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改革:你就是自己的“神”,在你活的地方

 扫地僧一一 2024-04-01 发布于江苏

(本文大约5100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崛起又衰落


你可能不认识伊莎贝拉女王,但你肯定对她的外甥查理五世(卡洛斯一世)有所耳闻,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在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确实,16世纪的西班牙拥有横跨亚欧美三大洲的国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而这个日不落帝国的开启,就是由伊莎贝拉女王创造的。

她收复了被伊斯兰教占了800年的格拉纳达,结束了西班牙地区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对立局面,确立了西班牙的天主教的主导地位。

她赞助哥伦布远航,开启了西班牙的大航海时代,尤其是美洲大陆的发现,让她为她的子孙留下了无比丰厚的遗产——全球83%的黄金都来自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然而,西班牙崛起的同时,也埋下了衰落的种子,因为从伊莎贝拉统一西班牙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西班牙的霸业的必然衰落。

为什么呢?

因为伊莎贝拉统一西班牙的方式是婚姻宗教

当伊莎贝拉还是卡斯蒂利亚公主的时候,就与阿拉贡的王子斐迪南结婚了,后来两人分别继承了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王位,西班牙也因此得到了形式上的统一。

图片

统一之后,伊莎贝拉开展宗教净化行动,通过圣战赶跑了伊斯兰人,通过“异端裁判所”所驱逐了犹太人。就这样,伊莎贝拉被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赐予了“天主教国王”的称号,西班牙成为了最虔诚的天主教国家。

然而,思想被宗牢牢禁锢的西班牙人,错过了文艺复兴时代——当印刷术的发展瓦解了基督教会在欧洲的思想统治的时候,西班牙人却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这也不奇怪,天主教最大的特点就是完整的宗教体系、强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注重仪式和传统。说白了,在那个时代,天主教是不允许教徒去黑字白纸理解教义,教义的一切解释权都被掌握在教会手中。

然而,宗教改革起源于马丁·路德的一句话,即“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应该直接通过《圣经》和上帝对话,凭自己的忠实信仰,就可以上天堂,与罗马教廷无关。

于是,当虔诚的天主教西班牙人拒绝新思想的时候,其他以英、荷为首的欧洲国家却以宗教改革为起点,完成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从而赶超了西班牙。

1701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于是,欧洲各国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人的问题,爆发了持续1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这一场战争过后,西班牙失去了大片海外领地,西班牙的大国时代也就此终结。

今天,我们就聊聊宗教改革,自此之后,王权开始压制教权,成为欧洲现代国家雏形的开始。

谈起宗教改革,必须谈一谈两位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路德和加尔文。

01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是,上帝在每个人心里,而罗马教廷彻底威严扫地。

这一切都要从印刷术说起。

印刷术有多重要呢?

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会的大门上张贴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靠印刷术大量地印刷发行,迅速传遍了德意志和整个欧洲。

吊诡的是,《九十五条论纲》的核心是反对罗马教廷贩卖赎罪券,而赎罪券是教会用印刷机拼命刷印的。

赎罪券是由教会发售、信徒花钱购买,以求可以抵消自己错误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小纸片。

图片

之所以罗马教会拼命的卖赎罪券,是因为来自美第奇家族的教宗利奥十世要搞文艺复兴——要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圣彼得教堂。

就这样,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机先给天主教印赎罪券,后给路德印小册子,紧接着继续印制《圣经》。大量的教徒开始相信,只要人信仰上帝,就可以获得救赎。

印刷术的威力在于,它让一种媒介——纸张越来越便宜,这意味着时间被极大压缩了,每个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亲自阅读《圣经》,从而有了不同的解读。

1517-1520年仅仅三年时间,路德小册子被印刷了30万本以上。1546年路德去世的时候,《圣经》被印刷了多达100万册以上。

话说回来,印刷术再牛,也需要靠印刷内容支撑,什么内容呢?就是路德的“因信称义”。

所谓“信”,指信仰上帝;所谓“义”,是指上帝看到了自己信徒的脆弱,用自己的恩典无偿的赐予他们。“因信称义”就是指,只要你真正信仰上帝,那么在上帝眼里,你就是一个好人。

只要你信,就能救赎。多么的简单、直接、粗暴,但却符合普罗大众的口味的教义,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了整个欧洲,甚至引爆了三十年宗教战争。

在路德之后,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教派和它们的分支有上百种,它们的相同之处,就是认识到了传统天主教统治的腐败,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圣经》理解的不同。

