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15 民国 “画典”第四集,潘素、赖少其、艾中信、魏紫熙作品鉴赏

 天弓藏箭 2024-03-30 发布于山东
首发2024-01-25 15:36�何止艺术

左——潘素 右上——赖少其 右中——艾中信 右下——魏紫熙

1915 历史大事件回顾

1915年,农历乙卯年(兔年),无闰月,共354天。

3月24日 上海4万人在张园召开反对“二十一条”大会,并发起抵制日货运动。

回归正题,照惯例

今天是民国“画典”第四集

小编为您推荐的画家分别是1915年出生的

潘素、赖少其、艾中信、魏紫熙

№1

民国才女

潘素《 红树青山》

潘素 云峰红林

“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张大千评价潘素

潘素

(1915-1992)

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当代知名女画家。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青绿山水作品欣赏


潘素 峒关蒲雪

潘素 湖山初雪

潘素 吴山初雪

潘素 云峰秋林

潘素 云峰春溪

1981年,张大千在对潘素《云峰春江》上的题词——“神韵高古,直逼唐人”。

这两句无不高度精准地概括了潘素青绿山水艺术风格的特色,并将她比为盛唐时期深得张僧繇真传的著名山水画家杨升。

水墨作品系列


潘素 云山幽径

潘素 夏山过雨

潘素 溪山帆影

与名家合作系列


梅兰竹菊(潘素 张伯驹 刘海粟)

三清图(黄胄、田世光、潘素合作作品)

漓江观音峡——潘素

行书七言联——张伯驹

(1981年作 )

晚年 潘素作画

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 负责题诗题字

1982年张伯驹去世。

潘素曾说,她最爱张伯驹为她《素心兰》填的词:

予怀渺渺或清芬,独抱幽香世不闻。

作佩勿忘当路戒,素心花对素心人。

№2

中国油画第二代的杰出代表之一

写实主义先驱之一



1950年作 女司机田桂英

成交价4,600,000元

艾中信

(1915年—2003年)

上海人,著名油画家、美术评论家。

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学油画。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首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等职。

他的《祟文门外》《雪里谨炭》《紫禁城残雪》'画中有诗’,被李可染评价为“中国油画墨”。著作主要有《徐悲鸿研究》《读画论画》《油画风采谈》《艾中信画集》等。

人物作品


自画像

成交价:RMB 862,500



艾中信《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马克思逝世》

120cm�100cm 1982年

《戴爱莲维装》 油画 50x62cm 1949年作

成交价:RMB 896,000

金色夕阳 油彩纸板

▲油画:《西征》(作者:艾中信)

艾中信的人物油画朴实无华,很好继承了恩师徐悲鸿、吴作人的写实风格。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与深刻揭示,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他对生活和社会的敏锐观察与独特见解。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通往乌鲁木齐》

中央美术学院馆藏作品


“十三陵雷雨”布面油彩 1958 艾中信

《雪里送炭》 88x72cm 1947年作

中央美术学院藏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作品



《东渡黄河》 油画 300x130cm 1959年作

不同时期、题材的作品均有被中国最高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足以证明艾中信作为我国第二代油画先驱的实力,并非浪得虚名。

不同时期的艾中信



1946年徐悲鸿担任“北平艺专”校长,与师生合影

(后排右一为艾中信)

青年 艾中信

晚年 艾中信

油画静物作品欣赏


《青鱼串》 油画 38x46cm 1942年作


《向日葵》 油画 58x70cm 1946年作

成交价:RMB 1,380,000


《鸡冠花》 油画 41x52cm 1947年作

艾中信 1952年 画室

成交价:RMB 805,000

艾中信主张艺术应立足于生活

他静物作品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注重对物体质感、光影和空间的细腻刻画,同时融入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情感表达。他能够通过对日常物品的描绘,捕捉到生活的诗意和哲理,赋予静态的物体以生命力与情感内涵,展现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艺术风格。

国内油画风景作品欣赏


艾中信的《紫禁城残雪》(1947年)


1949年作 晨曦

九寨沟

三峽情

艾中信《都江堰》油画 55cm�78cm 2002年

《踏雪》1967

艾中信《清晨》油画

70cm�54cm 1980年


《老枣树》 油画 50x60cm 1993年作

“中国油画笔墨”

