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黄生归纳的七十九种杜诗句法

 山海关前观山海 2024-03-30 发布于河北

黄生论诗著作甚多,除《唐诗矩》外,还有《唐诗摘钞》四卷,其专论杜诗的有《杜诗说》十二卷。今以三书中所评述的杜诗句法为依据,以清人朱之荆摘抄的《黄白山杜诗说句法》和今人何庆善整理的《黄生析唐诗字法句法举要》(8)为参照,将其所论杜诗句法分为“单句”和“双句以上”两类进行讨论,共得79种句法,其中单句51种,双句以上28种(9)

一、单句

1.两截句

诗句分为两段,分别写两个事物或场景,两者之间诗意相互映发,谓之“两截句”。五律,如《唐诗矩·忆幼子》“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注为“两截句”:“上下语意虽相关,句法却分两截。”

2.三截句

诗句分为三段,分别写三个事物或场景,三者之间诗意相互映发,谓之“三截句”。三截句往往见于七律,如《杜诗说》卷八《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百年地僻经过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二句,皆注为“三截句”。

3.三折句

诗句分为三段,描绘三个事物或场景,三者之间一意贯注,上下转接密切,谓之“三折句”,亦往往见于七律。如《杜诗说》卷九《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二句,云:“三折句:上二,中四,下一。”

4.层折句

诗句中有数层意义,每层意义之间相互关联,谓之“层折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六《端午日赐衣》云:“'细葛含风软’,葛曰细,细葛曰软,软曰含风,一句有三层折。”七律,如《杜诗说》卷八《秋兴八首》第一首“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注云:“层折句。”

5.折腰句

句意分为上下两折,上少下多,如同蜂腰(与六朝与唐人声病中所谓的“蜂腰”涵义不同),腰腹细长,谓之“折腰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第五首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上一下四,本折腰句。”《喜达行在所三首》第二首“南阳气已新”、《西郊》“市桥官柳细”,皆为上二下三,亦属“折腰句”。七律,如《杜诗说》卷八《曲江对酒》“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二句,皆为上二下五,属于“折腰句”。

6.鹤膝句

句意分为上下两折,上多下少,谓之“鹤膝句”。五律,如《杜诗说》卷五《湘夫人祠》:“晚泊登汀树。”卷七《谒真谛寺禅师》:“晴雪落长松。”

以上6种句法,皆就句意停顿而言。

7.上因句

句意分上下两层,上一层是下一层的原因,谓之“上因句”,又称“顺因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夜宴左氏庄》云:“'捡书烧烛短,说剑引杯长’,五、六下三字因上二字,谓之上因句。”七律,如卷八《题郑县亭子》“云断岳莲临大路”和“天晴宫柳暗长春”二句,云:“因云断,故见岳莲临大路;因天晴,故觉宫柳暗长春,折腰句兼上因句。”

8.下因句

句意分上下两层,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原因,谓之“下因句”,又称“倒因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重过何氏五首》第一首云:“'花妥莺捎蝶’,下因句,谓花为鸟所动垂垂然也,上二字因下三字,名下因句。”七律,如卷八《夜》“北书不至雁无情”,注云“下因句”。

9.串因句

句意中串入(或插入)原因,谓之“串因句”。七律,如《杜诗说》卷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盘飧因市远故无兼味,樽酒因家贫只是旧醅,此串因句。”

以上3种句法,句意中包含因果关系。

10.藏头句

句首藏字省意,谓之“藏头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送贾阁老出汝州》云:“'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五六首藏'回看’、'前望’四字。”七律,如卷八《严中丞枉驾见过》:“'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藏头句,首藏'今日’、'前时’四字。”

11.歇后句

句尾省意,谓之“歇后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苦竹》:“'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避而不食,疑而不栖,歇后成句。”七律,如卷八《野老》:“'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歇后句,剑阁乃由蜀入京之道,因盗贼未宁,归途有梗,故作歇后云:长路关心,悲剑阁之难越;片云何意,傍琴台而不归?”

