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大宗师程颢,专业的事情一丝不苟,写起诗来也不甘落后

 小话诗词 2024-03-31 发布于甘肃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成语因其结构的固定和意义的整体性,再加上字数的精炼、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成为人们爱学爱用的原因。

很多成语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还有来自于历史典故的成语,可以说是浓缩的精华。

比如,一提到“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的故事。

再比如“程门立雪”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出自于《宋史·杨时传》,说的是杨时去看望他的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午休,而杨时就一直在屋外等着,直到老师醒来。

这个时候屋外的雪已经下得很厚了,而杨时在大雪中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身上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颐是谁呢?原来他是北宋年间著名的理学大师,而且和他的哥哥程颢都以精通理学而出名。

很多知识分子都拜程氏兄弟为师,因为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人们也把他们的思想称为“洛学”。

洛学就是理学,他们哥俩是宋代理学发展的重要人物和奠基者。程氏兄弟提出的理学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简单地说,理学就是儒学的传承和发展。程家两兄弟在洛阳讲学,著书立说,遂成一家之言。

而程颢显然是这一学说最主要的人物。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

程颢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概念。

同时在他的学说中还糅杂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甚至是佛教中的禁欲主义都被吸收进他的学说中。

理学大师程颢

程颢生于1032年, 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居洛阳。

程颢25岁考中进士,长期在地方任职,是一名学者型的官员,在任职期间传道授业讲学,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明道先生。

程氏兄弟都曾经拜周敦颐为师,在周氏门下学习理学,并且发展了这一学说。

程颢一生长期讲学,所以留下了许多的讲课稿和著作,他的学生把其言论辑录成册。程颢在阐述他的理学思想与主张时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

按照程颢的理解,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因此人们不须去认识客观世界,而只需认识自心即可,他的这种理学就是对儒学的发展,是新儒学,这种理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他的学生辑录的书籍里,也包含着程颢的诗歌,程颢一生写下了七十多首诗。

虽然在数量上并不见长,但是他的诗歌里处处透露着理学的思想。从程颢的诗歌里也能看出来他的性格和他的一些哲学思想。

程颢其人

程颢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而且脾气很好,从来不向别人发火甩脸色。他在洛阳讲课的时候,学生从来没有见过他发火,他对学生也是关爱有加,这样的老师是非常受学生尊敬的。

程颢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遇到事情都是认真地去做,显得不慌不乱、有条不紊。即使是时间很仓促,要去完成一件事情,他也不会显出焦躁不耐烦的样子。

在同事的眼中他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更是值得同事去尊敬的人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程颢在朝廷中担任御史期间,曾经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但是他不会对变法说三道四,而是理性地分析变法。他给宋神宗上书,说出自己反对变法的原因,表述是很理性很克制的。

他认为反对变法的人这么多,变法是不能顺利进行下去的,但是他没有对王安石出言不逊或者进行人身攻击,这样的人即使在对方眼里,都是一位值得对手尊敬的人。

程颢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所表现的为人处世原则,颇具君子之风。

有一次王安石在和大臣们激烈争辩变法相关事宜的时候,动辄大发雷霆,恰巧程颢前来汇报工作,他作为反对变法的人,却不慌不忙的劝告王安石:“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虽然王安石年长陈颢十多岁,而且官阶也比程颢大,但是王安石听后感到非常愧疚,说话语气马上有所改变。

从程颢的处事方式和说话方式来看,他确实是一位纯良敦厚的人。是一位翩翩君子的形象。

这样的性格铸就了程颢能静下心来做事,他在理学(哲学)上能有所建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其实他的性格在他的诗文里也是可见一斑的。

春日随感

程颢的学生谢良佐在《上蔡语录》中,记录了一段程颢说过的话:“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己体贴出来。”

陈颢的理学思想,在他的一首诗里,就体现地很清楚,这首诗就是《春日偶成》,而且类似这样将深奥的哲理以浅显易懂的格律表现出来的诗歌,在程颢的诗集中有很多。

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颜色词汇运用得炉火纯青,读来极富色彩感染力,《春日偶成》原诗如下: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写的是当春回大地的时候,诗人来到了户外散步,感触于眼前的美景,即兴而成的一首诗。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散步时所看见的春意盎然的景象,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春风和煦,诗人边走边看,身边都是春日里绽放的鲜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后两句就是作者的感受,诗人独自陶醉于身边的美景,内心充满了快乐欣喜之情。可是路上的行人却不了解他内心的快乐,一定会说他是偷闲春游、寻花问柳的人。

这两句诗其实是用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并不是“偷闲学少年”的人,他只是在享受春日里的快乐。

春天里的风景是如此美好,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这才是程颢内心高兴的原因。

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处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这些自然现象就证明了天理的存在,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别人能体会到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内心快乐的原因和美好的自然现象联系了起来,这种自然思想就是程颢哲学思想中的天理。

由此可见,程颢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留心自然界中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到乐趣。

程颢善于抓取自然变化的规律特点,进行思考,将人和自然联系起来,这就是生活中的哲理。

秋日随感

理学思想无不体现在程颢的诗歌里。像这首就跟《春日偶成》一样,有着同工异曲的地方。

《秋日偶成》也是诗人对于四季交替变化的感触,表明自己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现并去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原诗如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是写于秋季的一首诗,从这首诗中能看出来程颢的性格,诗人心情大好,娴静而安逸,做起事情来不慌不忙,平静而自然。

