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到清明醮坟时

 jxyslza 2024-04-02 发布于江西

清明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它是在农历中第5个节气的第1天。清明节的时间为春分后的第15天,即44日、5日或6日其中1天。
在中国文学中,清明节经常会提到。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唐朝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前半首写清明时节哀伤的气氛,后半首则写内心的慰藉。“问”和“遥指”的动作使诗句活泼起来。清明时节,南方多雨。古诗中“行人”与现代人所说的行人意思不一样。古代所说的“行人”是指背井离乡的人。如商贩、游学求仕的读书人等等。为什么行人会“断魂”呢?自然是因为思乡。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和惆怅,希望能在路边酒家小酌几杯,借酒浇愁。这首诗极具画面感,有人将其改写成不同的长短句,也非常动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扫墓,祭奠先人,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我家乡江西铅山县称扫墓为醮坟, 醮(音 jiào,同“叫”)。中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尔雅》 的续书《博雅》(魏张揖撰,隋曹宪为之音释。原名《广雅》,隋避炀帝广讳,改名。后复用原名。今二名并称)说 :“醮,祭也。”汉之后,醮成为道教的重要仪式,许多道教的典籍都有记载醮仪。在道教上,醮分清醮(阳醮)和幽醮(阴醮),前者主要目的为祈福、庆贺,后者则意在超度亡灵。因为“醮”这个字比较生僻,许多人不理解“醮坟”——祭奠先人——的含义,误以为是“叫魂”——呼唤先人英灵回归。这是错误的。



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墦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绝句,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茔。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要将白色墓纸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因为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清初潘荣陛撰写的 《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戏》 也详细介绍了清明节期间扫墓和游玩的场景:“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各携纸鸢(风筝)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清明节期间,放风筝也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放,而且在晚上也放。到了晚上,在风筝下或风筝绳上挂着一串串像闪烁的星星一样的彩色灯笼,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些人把风筝放上蓝天,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带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带来好运。



在冀北的扫墓,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寒衣节)”。上坟烧纸钱,在清明前一个礼拜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华北地区常在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扫墓。有“不重寒食,重寒衣”的说法,认为寒衣节比寒食节(此处的寒食节指的是清明节)重要。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我家乡上饶市都称青蓬)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苏州清明节与上海比较相近,会吃青团子之外,还有一个时令菜色螺蛳。苏州民间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把螺蛳用清水浸去泥沙洗净,加葱姜油炒、煮熟,吸食。如用针挑出食,叫“挑青”。把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滚动声响能吓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福建闽东福州人在清明节期前后,会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烧冥纸、压墓纸、培土。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常青松柏或其他树木。最后一道程序是压墓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墓纸(闽东语:硩紙),表示此墓已由后代子孙祭拜过,或向路人表示此坟后继有人,这个习俗与我家乡完全一样。
广东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明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拜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汉墓纸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祖墓前,再将纸钱焚化、压上墓纸,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广州人祭墓完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蔬菜“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包成春卷炸来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都与具有节日内涵的“吃文化”相联系。我家乡的清明节,吃的食品是很丰富的。就拿“清明粿”来说,除了保留青团的基本食材之外,在制作方式和口味上,就变化很多。我家乡的风俗重视清明节扫墓醮坟,离开家乡的游子,在可能的条件下,都要回乡参加这项活动。这是中华民族历来纲常伦理观念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年一度的醮坟仪式,成为凝聚家庭、家族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其意义甚至超过了春节期间的家庭团圆。

第227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