以上2种句法,皆从句意之省略而言。

12.呼应句

句中之意相映带、相呼应(不属因果),谓“呼应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重过何氏五首》第一首“溪喧獭趁鱼”句;七律,如卷八《腊日》“纵酒欲谋良夜醉”,为“呼应句”。

13.分疏句

句中自为疏解词意,谓之“分疏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落日》:“'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芳菲为缘岸之圃,樵爨是倚滩之舟,句中自疏其意,名为分疏句。”七律,如卷八《玉台观》:“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注云“分疏句”。

14.硬装句

句中直接加点二字,句意顿挫动宕,以成其老,谓之“硬装句”。所加点之字一般出现在句首。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清新似庾开府,俊逸似鲍参军,径作五字,是谓硬装句。”七律,如卷八《题郑县亭子》云:“'户牖凭高发兴新’,次句硬装'户牖’二字更老。”

15.横插句

略同硬装句,不过从位置上看,所加点之字往往出现在句中。五律,如《杜诗说》卷六《秦州杂诗二十首》第二首:“'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山门、野殿,并横插字。”七律,如卷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邻家只旧醅’,盘飧无兼味,樽酒只旧醅,五字相粘,市远、家贫二字,从旁插入,又横插句。”

16.明暗句

句中两词只是一意,一明说,一暗说,谓之“明暗句”。五律,如卷四《后游》:“'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润’字即指'烟光’,'暄’字即指'日色’,上暗说,下明说,名明暗句。”七律,如《杜诗说》卷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第一首:“'麒麟不动炉烟上’,麒麟即香炉。”“麒麟”与“炉”同指一意,一明说,一暗说。

17.倒装句

将下半句倒装在上面者,谓之“倒装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房兵曹胡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双耳峻以竹批,四蹄轻如风入,倒装成句。”

18.错综句

一句之中诗意错综叙出,称“错综句”。《唐诗矩·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柔橹轻鸥外”,为“错综句”:“七、八('含凄觉汝贤’)言轻鸥在柔橹外往来自如,贤于人之行止难必者多矣。诸家谬解纷纷,总由不识七句错综法耳。”

19.混装句

琢句以混装见巧,谓“混装句”。七律,如《杜诗说》卷八《题张氏隐居二首》第一首:“'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言历涧道冰雪尚有馀寒,到石门林丘已见斜日。”

20.倒剔句

句中文字颠倒,为了突出句意(剔),与是否押韵协声关系不大,谓之“倒剔句”,一名“错装句”。五律,如《杜诗说》卷五《草阁》:“'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晴露久而初湿,薄云高而未还。”七律,如卷八《阁夜》“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是处起渔樵”二句,意谓战伐几家闻野哭,渔樵是处起夷歌。

21.长装句

一句之中,有意思较长且完整者,为“长装句”。七律,如《杜诗说》卷九《见萤火》:“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忽惊”以下四字“屋里琴书冷”为一整体,“复乱”以下“檐前星宿稀”为一整体。

22.辘轳句

句中词语意思可互相搭配,能得数联,如辘轳之循环不穷也,故称“辘轳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第五首:“'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至于散拆五字,抽换可得数联。唐人自有此一种句法,予目为辘轳句。”

以上11种句法,皆就句中诗词意思的搭配关系而言。

以上22种杜诗句法,皆就句中字词互相搭配而形成的诗意而言。黄生《诗麈》卷一云:“唐人炼句,有倒装、横插、明暗、呼应、藏头、歇后诸法,凡二十种。”其所举二十种,见于其另外一部诗学著作《一木堂诗式》,可惜此书今已不传。不过,从黄生论杜诗中钩稽出来的这22种句法,与其所说的二十种唐人句法出入应该不大。

黄生虽然是以章法、句法、字法来讲解杜诗,实际上其论杜诗的核心还在句法,乃至将章法、字法、对法、韵律、用典、赋比兴、情景等诸诗法皆包涵于句法之中进行分析。如以下数种句法:

23.实眼句

黄生《杜诗说》卷四:“凡诗用单实字在中间者,谓之实眼句。”实眼句,又称为“实眼句格”(《杜诗说》卷六《花底》)。五律,如《杜诗说》卷四《登兖州城楼》“浮云连海岱”的“连”字;七律,如卷八《秋兴八首》第一首“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二句中的“兼”字和“接”字。

24.虚眼句

黄生《杜诗说》卷四《重过何氏》:“凡诗中用单虚字在中间者,名虚眼句。”五律,如卷四《重游何氏山林五首》第一首“倒衣还命驾”的“还”字;七律,如卷八《咏怀古迹五首》第二首“云雨荒台岂梦思”的“岂”字。

25.双眼句

句中有以两实字为字眼者,谓之“双眼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之“临”字、“动”字;七律,如卷八《秋兴八首》第七首“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二句,黄生谓之“双眼句”,并云:“以句中'漂’字、'沉’字、'冷’字、'坠’字,皆眼也。”