从此,在基督教世界内部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02


约翰·加尔文

在这个百家争鸣的基督教世界,有一个派别非常的重要,就是加尔文派,不仅是因为加尔文派衍生了一个重要的分支,即清教;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长老会、卫理公会、浸礼会都属于加尔文派。

约翰·加尔文是法国人,他比马丁·路德小20多岁。与路德富有激情、擅长修辞与演说不同,加尔文更为严谨、认真,甚至有些不苟言笑。

1533年,24岁的加尔文在大学期间,开始阅读马丁·路德写的小册子,萌生了改革法国宗教的想法,随着《圣经》的普遍印刷,他也开始研究《圣经》。

1536年,加尔文发表了新教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基督教要义》,他提出了著名的“救赎预定论”——一个人死后能否上天堂,上帝早就定好了

这本书非常重要,因为路德没有解释,称义之后怎么办?换句话说,路德没能给出一套系统的,指导新教徒在这个世界生活的行为准则。而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囊括了新教神学的方方面面,新教从此在神学的系统性方面,不再逊色天主教。

加尔文提出最重要的核心主题,就是上面所的“预定论”。简单说,大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那么,上帝挑选谁上天堂,完全是上帝的事情。教徒只能无动于衷,听天由命吗?

加尔文说:不是,《圣经》中的圣人就被上帝选中。因此,那些以圣人为榜样,向圣人学习的普通人,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

于是,在相信加尔文主张的人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群被称为清教徒的人。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努力工作,改造自己,改造世界。

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耀上帝

按照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正是清教的宗教精神,逐渐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精神——是一种以挣钱为荣、以花钱为耻的精神。

也就是说,信徒可以通过自己在世俗事业上的成功,向自己和世人证明,通过荣耀上帝,我已经获得了上帝的拣选。

03


宗教战争

在天主教看来,教会掌握了“天国的钥匙”,只有教会才能帮你完成救赎,你只要听教会的就行。

在新教看来,个人依靠信仰直接与上帝连接在一起,你信仰上帝,就已经获得了上帝的拯救,不需要任何别的中介,这里的中介,毫无疑问就是指罗马教廷。

新教,是一个统称,包含了各种新教派,比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安立甘宗等。

因此,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宗教改革的后果,必然是教会的分裂,从此之后,欧洲不在是一个大一统的教会,而是分成了各种各样的教派。

各种各样的教派冲突的后果之一,就是引发了严重的对抗与冲突,也就是后来的宗教战争。

所谓宗教战争,就是人们受到宗教目的驱动,相互之间发生的武装冲突。

图片

欧洲本来就是非常杂碎的一个格局,皇帝与国王之间、国王与国王之间、国王与大贵族之间,还有大贵族与大贵族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当宗教的对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局面失控的时候,整个欧洲开始进入惨烈的宗教战争。

西方世界的宗教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死于宗教战争的人数,比死于黑死病的人数还要多。

法国一共就打了八次宗教内战,差不多死了200多万人,占到它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后来又演化为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主战场德意志地区,差不多死了500多万人,占到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一开始的宗教战争主要发生在德意志地区,1555年,查理五世就派代表与新教诸侯在奥格斯堡这个地方议和,签订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每一个诸侯都必须在天主教和路德教之间选择一方。一旦做出了选择,那么生活在诸侯领地上的臣民,就只能信仰同一种教派。以此,在每个诸侯国内部,实现信仰的统一。

随后,宗教战争的舞台就转移到了西欧地区。在日内瓦、在荷兰、在法国、在苏格兰、在英格兰,加尔文派信徒发动了革命。这些革命不但引发了以上国家内部的战争,也带来了新的国际间战争,并且最终国际战争集中在德意志地区爆发了。

这就是从1618年持续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它把欧洲的各方势力都卷进来了,皇帝、教皇、德意志地区的天主教诸侯,再加上西班牙、波兰,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天主教同盟;与他们相对立的,是德意志的新教诸侯、瑞典、丹麦、英国、荷兰等国的新教同盟。

然而,惨烈的宗教战争不能彻底消灭对方,只能两败俱伤,这让欧洲人开始反省,为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难道就不能各过各的,各其各美,美美与共吗?

