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茶散茶像绿茶,白茶饼像熟普,这样的区分方法对吗?

 小陈茶事 2024-04-01 发布于福建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人的记忆,往往是关联性的。

譬如,大乔小乔,北宋南宋。

譬如,陈红,小陈红。

譬如,先识《大冰肌》,再知《小冰肌》。

像过去的课文背诵。

冷不丁被人提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后一句。

很多人都记不得了。

但提示“渔舟”二字,记忆缓存立马完成。

能脱口出“渔舟唱晚,响彻彭蠡之滨。”

再接下顺着“雁阵”这个关键词,对应记起下一句,也非难事。

学喝茶,也有不少新茶友,搬出了这套记忆串联法。

不久前,从一位新茶友口中,得到这样的认知。

“白茶散茶像绿茶,压饼之后普洱化。”

这逻辑太奇怪了,干嘛非要像绿茶,又像普洱呢?

白茶即是白茶。

当你将白茶视作独立茶类的那一刻,才算正式入了白茶门。

《2》

“白茶叶片很绿,是绿茶。”

当一群白纸型的新茶友,打第一天喝茶起,就接受到一个朴素道理。

绿茶,绿叶清汤。

所以,反推出这样的认知。

看起来叶片绿,茶汤绿的,八九不离十就是绿茶。

捧着这套观色辨茶法,遇到龙井、毛峰、碧螺春时,一路通关,毫无阻拦。

但碰到二十多年前,在茶圈横空出世,随后火遍大江南北的清香型铁观音时,狠狠跌了跟头。

清香型铁观音,干茶是颗粒状,外表看着颜色绿绿的。

放入玻璃杯内缓缓浸泡出来,干茶舒展,一片绿。

叶是绿的,汤是绿的。

但唯独,茶名不带“绿”字。

因为人家铁观音,根本不是绿茶,而是妥妥闽南乌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当今茶圈江湖里,铁观音早已不再热门。

而素简清雅的白茶,走进千家万户。

但很多新手,尤其是远离福建,远离茶乡的外省外地新茶友,他们初喝白茶时,心底也很迷茫。

“哎,哎呀,这白牡丹叶片颜色绿绿的,算哪种绿茶啊?”

“这白毫银针不错,都是芽,应该是明前绿茶。”

先入为主的错误辨茶法,再次重演。

但如果白茶能说话,它肯定一早就委屈上了。

“不是绿茶,不是,不是,我真的不是。”

白茶就是白茶,在六大茶类里,白茶和绿茶算同事关系。

各占一方,像过去分了属地的王侯,各有一亩三分地。

《3》

白茶散茶与绿茶,有相似处。

但更多的是不同。

新茶期的散茶,尤其是春茶散茶。

从白毫银针到白牡丹,再到春寿眉,无一不是将“鲜爽清新”贯彻到底。

新茶友将其泡开,盲目喝茶,在猜测它的归属时,心底已经默默将红茶、乌龙茶、黑茶等排除出局。

只留下最有把握的选项,这像极了绿茶!