26.实装句

句中不用虚字者,谓之“实装句”。五律,如《杜诗说》卷五《更题》“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二句,黄生云:“五六句中不用虚字,谓之实装句。”

27.缩脉句

句中省略虚字者,谓之“缩脉句”。《杜诗说》卷四:“诗中之虚字往往缩脉为之,此唐人之法。”五律,如卷四《客亭》:“三四('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亦藏'犹’、'更’二字,(中略)后人不知此法,多入虚字,已见句弱,兼之筋骨尽露,言外了无馀味,此浅深厚薄之分,后人所不敢望唐贤之藩篱也。”七律,如卷九《黄草》:“'谁家别泪湿罗衣’,省一'不’字,言谁家别泪不湿罗衣也。”

28.句中藏字

句中省略实字者,谓之“句中藏字”。五律,如《唐诗矩·月》“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二句为“句中藏字”:“上句藏一'白’字,下句藏一'寒’字。”五排,如卷十《敬赠郑谏议十韵》云:“'筑居仙飘渺,旅食岁峥嵘’,'仙缥缈’,藏一'楼’字,'岁峥嵘’,藏一'暮’字。”七绝,如《杜诗说》卷十《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前二句各藏一'歌’字。”

29.重字助句

句中有两字意义重复,特地两字并用,以助句法之健,谓之“重字助句”,又称为“两字并用”。五律,如《杜诗说》卷五《瞿塘两崖》:“'愁畏日车翻’,'愁’、'畏’本一意,特重用之以助句法,唐人诗中多有之。”七律,如卷八《望岳》:“'稍待秋风凉冷后’,'凉’、'冷’二字连用,以字法助句法。”此句法,黄生谓之“自宋以来,未经拈出也”(10)

30.博换句

调换词语搭配,以避熟意,别开生面,谓之“博换句”,在字法上则称为“反装字”。五律,如《杜诗说》卷六《放船》:“'山寒雨不开’,山宜曰不开而曰寒,雨宜曰寒而曰不开,与'竹寒沙碧’四字,皆句中自相博换法也。”“竹寒沙碧”四字,见《杜诗说》卷八之七律连章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第一首云:“'竹寒沙碧浣花溪’,竹当言碧,沙当言白,以反装见趣。”

31.叠字句

《唐诗矩·寒食》:“汀烟轻冉冉,竹日净辉辉”,为“叠字句”。

32.隔句叠字

《唐诗矩·暝》:“日下四山阴,山庭岚气侵。”下句叠上句中之“山”字,称为“隔句叠字法”。

33.掉字句

句中之字调换叠用者,称为“掉(调)字句”。七律,如《杜诗说》卷八《曲江对酒》:“'桃花细逐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叠用'花’、'鸟’二字,名掉字句。”又卷九《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句分别叠用“自”、“相”二字,亦是。

34.双关句

句中有一字双关多义,谓之“双关句”。七绝,如《杜诗说》卷十《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第五首“可爱深红爱浅红”,“可”字为“一字双关”:是可爱深红,还是可爱浅红?

35.正意反挑(句)

句中用字之反意,谓“正意反挑之法”。五律,如《唐诗矩·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为“正意反挑”:“一二本形容山水之大,故以'残’、'剩’二字反挑之,笔意奇崛。”

36.联字拆用

《唐诗摘钞》卷一《晚出左掖》“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五六即'城楼’、'宫殿’字拆开,名联字拆用法。”

37.地名点缀

《唐诗矩·赠别郑炼赴襄阳》“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二句均属“地名点缀”。又《唐诗摘钞》卷四《奉和郑公军城早秋》“已收滴博云间戍,欲夺蓬婆雪外城”二句,黄生云:“滴博戍、蓬婆城,用番中地名衬贴,无奈字面生拗,故插入'云间’、'雪外’四字,便增几许雅韵。诗中用地名不可率意,杜又有《观全蜀地图诗》'雪岭星桥北,松州剑阁东’,两川地名无限,何独指此四处?要是取其字面雅秀耳。”

38.人名点缀

《唐诗矩·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范蠡舟扁小,王乔鹤不群”二句,皆属“人名点缀”。

以上18种句法,是将字法放于句法之中进行讨论,黄生称之为“以字法助句法”(《杜诗说》卷八《望岳》),或“以字法显其句法者也”(11)。黄生所谓“炼字不如炼句,此之谓也”(12)

