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历史常见类型题的解题方法第十八节 认识、启示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3-29 发布于河南

一、题型特点

历史试题中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对……认识”的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与“启示”有所不同的是,“认识”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等。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示类试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的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无中生有、泛泛而谈。

二、解题方法

1.认识类

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

2.启示类

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

3.切入角度

(1)政治:一般可从是否符合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一般可从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3)思想: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

①如何对待。可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

②如何认识。可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③可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4)外交: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发展等方面思考。

4.注意

(1)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

(2)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3)从对今天的意义的角度,强调其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

(4)符合主流价值观。

三、解题技巧

1.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意思,不可脱离主旨。

2.材料中心意思是对的,作答时变个说法,就是答案;材料中心意思是错的,作答时从正面说就是答案。

3.书写时要用专业术语,不能随意发挥。

高考真题

1.(2023天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答案】(2)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
【详解】(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都属于总结性科技专著,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重在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慢慢落后于世界,除了少数科技领先世界;明清时期科技方面既有西学东渐现象,也有东学西传,科技方面的交流是双向的,科技同时带动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等等。
2.(2023天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陆,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材料二  1996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要求,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略述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2)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独立自主,提升国防实力。
【详解】(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启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工业化建设等方面作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