于是,1648年,交战各方代表在神圣罗马帝国西北部的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签订了著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折磨欧洲人一百多年的宗教战争,也奠定了未来几百年的世界格局。

图片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国家之间,不论大小,一律平等,这也成为国际法的起点。

自此,宗教战争彻底退出了欧洲历史。三十年战争也成为了最后一场宗教战争。

04


安立甘宗

在这次宗教改革中,英国选择了新教,形成了一种极其独特的国教——安立甘宗,自此,英国走上了立足本岛、远离欧洲、拥抱海洋的新发展道路。 

“安立甘宗,是Anglican这个词的音译,也称英国圣公会,它在伊丽莎白时代正式被确立,后来也传播到爱尔兰、苏格兰以及英国殖民地,像美国、加拿大等等。今天,全球大约还有五千万左右的安立甘信徒。从数量来说,这是路德派和加尔文派之后,新教的第三大派。

英国宗教改革,源于当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想要和凯瑟琳王后离婚,却遭到罗马教廷的反对,由此,英国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罗马教皇之所以拒绝他们离婚,是因为凯瑟琳是西班牙公主,又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姑妈,西班牙又是虔诚的天主教国家。

然而,拒绝的后果就是亨利八世宣布英国脱离罗马教会,自封为英国教会的领袖。英国的教会从此独立于罗马天主教,转变为英国国教。

这次拒绝离婚,仅仅是一个导火索,在此之前,英国民间早已不满罗马教会的贪婪,这时出现了一个最重要的宗教改革领袖威克里夫,他主张建立独立于罗马的英国民族教会,这种主张很快得到了民间的拥护。

此外,英国王室也极力打压教权,强化王权,从而攫取教会的大量财富,比如1534年通过的《至尊法案》,它正式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拥有任命主教和决定教义的权力。

就这样,英国无论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天主教都失去了存活的土壤,虽然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女儿玛丽即位后,信奉天主教,竭力废除之前的宗教改革政策,但在玛丽死后,她苦心经营的英国天主教迅速衰落。

随后,她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即位,采用了宗教宽容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宗教改革的事业。她领导制定的《三十九条信纲》,也一直作为英国国教的信仰纲领,沿用到了今天。

通过宗教改革,英国实现了由国王同时担任宗教领袖,从而完成了王权与教权的合一,并且独立于欧陆上的任何教权或王权。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选择了放弃欧陆霸权,从而把目光转向了海洋。

05


清教

英国的国教是安立甘宗,它是天主教与新教各取所需的一种,更重要的是,它是国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教派或者宗教组织,它是有王权加持的组织

也就是说,在其他地方是王权和教权的二分结构,要么王权压制教权,要么教权压制王权,唯有当时的英国,实现了教会与王权的完美融合。

这也是为什么安立甘宗是一个模糊、杂糅的教宗,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上将不同宗派的信徒都拉拢在国王身边,反而可以成为加强王权的有力工具,从此,国王现在可以同时使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来支配民众了。

然而,一些激进的新教徒,他们不满安立甘宗的天主教部分,向往加尔文的教义主张。他们这种看似不切实际的主张,就被正统的安立甘派信徒起了一个外号——清教徒。

随着清教徒人口增长,宗教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甚至在英国议会下院中的席位也越来越多,这无疑引起了国王和安立甘宗的警惕和怀疑。

就这样,国王开始对激进的清教徒迫害,大量的清教徒被迫离开了英国。其中很大一部分去到了北美殖民地,这里我们熟悉的是,1620年,几个清教徒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乘坐了前往殖民地的“五月花”号客船。

美国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详细说。

(戳:美国是怎么形成的?(上)

    美国是怎么形成的?(下)

接下来,随着议会清教徒议员占多数,他们提出的改革诉求直接被国王否决,并解散了议会。随后,英国就爆发了国王与议会的内战,也称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这次内战,克伦威尔领导的、由激进派清教徒组成的新模范军,击败了支持国王的军队。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安立甘宗被取消了国教地位,英国建立了一个清教主导的共和国。

然而,这个共和国没能维持多久,在克伦威尔死后很快就解体了。流亡在外的查理二世返回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国教也随之复辟了。

经过这次内战和复辟,国王的权威大大的下降了,随后就发动了著名的光荣革命。从此,王在法下,国王逐渐被虚位化,议会取代他,成为了权力中心。

清教徒,一些人漂洋过海,在美国开始建立心目中的上帝之城,另一些人留在英国,推动了王在法下的议会主权的政治形成,从此,英国开启了现代议会主权的政治模式。

06


新篇章

16世纪,欧洲宗教统一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天主教会、路德教会、加尔文教会、圣公会以及其他宗教纷纷登场,历经三十年宗教战争后,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中心。

这个时候,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者加强王权,在他们的领土上,他们就是自己的神。

从此,西方出现了一种新兴的一种国家形态——绝对主义国家,或者说绝对主义王权。比如英国、法国、西班牙等。

这个时候的国家,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方国家很近了,区别在于经历了两个革命——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

经济革命,就是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就是法国大革命。

我们下期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