39.借古为喻

借古为喻,顾名思义,即借古事以为比喻,亦即诗中之用典故。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第一首“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二句分别使用了扬雄《法言》中谷口郑朴(子真)耕于岩石之下与《庄子》中庄子与惠施同游濠梁之上的典故;七律,如卷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分别用了《汉书》中文翁和《史记》中李广的故事。以上均属“借古为喻”。

40.明事暗用

此一句法亦属句中用典,不过比较“借古为喻”而言,因其用事与现前景物相合,故用事更为隐晦,又称为“暗用古事”。如杜诗“荒庭垂橘柚”,用典《尚书·禹贡》:“厥包橘柚锡贡。”故《杜诗说》卷五《禹庙》谓“橘柚,用本色事,写现前景”。

41.翻案用事

或谓之“翻用古事”,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晚出左掖》:“'避人焚谏草’,焚草避人,翻案用事法也。”又如《唐诗矩·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不识山阴道”,注为“翻用古事”:“七句山阴事借用之,翻过一层。”

以上3种句法,即句中用典。

42.半景·全景

一首诗中,有一句全部写景,称为“全景”,半句写景,称“半景”,亦相较而言。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晚出左掖》第三句“退朝花底散”为“半景”,第五句“楼雪融城湿”为“全景”。

43.远景·近景

一首诗中,一句或一联写远处的景物称“远景”,写近处的景物,称“近景”。五律,如《杜诗说》卷四《登兖州城楼》“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二句皆为“远景”,“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二句皆为“近景”;七律,如卷八《白帝城最高楼》“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皆为“远景”,“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二句,皆为“近景”。

44.实景·虚景

一首诗中,一句或一联写眼前实景,称“实景”;一句或一联写想象或虚构的景物,称“虚景”。七律,如《杜诗说》卷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二句皆为实景,“云近蓬莱常五色,雪残鳷鹊亦多时”二句皆为虚景。

45.大景·小景

一首诗中,一句或一联写的景物微小,称“小景”或“细景”;一句或一联写的景物高大,称“大景”。七律,如《杜诗说》卷八《题郑县亭子》“云断岳莲临大路”为“大景”,“花底山蜂远趁人”为“小景”。卷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炉烟细细驻游丝”为“细景”,“雪残鳷鹊亦多时”为“大景”。

46.景中见情

景物描写中见志见情,为“景中见情”,亦称“及景寓情”。七律,如《杜诗说》卷八《又送辛员外》“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二句皆为“景中见情”语;《送韩十四江东省觐》“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二句皆为“及景寓情”语。

以上5种句法皆就诗中情、景而言。从《诗麈》来看,以上五种句法皆属于“章法”的范畴,但在实际运用中,黄生则多从句法角度论析之。

47.直述句

铺陈其事而直接叙述出来,谓之“直述句”:“此种句法不假造作,以浑成雅健为贵,故又名'浑成句’。”(《唐诗摘钞》卷一)五律,如《杜诗说》卷五《舟中夜雪有怀庐十四侍御弟》:“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七律,如卷九《诸将五首》第五首:“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48.比赋句

句意叙述中兼用比喻,谓之“比赋句”。五律,如《杜诗说》卷五《白小》:“'倾筐雪片虚’,倾筐,赋也;雪片,比也。”七律,如卷八《秋兴八首》第七首:“'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比赋句,菰米、莲房,赋也;云、粉,比也。”

49.语含比兴

句意比喻而兼用兴发,谓之“语含比兴”,或“语兼比兴”。五律,如《唐诗矩·宿江边阁》“鹳鹤追飞尽,豺狼得食喧”:“语兼比兴,五句喻贤人远举,六句喻盗贼纵横。”七律,如《杜诗说》卷八《题郑县亭子》:“'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五、六喻小人众多,排斥君子。”

以上3种,皆就诗歌的赋、比、兴“三义”讨论句法。

50.倒押句

句中文字颠倒,是为了便于平仄押韵,谓之“倒押句”。五律,如《杜诗说》卷五《草阁》:“'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鱼龙回于夜水,星月动于秋山,倒押句。”又《唐诗摘钞》卷一《中宵》“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二句为倒押句:“水白见飞星过,沙虚觉落月动,倒押成句。”七律,如卷八《秋兴八首》第二首:“山楼粉堞隐悲笳。”谓悲笳隐于山楼粉堞。

