书》或《竹书纪年》。 

这些竹简在发现时,大多已遭到破坏,因为当时盗墓人在墓中用竹简照明,使许多用丝线串在一起的竹简坠落散乱,有的只剩下断头。晋武帝司马炎得知后,命人将竹简装了几十车送到洛阳,命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因竹简被烧的残缺不全,整理工作非常困难。一直到晋惠帝元年(公元291年)设立了秘书监,由挚虞负责考证《竹书纪年》,挚虞依据大量善本书籍校对竹书,卫恒、束暂也参加了整理工作,尤其束暂精通经学和古文字,直到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才整理完毕,前后共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竹书纪年》竹简共整理出七十五篇、十六部古籍,其中完整的六十八篇,另外七篇严重残缺。后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也于宋朝时期遗失。今本为明朝时期学者们杂采各书所补成。 

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有许多不同之处: 

①卷数不同,古本为十三篇,今本两卷; 

②纪年不同,古本在周幽王以前使用周纪年,东周开始使用晋纪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后使用魏纪年,而今本则以周纪年; 

③起始不同,古本自夏王朝开始,而今本始于黄帝; 

④内容有异,古本部分内容引见于古本书中的,今本没有; 

⑤今本所记夏代年数与古本不同。 

《竹书纪年》发现于战国魏厘王墓中,魏厘王死于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时,《竹书纪年》作为殉葬品已埋入地下三十余年,故没受到损毁。 

《竹书纪年》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对历史、文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的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和辨误工作,使这一古籍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竹书纪年》虽然与后来的古史有异,但与甲骨文,金文相符,所以,历代学者都用竹书来考证历史,进一步保证了史料的价值和传播。《竹书纪年》作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有学者把它同在孔宅发现的《古文尚书》、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并誉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 

魏国世系简表 

西周时期: 

姬毕万:姬毕高之子,生卒年待考,毕卿,葬地待考 

春秋时期: 

姬□□:姬毕万之子,生卒年待考,魏武子,葬地待考 

姬□□:魏武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魏悼子,葬地待考 

魏 绛:魏悼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魏昭子,葬地待考 

魏 赢:魏昭子之子,生卒年待考,谥号待考,葬地待考 

魏 舒:魏魏赢之子,生卒年待考,魏献子,葬地待考 

战国时期: 

魏 侈:魏魏舒之子,生卒年待考,谥号待考,葬地待考 

魏□□:魏侈之子,生卒年待考,魏恒子,葬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东固围村 

魏 斯:魏恒子之子,公元前403~前396年,魏文侯,葬于河南新乡市省辉县东固围村 

魏 击:魏斯之子,公元前395~前370年,魏武侯,葬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东固围村 

魏 罂:魏击之子,公元前369~前319年,魏惠王,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嗣:魏罂之子,公元前318~前296年,魏襄王,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赦:魏嗣之子,公元前295~前277年,魏昭王,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圉:魏赦之子,公元前276~前243年,魏安厘王,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增:魏圉之子,公元前242~前228年,魏景缗王,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假:魏增之子,公元前227~前225年,魏王,葬于待考  

         毕万公〈妣刘氏〉→二世祖芒季公〈妣张氏〉→三世祖魏犫公〈妣孙氏〉→四世祖魏绛公〈妣郑氏〉→五世祖魏赢公〈妣周、宁氏〉→六世祖魏舒公〈妣高氏〉→七世祖魏取公〈妣张氏〉→八世祖曼多公〈妣陈氏〉→九世祖魏须公〈妣宋氏〉→十世祖魏驹公〈妣孔氏〉→十一世祖汝模公〈妣何氏〉→十二世祖魏斯公〈文侯〉〈妣曾氏〉→十三世祖魏击公〈武侯〉〈妣赵氏〉→十四世祖魏莹公〈魏惠王、梁惠王〉〈妣袁周杨氏〉→十五世祖赫公〈魏、梁襄王〉〈妣罗氏〉→十六世祖魏让公〈魏、梁哀王〉〈妣冯氏〉→十七世祖魏遫公〈魏、梁昭王〉〈妣陈孔氏〉→十八世祖魏圉公〈魏安厘王〉→十九世祖魏增公〈魏景愍王〉→二十世祖魏王假公↓被秦将王贲〈秦老将王剪之子〉公元前222年,引水灌大梁国都〈今开封〉,国灭,子孙投奔钜鹿,沦为庶民!

