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关键词》(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

 愚然楼 2024-03-30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一、“教--评”从何而来?

       (一)聚焦标准落地

       1.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对“好课程何以专业化”的理论探索和对“好课程如何得到好结果”的实践努力。

       2.由标准驱动并基于标准,把教学的一致性作为检测是否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一项关键性指标。一致性包括了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3.美国教育学家科恩最早提出“教学一致性”概念。

      (二)指向课程、教学、评价相吻合的一致性研究

       1.美国教育评论家韦伯:一致性是指两种或更多事物之间的吻合程度及事物各个部分或要素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指向对同一概念的理解。

        2. 2022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评”一致性是课程转化的关键技术,强调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之间的相互回应。

       二、如何理解“教--评”一致性?

       首先理解一下“教--评”:“教”主要指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学”主要指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评”主要指监控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的活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

       再来理解“教--评”一致性:它具有双重内涵:其一,从课程视角来看,涉及课程标准-教学-评价之间的一致性。根据崔允漷教授的讲座,这里是指围绕课程标准的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三者形成了一个大的闭环。其二,从教学视角来看,是指围绕学习目标来实现“教学-学习-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这里是指围绕学习目标的教、学、评三者形成了一个小的闭环。两个闭环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教--评”一致性。

      (一)课堂教学中的“教--评”一致性

     《新课程关键词》作者结合韦伯等人对一致性的理解,将“教–学–评”定义为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的程度。

        “教--评” 是基于目标展开的专业实践。因此判断“教--评” 是否一致就是看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因此,也有学者把“教--评”一致性称作“目标---评”一致性。在这个理论中,“目标”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指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评”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以监测学生的目标达成。

       “教--评”一致性包括在目标指引下的三种含义:

       学-教:所学即所教,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的匹配程度。它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教师所教的内容保持一致,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教师的指导策略保持一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教师预设目标保持一致。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所以“教--评”一致性讲的是让教与学能尽量保持一致,尽量缩小落差。

       教-评:所教即所评,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匹配程度。它意味着教师在讲解教学目标时要展开评价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把评价内容考虑进来,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获取学生关于目标达成的信息,从而做出自己的教学决策。

       评-学:所学即所评,指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的匹配程度。评价学习的方式一般有课堂上的口语类评价(如口头回答、口头汇报等)、笔试类评价(如课堂练习、书面作业、小测验等)、操作表演类评价(如做实验、小制作、角色扮演等)形成性评价,以及期中、期末考试的总结性评价。它意味着所有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的总结性评价与学生所学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所获得的学情信息都应参照预设的目标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形成反馈,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开展后续学习。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评”一致性的定位

       第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路径支持

      核心:在课堂中细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质:在学习或教学、评价中落实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将课程化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落实的过程,评价则持续的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信息,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及时性反馈。

       第二,为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提供专业规范。

       课程改革是是一个将政策理念不断落实为学生体验课程的过程,这一课程不是个体自由发挥、毫无规范的实施过程,“教--一致性可以为从课程目标到课堂学习目标、从学习目标到学生体验的落实提供路径支持。

      第三,将学习中心理念转化为学习实践。

       从课程逻辑来看,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经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确定是选择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是组织教育经验,课程评价是确定学生经验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课程逻辑以学生经验贯穿课程各要素的设计做了更好的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素养导向的“教--评”一致性,从学生素养目标出发,强调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学会及在真实情境下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学会,而且鼓励学生能动地、自主的学会,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围绕学生的学习历程展开,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创造条件,呈现了学习中心的特质。教师的教重在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和经验转化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发展性的学习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三、新课程实施中如何落实“教--评”一致性?

     (一)课堂教学设计如何遵循“教--评”一致性?遵循“教--评”一致性的关键是“逆向设计”,具体包括三步走:(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第一课时为案例)

      1.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材资源与学情。

       比如,1)借助音标会读写本单元黑体词汇及短语clean up, cheer up, give out, volunteer, come up withput off, sign , notice, hand out ,call up,归类整理志愿活动短语,谈论自己的志愿计划。

     (2)熟读本课时重点句子I hope to work outside. You could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You could visit sick kids in the hospital to cheer them up/give out food at the food bank/volunteer in an after-school study program to teach kids.能结合同伴想法给出恰当建议,尝试总结提建议的句式结构。

    (3)熟读城市清洁日活动的宣传方式句子,通过口头交流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词汇和语言与同伴角色扮演交流。

       2.开发匹配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这是为教学、学习与评价建立关键载体与质量指标。这里的评价任务就是学习任务,因为这样的学习任务匹配学习目标,具有评价功能。它是附着了评价标准的学习任务,评价标准是学习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具体化。评价任务的表达要明确“做什么”(学习任务)和“做到怎样”(评价标准)两个维度。比如在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2 I’ll help r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第一课时的评价任务

       如,(1)列出志愿活动词组,匹配相应志愿计划。

       (2)谈论志愿计划,提出对应建议。

      (3)小组交流志愿活动,展示志愿计划。

       3.安排嵌入评价任务的教学活动。评价任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是逆向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为了将评价嵌入教学活动之中。这是一种“附着评价标准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能发挥导教、导学、导评的功能。

       如(1)结合自身实际,谈论周末活动。

     (2)结合主题图,谈论外国孩子的活动。

     (3)听录音,将角色谈论的志愿计划排顺序排列。

    (4)听录音,把志愿计划与建议相匹配。

     (5)以此为基础结伴谈论志愿活动。

     (6)主题活动“幸福敬老院”志愿活动计划设计

       ①学习了解小学生与高中生去敬老院所做活动。

       ②小组讨论设计作为中学生去敬老院可以做些什么?

        ③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计划

      (7)小测验

     (二)课堂教学过程如何遵循“教--评”一致性

       课堂教学过程如何遵循“教--评”一致性的关键是评价信息的处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吻合度。我们是在“教--评”一致性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要在 “教--评”一致性框架中经历催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与整理信息四个过程。

      1.催生信息:教师要清晰地呈现评价任务。帮助学生在理解评价任务的前提下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催生信息。呈现评价任务的方法有:直接呈现、进行示范、提供范例、通过讨论形成评分规则等。

        2.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的渠道:提问、交流、讨论、作业、作品等来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收集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提问收集零碎信息;另一种是以表格为工具收集完整信息。

        收集内容:错信息、异信息与碎信息

       收集目的:建构正确、本质与结构化信息,让素养的形成看得见。

        3.处理信息:

       谁来处理:教师可以处理信息,但更要帮助学生自己处理信息,引导学生通过处理信息达成信息的吸收与内化。

        如何处理:表面信息深刻化、围绕错误信息的辩论、在“异信息”中寻找“本质相同”、碎片化信息中寻找核心并建立关联,通过“教--评”一致性实现目标,此为中心环节。

       4.整理信息:教师组织学生整理有关两个问题讨论的信息:如何走过是关于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有何收获是关于完整学习结果的反思与评价。这是一种元认知学习,帮助学生转识成智。

       以上只是基础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会因为学情等原因出现各种各样的真实问题,我们需要做出增删、取舍,做出符合“教--评”一致性要求的丰富演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