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编制技术方案

 昵称37581541 2024-03-29 发布于江苏

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在贯彻国家方针政策,遵循有关规程和规范,在调查、勘测、土地清查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比较,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研究结论。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选定项目区、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查清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和限制因素、明确项目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等项目建设条件、确定项目建设的标准、选定项目规划方案、确定具体建设内容、确定权属调整方案、提出主要工程量、估算项目投资、拟定投资进度计算、进行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分析。

2.1外业调查

1)地类相关

①现状图上为其他草地,应调查是取土坑还是高低不平的荒草地,如是取土坑,应标注深度,测量其有效土层厚度,研究开发为耕地的工程措施。

②现状图上为耕地,实际调查中大面积非耕地的,如蓄水池、坑塘、变电室等,勾绘出其位置。

2)道路沟渠

①道路

a路面:调查路面材质,砼、沥、碎石、土,不同路面材料的分界位置标记清楚。路面宽度、路面好坏(标记是否完好,是否有坑凹需要修缮)。

b图上没有标记的道路,实际有道路的应画出来,如沟边道路、水工建筑用地,居民点内部主要道路,均应标记路面、宽度、好坏。

c实地调查图上的断头路是否与图上一致,如不一致,标注道路连接哪里。

d图上有路,实际已经没有的也应调查清楚。

e区内主要的硬化道路(经过村庄的部分也应补充调查清楚)及其与外界的联系,有名字的道路应在图上标注。

②沟渠

a图上有沟渠的,现状是否存在,如果没有需要标注清楚,如果有则标注沟宽、深度,大体的淤积程度,现状是否流水,水流方向等。

b标清各沟渠间是否连通,连通处交叉建筑物。

c田间硬化渠道的材质、断面、是否破损等。

d项目区主要排灌沟渠与外界的联系要标注清楚,标注引水来源及排水承泄区(要摸清楚项目区水从哪里来,水往哪里排及当地水利部门想重点解决的问题)。

e主要河流沟渠来水时间、可用水量与作物用水时间是否矛盾,供需时间是否一致。

f重要交叉建筑物(包括项目区邻近的也要标记清楚),对于泵站、闸的相关参数要调查清楚。

3)建筑物相关

①农桥。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需要重建桥梁的沟宽、深度。

②机井、井房、变压器、高压线等,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要重点调查。

4)其他资料

当地最新建材价格信息(于物价局或建设局购买)。

2.2明确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1)项目区内田间缺乏配套水利工程设施,容易造成旱时无水灌,涝时无处排的现象;

2)由于土地重用轻养加上保护性开发不够,造成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质量下降,土地产出率降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

3)是田间道路缺少规划,利用不尽合理,加上生态防护林不完善,直接影响项目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2.3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基本农田面积等基本指标

根据确定的项目区,在最新二调变更成果图上统计面积,基本农田面积要达到上级下达的指标要求。

2.4确定项目建设标准

1)土地平整工程:规划以农村道路、沟渠来分割田块,按田块为单元进行局部平整。

2)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因地制宜,宜渠区设计渠道进行灌溉,宜井区则设计机井进行灌溉;建设斗、农两级排水沟排水;农用井采取就近架空高压线路至变电站,由变电站地埋低压线至机井的方式。

3)田间道路:依据“方便生产、少占耕地”的原则,尽量利用现状道路,主干道和田间道路采用砼或沥青铺面,生产路面采用碎石铺面或素土路面。

4)农田防护:沿道路种植防护林,树种采用速生杨。

2.5基本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等项目建设条件

在踏勘现场时基本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等项目建设条件,以保证在设计时能根据项目区实际进行设计,使设计能更好的为项目区服务。

2.6选定项目规划方案,确定具体建设内容

确定几种规划方案,经过比较选定最适合项目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并在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后确定建设内容,确定路、沟、渠、井等的建设标准。

2.7基本确定权属调整方案

调整原则:

1)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效率和自愿的原则,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土地权属管理工作贯穿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全过程,基本程序包括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调查和确认,编制权属调整方案、公告及异议处理、权属调整方案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停止受理登记、补充说明因规划设计变更引起的权属调整情况、权属调整方案的实施、土地权属和利用变更登记、建立资料档案等。