史上十大魏国

在古代,政权是没有西、东、南、北之分的,这是后世为了加以区分,在它们的国号前面加的东南西北。

1、西周诸侯国魏国

魏国(前11世纪-前661年)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失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

历史上的十大魏国,你知道几个呢?

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

2、“战国七雄”之一魏国

战国魏的祖先本是周初所封毕国的国君毕公高,后来毕国被西戎所灭,其后代仕晋。晋献公灭魏以后,将魏地封给毕公高的后裔毕万,于是建立魏国,改称魏氏。结果魏国后来伙同韩、赵两国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结局和其它五国一样,被秦国所灭。

历史上的十大魏国,你知道几个呢?

3、曹魏。

三国曹魏是曹操建立的魏国。曹操死前称魏王,他死后其子曹丕篡汉称帝,于是以曹操的爵位为号,称魏国。曹魏后来被司马家所取代,国号“晋”。这也是“三家分晋”后的“三家归晋”。(历史玩笑)

历史上的十大魏国,你知道几个呢?

4、冉魏

冉魏(350年—352年)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在北方胡人的包围中建立的一个政权,国号“魏”。

历史上的十大魏国,你知道几个呢?

350年,冉闵趁后赵政局混乱之时杀死后赵君主石鉴,夺取后赵政权并称帝,定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国号,史称冉魏。冉魏建立者冉闵,字永曾,魏郡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冉季载后裔、冉子嫡孙。其父冉瞻原属乞活军。冉闵为石虎养孙,改名石闵,是后赵统治集团中较重要的将领。352年,冉闵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擒获并处斩,后来邺都也被攻破,冉魏灭亡。

5、翟魏

翟魏(388年——392年), 十六国时期丁零人翟辽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建立的政权。祖居贝加尔湖附近的敕勒人南迁入中原的被称为丁零人 。383年淝水之战后﹐黄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 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太元 十三年(388)丁零人首领翟辽在黄河南岸黎阳(今河南浚县东)自称大魏天王,建立魏国,史称翟魏。翟魏以黄河为屏障,周旋于 东晋 、 后燕 、 西燕 三国之间,经常骚扰进攻后燕的南部边疆。后为后燕皇帝慕容垂所灭。当时有《翟辽书》对其有详细记述,已佚。

6、北魏

北魏是拓跋鲜卑建立起来的一个北方大一统国家。北魏横扫五胡十六国政权,将中华历史拉入南北朝时期。后来由于内乱而分裂成东、西魏,是北魏国号的延续。所谓“东魏”只是与西魏相区别的称呼。

7、西魏

西魏,即为北魏分裂而来,皇帝依然是拓跋氏。大权已经旁落到权臣宇文氏手中。后宇文护扶持宇文觉篡位,改国号为“周”,是为北周。

8、东魏

东魏是北魏分裂出来的第二个国家。

历史上的十大魏国,你知道几个呢?

皇帝还是拓跋氏,大权掌握在权臣高氏手中。后东魏孝静帝禅位于高洋,改国号为“齐”,是为北齐。

9虚构的“南魏”

元颢(494年-529年)字子明,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北海平王 元详长子,孝文帝元宏之侄。因元颢自称魏帝,部分史家,如杨希、杨智、赵羯等遂以南魏称呼,以别于魏国、曹魏、北魏、西魏、东魏。这是一个虚构的历史名词,虽然事件符合史实,但史学研究上并无“南魏”之呼称。529年,南魏攻入洛阳,改元建武。不久,被北魏尔朱荣派尔朱兆、贺拔胜反击,元颢兵败逃至临颍被杀,南魏遂亡。

10、瓦岗魏

隋朝末年,瓦岗军起义,共推李密为“魏公”,建立魏政权。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小字法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出身辽东李氏,来自四世三公,文武双全,志向远大。李密的曾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司徒李弼 ,赐姓徒何氏,北周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为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隋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遭到哥哥从中阻拦。

李密废杀瓦岗寨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屡为隋军所败,接受越王杨侗招抚,率军拼杀宇文化及,损失惨重。李密终为王世充击败,率部投降李唐,封邢国公。武德二年,图谋叛唐自立,为盛彦师斩于熊耳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