51.硬押句

为了便于押韵,却显得句法生硬苍老,谓之“硬押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秦州杂诗二十首》第一首:“'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问道西征,适阻烽火,故淹留此地,为之心折。炼句挺然。”七律,如卷八《秋兴八首》第三首“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二句皆属硬押句。

以上2种句法,皆就诗歌韵律与诗意之关联而言。

二、双句以上

52.断续句

五律,如《唐诗矩·花鸭》“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二句为“断续句”,言羽毛与众不同,故以知独立以自异。“羽毛”字略断,以下五字续之,“知独立”三字另读。七律,如《杜诗说》卷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第二首:“'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可怜’二字略断,以下七字续之;'宾客尽倾盖’五字另读,是为断续句法。”

53.反装句

上下两句词语搭配各自违反,上下词语互调方适,称“反装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送司马入京》:“'黄阁长司谏,丹墀有故人’,黄阁有故人,丹墀长司谏,属反装对。”七律,如卷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分装。首二句在后人必云花近高楼此一临,万方多难客伤心。盖不知唐贤运意曲折造句参差之妙耳。”

54.套装句

上下句(或联)之间,意思能够错综插入,方能完整,称“套装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空城》:“'八骏随天子,群臣从武皇。遥闻出巡守,早晚遍遐荒’,五六二句,在'遥闻’二字之下,'出巡守’三字之上,唐人有两句套装法,此又以一句套两句。”七律,如卷八《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悲秋,愁怀莫遣,因兴来今日一尽君欢,故强自宽耳。以下句装入上句之中,是谓套装法。”

55.分装句

同一意思分别置于两句中,谓“分装句”,或“分装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春日忆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何时重与樽酒相对,细酌论文,以分装成句。”七律,如卷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龙蛇动燕雀高,并日暖风微之景,是谓分装对。”

56.混装句

同一意又分多层,散布于两句之中,混装以成句法。五律,如《杜诗说》卷五《更题》:“'只应踏初雪,骑马发荆州’,言我思天寒出峡,岂直因风物堪悲欲离此地而已哉!至应骑马踏初雪并发荆州耳!”七律,如卷九《覃山人隐居》:“'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三句以哀壑无光,对征君已去,不贵工而贵老。松菊尚存,户庭犹在,只觉哀壑为之惨淡无光,其伤之也至矣。此又混装成对,不得以欠工少之也。”

57.上因句

上句是下句之因,称“上因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苦竹》:“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七律,如卷八《野老》“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为上因句。

58.下因句

下句是上句之因,称“下因句”,也称“上句因下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唯其思不群,所以诗无敌,又是下因法。”七律,如卷八《曲江对酒》:“'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因与世相违,故判人共弃,故懒朝,故纵饮,上句因下句。”

59.顺因句

上下两句十字或十四字顺因而下,谓之“顺因句”。五律,如《杜诗说》卷七《谒真谛寺禅师》:“'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身妄故一切俱妄,平日所最耽者,莫如诗酒,今亦索然无味,'妄’字却不安在'观’身上,看其炼句琢对之妙。”七律,如卷九《宿府》“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二句。

60.博换句

上下句中词语互换方见诗意,谓“博换句”,或称“博换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铜瓶》:“'蛟龙半缺落,犹得折黄金’,'黄金’与'蛟龙’字互易,唐人多有此博换句法。”七律,如卷八《燕子来舟中作》:“'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博换对。”盖指“处处”与“飘飘”字互易。

61.长短句

二句表意,并非按照句式五字或七字整齐划一,而是长短错综,称“长短句”。五律,如《杜诗说》卷十二《得舍弟消息》:“'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上七下三,名长短句。”七律,如卷九《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十四字,上四下十,乃长短句法。”

62.设为问答

上下二句设为问答。五律,如《唐诗矩·和裴迪登新津寺忆王侍郎》:“何恨倚山木?吟诗秋叶黄。”注为“设为问答”。七律,如《杜诗说》卷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二句。

63.双关句

一字双关二句,为“双关句”,或谓“双关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月》:“'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为双关对,只能益丹心之苦,只能添我白发之明而已。”七律,如卷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双关句。有,已有。还,还有。只用一字,两相关带。”

64.足上句

下句补足上句诗意,谓之“足上句”,或称“足法”。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送人从军》“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二句:马寒防失道,下以“雪没锦鞍鞯”五字足之,谓之足上句。