——李可染曾评

“北京的MELODY”

——徐悲鸿誉为

艾中信独具匠心地使用了“全景式风景体”,将主题融入风景的描绘之中,将视野转向巨大空间景观中的人的活动,将人民的奋斗生活与环境融为一体,他这种处理是作为一种独创性的发挥而令人耳目一新,被称之为“艾家样”

国外油画风景作品欣赏


《新西伯利亚》 油画 59x40cm

1963年作 私人收藏

日本风光 

№3

近代最后一个国画大师



赖少其(1915~2000年),笔名少麟,斋号木石斋,版画家。生于广东省普宁县下市乡,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后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历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华北文联秘书长、上海美协副主席、安徽省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安徽省书协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工书,擅山水、版画、篆刻。出版有《创作版画雕刻法》、《赖少其自书诗》、《赖少其山水画册》、《赖少其画集》等。

赖少其独创的“以白压黑”的技法,形成了特有个性风格,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画伯”

山水作品欣赏






我们要欣赏赖少其先生的画,首先就得弄清楚从倪云林到程邃、到黄宾虹这一条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范曾

有评价赖少其——最后的山水画大师,

有说:“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来作比赖少其的晚年山水最为贴切。

有说赖老晚年的山水图式总有一种氤氲混沌之“气”弥漫于纸上,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小编愣是没有体会到

山水作品欣赏


《红花也要绿叶扶》 中国画 2000年

《向日葵》 中国画(八十岁后作品)

《临陈老莲画梅花》 中国画 1987年


《陈毅咏红梅诗意图》 中国画

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说:“在赖少其身上,诗人的气质与战士气质融洽无间,除了从全部经历找出最有力的佐证,作品本身同样颠扑不破。”

不知道您觉得如何。小编不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是感受不到。

№3

新”金陵画派”的画家之一



魏紫熙

(1915年—2002年)

河南遂平县人,江苏国画院著名山水画家。"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馆的《天堑变通途》、藏江苏省美馆的《飞澜无声》、还有《庐山奇峰》、《长白山飞瀑》、《太行奇峰》等。作品有《魏紫熙画集》。

代表作品欣赏


魏紫熙 《天堑通途》 68�115cm 1975年

魏紫熙 《飞澜无声》143�364cm 1987年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魏紫熙《黄洋界》95�241cm(1977年)

毛主席纪念堂藏

▲ 魏紫熙 《鄱阳秋色》

魏紫熙山水,初学的是清代王石谷;笔墨清润,丘壑奇峻,多富有写生意趣。后学宋人,如刘松年、李唐、马远,特别是夏圭的大小斧劈、十分用功,得其三味。

红山系列


探矿图


太行高秋图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

——魏紫熙

六七十年代作品系列



积肥记

双叶红于二月花


魏紫熙50年代至70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创造出一批歌颂新中国的人物画。

他的人物画,人物风景并茂,传统线条的沉稳厚实、墨色并重,题材多以现实生活为主,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

六七十年代山水精品


魏紫熙 1986年作 黄海浩歌






魏紫熙《唐人诗意》150�82cm(1979年)

70年代后,魏紫熙的艺术探索的目标转向了现代山水画创作。

70年代后的山水作品,既有传统功夫,又注重新意。他笔下所绘的老松、长瀑、峰峦、笔墨凝重质朴,章法灵活,婉媚外显遒劲之韵。

八九十年代山水精品






后期,魏紫熙的山水作品受当时日本画风影响, 大笔渲染, 墨气明朗, 大面积泼墨和重彩朱砂点的运用,既传统,又现代,画风显得异常新颖。 具有出强烈的生活气息。

人物精品



魏紫熙1963年作


魏紫熙的人物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不仅反映了伟大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状态,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笔墨技巧,同时融入个人风格,他的笔法既有力度又不失细腻,骨法用笔,运用“墨分五色”的技法,通过正、侧、逆、散锋等多种笔法结合,使画面层次丰富且富有动态感。

补续篇


白雪石

1915-2011










1915年出生的优秀艺术家特别多,篇幅有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