2.8基本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工程管护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根据项目区工程建设及技术要求,按照《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工程建设与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具体为项目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

2.9选定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案

可行性研究基本选定主体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基本确定施工进度。

2.10提出主要工程量,估算项目投资

根据规划设计统计出项目区的各项工程的工程量,并依据现在的材料价格估算出项目区需要的投资。

2.11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和耕地质量分析

1)社会效益分析: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实施后,由于灌溉面积和林地面积的增加,能够改善农田小气候,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3)经济效益分析:工程竣工以后,将极大的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同时使原来的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

4)耕地质量分析:项目建成后,依靠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达到旱涝保收的目的,同时灌溉保证率的提高能够达到改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作用,加上大力推广和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增加耕地产出率。

2.12提出综合结论

本项目符合实际,规划的实施可操作性强。通过对基本农田整理,使基础设施配套、加强防护林带的建设,将有力地改善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项目实施,将项目区建设成现代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区,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3.工程勘测技术方案

3.1概述

项目勘察工作是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项目实施后需要对项目区进行现场踏勘,并携带必要的图纸、车辆、测绘仪器进行外业调查测绘,包括地形测量、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等

1、测量内容及技术要求

1)渠(沟)工程

各级渠(沟)的纵横断面图:采用适当的比例尺绘图。

纵断面图:沿渠(沟)中心线施测。要求标明桥、涵、闸等的位置及名称。

横断面图:横断面布置应垂直于渠(沟)中心线,测量宽度为渠(沟)左右两岸堤脚或渠(沟)口以外不小于10m,渠道断面型式变化处加测断面,尤其在有跌水的地方加测。

2)建筑物调查

查清工程范围内建筑物的现状,包括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的位置、尺寸、结构型式、控制性高程及毁坏程度(完好、有无裂缝破损、有无闸门、启闭机等)等。

3)其他要求

其他方面要求依照《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执行。

3、已有资料分析

经资料搜集和现场查勘,测区范围内现有如下资料可供利用:

1)万分之一地形图。

2)平面控制测量资料

利用测区附近现有我省建立的连续运行参考网站站点,可以作为本次测量联测点和起算点使用。

3)高程控制测量资料

测量前要进行现场查勘,利用附近现有国家高级点,作为本次测量的基本高程控制网起算点使用。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图件资料

利用现有1:5万和1:1万地形图,可以作为规划调度的工作底图使用。

4、作业依据

1)法律、规范及行业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2)《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 197-97);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3236-2009);

7)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

9)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8);

10)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11)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

12)《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

13)《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14)《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

1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

1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

2)质量体系文件

1)《质量手册》;

2)《文件控制程序》;

3)《记录控制程序》;

4)《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5)《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6)《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7)《内部审核程序》;

8)《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9)《改进控制程序》;

10)《地形测量作业指导书》;

11)《断面测量作业指导书》;

12)《基本平面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

13)《工程测量计算机辅助制图规定》;

14)《测量仪器保养和维护规定》;

15)《测量仪器设备管理及检验要求》。

3)平面高程系统

1)平面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3度分带,中央经线为东经117度;

2)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为0.5m。
5、作业组织

图片

3.2首级平面控制测量

本次首级平面控制测量以覆盖整个测区的D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网。同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要求,GPS控制网测量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的技术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D级的精度不应低下表规定:

级别

相邻点基线分量中误差

相邻点间平均距离

/km

相对精度

水平分量/mm

垂直分量

/mm

D

20

40

5

1×10-5

GPS网最简异步观测环和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8条。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坐标,应与该坐标系中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应少于3点。D级网可依据具体情况联测高程,可按照四等水准测量或者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1、GPS控制点选埋

1)选点

在顾及以上原则的同时GPS控制点选点还应满足如下选点要求:

1)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3)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

4)交通便利,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

5)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6)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7)GPS点可视需要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该点应目标明显,观测方便和GPS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0m。

2)埋石

所有GPS控制点均埋设普通标石,埋石的基本技术要求如下:

1)GPS控制点应埋设砼标石。

2)砼标石预制柱体规格为:顶面尺寸为15×15(单位:cm);高为55cm;底面尺寸为25×25(单位:cm)。现场浇注底盘规格为40×40×20(单位:cm)。沥青路面、桥面、坚固岩石等也可采用设置钢钉及凿制。标石制作规格及埋设断面图如下:

3)GPS控制点埋设完毕后,应做好点位说明。

2、作业方式

本次首级GPS卫星定位测量计划采用4台以上Leica(Rush)型双频GPS卫星接收机同时施测。作业方式采用同步静态观测。

3、基本技术要求

1)根据星历预报编制观测计划。

2)观测时要求能同时锁定4颗以上的卫星信号,且卫星的高度角不小于15度,GDOP值小于6。

3)观测历元为15秒,当观测基线边长小于5km时观测时间应长于15分钟;当基线边长大于5km时,观测时间应长于30分钟。

4)观测过程中不应出现卫星失锁现象,如果出现失锁,必须中断原记录,重新开始新记录。

5)接收机启动前及完成后,观测员应记录测站名称、起止时间信息,每时段观测前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取其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6)作业中,观测员应尽量少用对讲机和电台,不得让人在卫星接收天线附近走动。

4、数据处理

1)基线解算、GPS网平差、坐标转换等均采用Leica公司的Skipro软件在微型计算机上进行。

2)数据处理以前要进行外业数据检核,同一时段观测制的数据剔除率不宜大于10﹪。

3)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规定:

ds≤2σ

σ---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4)同步环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规定:

Wx≤σ    Wy≤σ   Wz≤σ

σ---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5)外业基线处理结果,其独立闭合环和符合路线坐标闭合差Ws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应满足下式的规定:

Wx≤3σ   Wy≤3σ   Wz≤3σ  

式中: n---为闭合环边数 σ---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6)不合格的基线或观测环应及时安排重测,漏测或数据处理后,观测数据不满足有关规范要求的,有关成果应及时补测。

7)GPS网的无约束平差是在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以三维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在WGS-1984坐标系中各点的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应输出WGS-1984坐标系中各点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及其改正数和其精度。

8)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公式:

V≤3σ              V≤3σ             V≤3σ

式中:σ---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9)利用无约束平差后的观测量,应选择WGS-1984坐标系或者地方独立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或者二维约束平差。平差中对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以加权约束。

10)数据初步处理满足要求以后,将合格数据转化为RINEX标准格式,由山东省连续运行参考网站管理系统中心,与附近参考网站点一并进行数据计算处理,获得控制点的1980西安坐标系平面成果与大地高,再将此大地高与“华东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进行拟合,得到控制点的高程,此高程成果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11)GPS网计算完成后应提供技术报告,技术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各测站的基本信息;

2)平差计算采用的坐标系统、起算数据、数据处理方法;

3)平差结果及精度分析;

4)必要的过程资料。

12)编制埋石点成果表:埋石点成果表应包含点位名称、坐标、概略位置说明等。

3.3基本高程控制测量

采用四等水准网联测所有埋石点、断面端点、水工建筑物点作为基本高程控制网。

1、基本技术要求

基本高程控制测量采用WILD NA2自动安平水准仪和双面区格式木质尺进行,观测顺序采用“后后前前”方式。

1)基本技术指标

基本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指标

等级

环线周长

附和路线长度

结点间距

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

环线闭合差

四等

100km

80km

30km

±10mm

±20

注:

1、其中:L为结点间线路长度,单位:km。

2、当路线组成结点时,起始点至起始点的路线长度应不大于上表规定的1.5倍;起始点至结点附合路线长应为上表规定的0.7倍。

2)技术要求

1)作业时,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应严格进行校正,并经常保持正确位置,观测时要严格置平。

2)在连续各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的左侧或右侧。

3)每测段的测站数应为偶数,采用直读视距──中丝读数法观测。

4)视线长度四等不应大于100m;前后视距不等差不应大于3m;前后视距累积差不应大于10m;视线高度以三丝能读数为准。

5)观测工作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标石或埋石)上结束观测。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稳固可靠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后即可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检测一次,如仍超限,则须从前一水准点起测。检测结果应保留,但不参加高差计算。

6)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见下表:

指标

等级

观测

方法

基辅分划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四等

中丝读数法

3mm

5mm

5mm

7)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先重测线路上可靠程度较小的测段。

2、数据处理

基本高程控制测量作业过程中,一测段测量完毕后,应及时计算测段高差和测段长度,以供高程控制网平差之用。

基本高程控制测量的外业记录、测站限差检验采用PC-E500袖珍计算机配以“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软件进行。水准网平差在计算机上采用清华山维(NASEW(V3.0))商用软件完成,平差模式为间接平差。平差结果中应包含有目录、计算说明、原始观测数据、计算过程中必要的中间数据、平差后的高程及其中误差、平差后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计算机打印件等。

以上要求未尽事宜可参见SL 197-97《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高程控制测量部分。

3.4碎部测量

1、横断面测量

1)断面桩放样。断面桩的测设可用量距分桩法或放样分桩法进行。横断面方向应垂直于设计河道中泓线,所有断面方向角度、后视点名等均应记录于手簿中。

2)根据断面端点及所计算观测方向角度进行断面实际测量。

3)横断面测量过程中,一般地形平坦处,断面点间距可以控制在30m以内,地形变化处应适当加密,以能完整、准确地表示出地形变化为原则,水下断面测量采用双频GPS RTK卫星接收机+测深仪/测深杆方式。水面区域较小时,也可用全站仪直接测设水底高程。水下点的密度控制在5-10m一点,河道较窄时,水下点不得少于三点。

4)横断面测量可以采用经纬仪进行,也可采用电子速测仪进行,采用PC-E500袖珍计算机现场联机记录。

5)断面测量遇地表永久性建筑物或无法逾越的障碍时,可以不必测出规定的长度,但应在断面成果中加以说明或注记。

6)断面过长或视线遇到障碍应转站,转点(放点)的距离、高程应正倒镜和往返观测;往返距离较差不得大于1/200,高差不符值不得大于0.1m,连续转点数(放点数)不得超过3个。

7)断面测量的原始记录和测量成果均通过相应的通讯软件传输至微型计算机中,统一处理。

8)由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微型计算机+绘图仪+相应软件)处理后,输出横断面测量成果和图件资料。横断面图绘图比例尺为:纵向比例尺:1:100,横向比例尺:1:1000。

2、断面图编绘

纵断面测量拟采用摘录方式完成,根据横断面测量成果进行室内摘录,之后通过相应的通讯软件传到计算机中,由“纵横断面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形成图形文件,输出测量成果和图件资料。

3.5项目验收、成果校审和质量记录

1、质量保证措施

质量是我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各岗位人员充分重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全面落实我公司现行的ISO 9001质量保证体系之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要求,确保产品的合格率100%。

工作前要求项目负责人必须组织作业人员学习领会《技术设计书》的要求并进行技术交底,落实作业所需的仪器设备及交通工具,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有关要求进行作业前的检验校正,工作中全面落实测量计划、统一作业方法和资料提交格式,并对外业作业程序进行了有效控制。

根据我公司现行的质量管理制度,成果资料实行三级检查、两级验收制度,各工序相关责任人、检查验收人员均签名负责,确保了测绘产品的质量。一级检查,各作业组兼职质量检查员对本作业组完成的全部测绘资料进行100%的内外业检查,确认无误后,交专职质量检查员;二级检查,测绘部门专职质量检查员对全部测绘资料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外业实地抽查视实际情况确定比例,检查合格后,交主任工程师;三级检查,主任工程师审查全部测量资料,必要时组织实地抽检;一级验收,分管总工验收、核定测量资料;二级验收,分管副总经理批准全部测量资料,提交用户使用。

2、项目验收

测绘部门组织验收组,负责测量过程的验收、测绘成果的校审、质量记录的控制。

3、质量记录

为保证产品质量和可追溯性,作业过程中应按照《质量手册》、《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测量过程控制程序》、《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的要求做好质量记录,并随测绘产品一并归档。

3.6成果资料提交

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将下列资料汇总、提交:

1)技术设计书

2)平面控制网平差报告

3)高程控制网平差报告

4)横断面成果

5)横断面图

6)纵断面成果

7)纵断面图

8)质量记录

9)技术总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