65.句中藏句

两句诗意中还藏有一句诗意,称“句中藏句法”。五律,如《杜诗说》卷十二《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第二首“谁能与公子,薄暮欲俱还”两句,意为公子薄暮欲还,谁能与公子,薄暮欲俱还?谓之“句中藏句”。又卷四《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言不忆见忆,是句中藏句法。”

以上14种句法,皆系上下两句或多句(如套装句)之间构成的句法语意。除此之外,黄生将“对法”亦归入句法进行评析,如以下12种对属:

66.走马对

两句诗意衔接紧凑贯注,如骏马飞驰,一气而成,比流水更急,故名为“走马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对法有十字一气者,名走马对,言其势不住也。”七律,如卷八《紫宸殿退朝口号》:“'昼漏稀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走马对。”

67.流水对

两句诗意连贯,与走马对在上下二句诗意的紧张度上,略有缓急之不同,名“流水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天河》“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七律,如卷八《望岳》“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皆属流水对。

68.倒叙联

按照诗意的顺序,下句居于上句之前,称“倒叙联”。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第一首:“'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三四亦初到之景,眼远望见'野竹上青霄’,到来始识'名园依绿水’。”七律,如卷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倒叙联。有,已有。还,还有。只用一字,两相关带,故知二句属倒叙。”

69.开合对

上下两句诗意开合,为“开合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除架》:“'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秋虫声虽不去,暮雀意竟何如,盖言去者已未必来,留者终亦必去。”

70.交互对

上下两句互文成对,名“交互对”。五律,如卷四《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第一首:“'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不识南塘路,当过第五桥,今知第五桥,即是南塘路。上下交互,其意乃出。”七律,如卷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交互成对。”

今按“交互对”与“分装对”不同,《杜诗说》卷四《后游》:“'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前曾渡此桥,再渡时殊可怜,今日再游此寺,曾游处更可忆。上下语意交互成对,惟唐人知此法。'如有待’,待人游,'更无私’,任人赏。江山与花柳皆具此意,分装成对。或谓此亦似交互,曰:否。交互是两事,分装只一意也。”

71.背面对

两句意同语异,为“背面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水流’,水慢流也,'云在’,云徐行也,各以下三字见出,二句意同语异,背面成对。”七律,如卷九《诸将五首》第三首“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二句。

72.开门对

三与一对,四与二对,名“开门对”,旧名“扇对”。五排,如《杜诗说》卷十二《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画图。应经帝子渚,同泣舜苍梧。’此以二句合十字相对,名开门对,旧名扇对。”

73.换柱对

律诗中一二句对,三四句不对,名“换柱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六《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想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去月中桂,清晖应更多’,一二对,三四不对,名换柱对。”

74.参差对

上下两句之间参差成对,对字不对句,称“参差对”,或称为“蹉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送司马入京》:“'群盗至今日,先朝忝从臣’,以'先朝’对'今日’,以'群盗’对'从臣’,对字不对句,名参差对。”又卷五《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此老已云殁,邻人嗟未休’,'已’字、'未’字,参差对也。”此则以虚字为参差对也。

75.衬对

两句之间诗意互相映衬,名“衬对”。七律,如《杜诗说》卷八《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捧御筵。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庸笔构此,必以献纳、起居二事作对,今乃分为二联,而以四对(衬)三,以五对(衬)六,装衬工称,不觉偏枯,气格自不可及。”又卷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以上句“朝罢香烟携满袖”衬下句“诗成珠玉在挥毫”。

76.虚实对

两句诗意一虚一实成对,为“虚实对”。七律,如《杜诗说》卷九《黄草》“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二句,上虚下实,为“虚实对”。

77.不对而对

两句看似不对,实则对仗,称为“不对而对”。五律,如《杜诗说》卷四《废畦》:“'暮景数枝叶,天风吹汝寒’,'枝叶’,二字连读,便不成句法,知分读,便知三四原非不对。”七律,如卷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二句。

78.对而不对

两句看似对仗而实际上却不对,称为“对而不对”。五律,如《唐诗矩·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二句为“对而不对”。

79.借音对

《唐诗矩·重过何氏五首》“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二句为“借音对”:“'皇’借'黄’音。”

从以上黄生所论析的79种杜诗句法可以看到:在以章法、句法、字法为代表的诸诗法中,黄生大力彰显杜诗句法,在扩大了句法内涵的同时也形成了其独具特点的句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