一、二句写到诗人一觉睡到自然醒,而且太阳光已经从窗户里照射了进来,这是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既得到了身心的充分休息,心情舒畅愉悦。

三、四句写秋季独特的风景,诗人睡醒后,精力充沛,从从容容地走出户外,去欣赏秋日里的美景。

诗人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每一样事物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

这时诗人的心情是怡然自得的,诗人在享受自然界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身心又得到了自然界的陶冶。

这首诗包含着程颢对待人生的态度。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往复,生生循环,每一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光、也有独特的地方。

这些自然界的现象,都要靠人去细细品味,要用一颗平常心去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

这首诗还饱含着诗人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静观”二字就是诗人的人生态度,这是理学思想。静观就是诗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平常心去对待人生中面临的困境。

诗人认为的“静观”就是平常心,就是没有太多的欲求,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只有具备这样的人生态度之后,才能体验到快乐。

诗的最后四句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是诗人面对得失和人生困境的思考。既然有“静观”这样的人生态度之后,才会“富贵不淫贫贱乐”,看淡了富贵贫贱、荣辱得失,以平常心对待这一切。

其实程颢在诗中的思想就是儒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观点,能够用平常心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了。

程颢的思想明显超越传统儒家思想,这是对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饱含生活哲理的论述。

月夜随感

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平常的心态为人处世,以及淡泊的情怀。

在这首《游月陂》中,诗人就表达了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平常的心态为人处世,以及淡泊的情怀,还同时抒发了人生哲理,原诗如下: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是一首游记诗,也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诗。

程颢在诗中着笔于池塘周围一些生动的景物,最后落笔于人生哲理。“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是环境的清雅娴静,而这正是诗人程颢所追求的境界。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诗人认为世上的事情,大可不必去计较,也就是说不要过多地去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诗人淡泊情怀的真实写照。

佳节有约就再好不过了,在节日里和好朋友相约相聚、欢聚欢笑就是很大的乐趣,这是诗人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自然心态。

傍晚微凉的池塘边上,诗人感触到了生活的真谛,也说出了生活的哲理。

郊外随感

程颢认为自然之道通著于自然界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之中,一切思想也渗透在这自然界的四时交替、风云变幻中,能够保持这样一份简单的快乐,就知足常乐了。

生活中处处都有哲理,一件简单的事情中或许就蕴含着哲理和智慧,要用心去慢慢体会,细细品味。程颢的《郊行即事》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原诗如下: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首诗写于清明节,描写的是在清明节郊外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致,以及诗人春游踏青的快乐心情,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刻。

在诗中更透露出人们要珍惜友情、珍惜美好时光的生活真谛。前四句写清明时节的郊外原野上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生机景象,正好是踏青散步游玩的好时间。

诗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欣赏着风景,一直走到了山中。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童趣顿生,乘兴追逐着落花,在绿树成荫的山村里走来走去,累了就坐在水边长着青苔的石头上看潺潺溪流。

诗人的心情也随着春游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但贯穿其中的是快乐。

后四句写饮酒赏花,诗人在山中还有老朋友,朋友殷勤劝酒,诗人乘兴而来,当然要与老朋友痛饮一番,清明节天气不错,和老朋友相聚更是高兴。快乐的心情和欢乐的气氛,让诗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就是程颢在生活中极其简单快乐的事情中,体会到了时光的易逝,友情的可贵。

诗人对生活中简单的事情中进行了思考:要珍惜友情、珍惜美好时光。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就是简单平凡的哲理。

简单平凡的事情中往往蕴含着哲理和智慧,诗人总是把人生和自然界联系起来,这就是他提出来的“天理”的哲学思想,他的诗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哲学思想。

旅途随感

程颢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充满情怀的,也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的。

诗人的《题淮南寺》就是这样的,原诗如下: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旅途中的诗人程颢来到了扬州,遇到能休息的地方就赶紧休息吧,随遇而安何尝不好呢?去淮南寺住宿一晚也是不错的选择。

瑟瑟的秋风已经有了明显的寒意,江面上的白蘋(四叶菜、田字草)已经零落了。

前两句写旅途中诗人看到的秋日景象,和自己借宿的地点。

“道人”指注重道德和学术修养的人,因为程颢专注于理学方面的研究,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称谓。

诗人对于长期的“南去北来”已经感到疲惫了,从诗人随遇而安的心态中能看出来他是多么渴望平静安逸的生活,渴望和家人团聚。

诗人对秋天的到来是很敏感的,这是季节更替、四季的循环,也是诗人对自然的认识,他也将身心融入到自然之中。

正是因为诗人对秋天如此敏感,才会说出“一任晚山相对愁”的话来。

诗人的内心是有忧愁的,那就是对这种“南去北来”的生活感到疲惫了,诗人内心渴望的是平静安逸的生活。

这恰恰就是人们追求的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简单的事情中包含着生活的哲理。

小话诗词

程颢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对自身的修养也是很重视的,他的温文尔雅,他的平常心,他的淡泊情怀,他的纯良敦厚让他又具有了旷达的性格,这诸多的因素造就了他的哲学思想。

宋神宗年间,他因为是反对变法的人,所以仕途上一直是兜兜转转,长期在地方任职,但是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仍然做得很好。

1085年程颢去世,享年54岁,程颢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短暂的一生为理学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贡献。

程颢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对哲学的发展和创新。他提出的“天理”是一种至善的儒家学说,是时代的产物,这种哲学思想就是要人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对道德和学术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

程颢《秋日偶得》中的“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纵观程颢的一生,他都在努力地践行他的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