但可惜, 绿茶与白茶(春茶+散茶+新茶),茶味体验有着区别。

同样是鲜,但白茶的清鲜感更纯粹,茶汤完全是自然简朴的味道。

同时,内质丰沛的高山白茶用沸水泡开后,茶汤是鲜醇的,汤水淳和。

而绿茶的鲜,更多体现在凑近汤面时,从中泡出阵阵清香。实则茶汤喝起来,清淳茶味存在差别。

加工时,绿茶的茶青鲜叶刚采下不久,就要快快杀青。

杀青将鲜叶内部的多酚类氧化酶“杀”死后,这茶便没有了发酵机会,像猛火快炒的绿叶青菜,绿叶卖相保留下来,属于不发酵茶。

经过杀青,能维持绿茶的清爽、嫩爽、清新风味。

但是,也斩断了后续储存陈化的可能。

喝绿茶,要早早尝鲜,喝新茶,不喝老茶。

白茶散茶,制茶主旨是六大茶类里最简朴的,不杀青,以萎凋与干燥为主。

此外,再无其它。

简约而不简单的制茶,能保留白茶后期转化潜力。

将一箱新茶买回家后,妥善密封着,隔3年、5年、8年等不同时间,拆出来喝一喝。

届时你便能懂,白茶的汤感厚度,能随着年份慢慢递增。

依靠后期陈化,内质茶味日渐丰沛,泡出来的茶汤更甘醇,饱满,有浆感。

工艺不同,风味不同,可保存时间亦不同……

细数到这,请让村姑陈化身《天龙八部》里的包不同,连叹三声,非也。

白茶散茶与绿茶,根子上就有分别。

《4》

“白茶压饼后,和熟普差不多。”

这句话的杀伤力太强了。

听到这句话,忍不住去翻了《小冰肌》、《小桂兰渚》、《白毫银针饼》、《兰因》、《幽篁里》、《碧云天》的照片。

接连翻出十几张不同的饼,细细看了遍。

嗯,从眉毛、眼睛到鼻子,哪里像黑乎乎一团的熟普饼了?

白茶里,好茶饼是有基础指标的。

最最基础的一条,就是不能破坏散茶原有色系。

像评定高级美人脸型时,要将那些人工科技痕迹太重的,一看就不自然不舒服的,先行淘汰。

将白毫银针压饼,依旧是茶芽根根饱满,白毫银光熠熠的模样。

一眼看去,全是芽。

熟普饼里,即便是高等级的宫廷料,嫩度也不能与之相比。

何况,它们之间一绿一黑,相似度为零。

将白牡丹压饼,道理也一样。

建立在散茶基础上,将白茶压成饼。

受到蒸压影响,会流失少部分叶绿素。

但整体,依旧以绿为主。

叶片是绿的,芽头是白的。

将芽头匀称的高等级白牡丹压成茶饼,妥妥就是一盘配色清新的小葱拌豆腐。

光看着,就已食指大动。

最后,春、秋寿眉饼,道理还是不变。

将散茶压成饼,干茶颜色不会骤然转色变黑。

因为,那仅仅是压饼。

并不是直接让白茶变异,何谈一压饼,立马变成熟普状?

这玩笑,妥妥开大了。

《5》

“为什么我遇到的白茶饼,看着像熟普?”

这值得深思。

如果你看到的白茶饼,和同期散茶相比,彻底面目全非。

肉眼看着,就已经不舒服。

整饼茶都在发黑,里外都是黑褐色。

不巧的是,明明实物是一饼“黑色的茶”,但卖家却贴上了“老白茶”标签,笑眯眯的告诉你。

“这可是10年陈老茶啊!”

看到这样的狗血桥段,稍微懂点行的茶友,已经看出门道。

这是典型的做旧白茶。

做旧造假时,借用了渥堆思路,将一堆便宜白茶堆在一起。

闷堆发酵后,再去暴晒,最终做出来的,就是这些黑色系白茶。

当你碰到一饼,比熟普还像熟普的“老白茶饼”时,别忘了凑近多闻一闻。

那股又闷又臭,像植物腐坏的呕堆味,便是又一力证。

从外到内,无不在说明,这是假到不能再假的做旧茶。

《6》

背课文,关联法很惯用。

一触即发,能触发关联记忆点。

但学茶,别用这种取巧的法子。

不同茶之间,分辨认知体系,截然不同。

当你套了喝绿茶的经验,去分辨一款春寿眉,嫌弃它杀青不足。

当你搬来红茶的饮茶心得,认为某款银针味淡不好喝。

当你套用熟普的识别方法,然后转去买白茶饼,认定天下乌鸦一般黑。

哦,不对,是“天下饼茶一般黑”。

当你捧回一饼接一饼的做旧茶时,再去后悔,那可就晚了。

还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从零开始。

新领域,新方式。

归零之后再出发,慢慢积累经验,识茶学茶才不会走了歪路数。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