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青桐鸣2023—2024学年高二下3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4-02 发布于山东

河南省青桐鸣2023—2024学年高二下3月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昆仑山,位于新疆的南部,南接藏北高原,北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起帕米尔高原,蜿蜒2500公里东入青海。昆仑山雪峰林立,其西端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慕士塔格山、公格尔峰及公格尔九别峰,更有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挺立在冰川雪域之巅。

昆仑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地理长廊。“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出自《尚书·胤征》篇,记录距今约四千年的夏代,昆仑山曾发生火山爆发,玉和山石在火焰中燃烧。人们认识昆仑山,是从昆仑山火山爆发开始的。火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质量,昆仑山成为遍布白玉的地方,每走一步都踩在玉石上。这些玉石有的向东经甘肃、青海等地抵达中华早期文明的腹心之地,有的向南进入古象雄王国和吐蕃王国,向西经今乌兹别克斯坦,至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这些运输玉石的道路,即后人所称的“玉石之路”。

昆仑山在很早就被中原人视为神山,因昆仑山而产生的神话相继不绝,如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姮娥窃药奔月、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均与昆仑山相关。昆仑山是黄帝与神的栖居地,“食玉膏,饮神泉”而得以长生;周穆王曾驾驭八骏西巡昆仑山,并与西王母在瑶池会见,举觞唱酬;西汉时,张骞遣副使寻黄河源至于阗,采得昆仑玉而归……

“西王母”是谁?《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书中“西王母”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为昆仑山原始部族女首领,二为地名,大概西王母部族聚集生存过的地方,均称“西王母”。按早期的史料记载,黄帝、尧、舜、禹都与西王母有关联,《帝王世纪》记载:“西王母,慕舜之德,来献白环。”

在古代,即使五岳联袂也不可与昆仑山相媲美,后人称昆仑山为“万山之祖”。有关昆仑山的记载散见于汉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中,不胜枚举,昆仑山就是历史的一条文化长廊。

神话是无形的,但产生神话的昆仑山是真实的。世界上的崇山峻岭少有像昆仑山系那般雄奇的气势、博大的胸怀;也少有哪座山系融合了那么多精神层面的神话、传说;也没有哪条山系似昆仑山地带聚合着多种族、多民族人群,并由之沿昆仑山北麓不间断地沟通东西方人类文明。

(摘编自尚昌平《昆仑山: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地理长廊》)

材料二:

在中国的自然崇拜中最崇高的莫过于昆仑崇拜了。昆仑是中华民族的家园。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它无比崇高,无比壮美,无比神奇,人们对它顶礼膜拜,在这顶礼膜拜中,凸显的是中国环境审美观中的家国意识。

古籍记载,昆仑是黄帝活动的地方。《山海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许顺湛说,这“帝”是黄帝,“帝之下都即黄帝宫,其地望在昆仑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仅是黄帝之都在昆仑,而且中华民族的其他始祖活动的中心区域也在昆仑。《山海经·海内北经》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昆仑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家园,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神话之源、仙境之源。

《山海经》云:“(昆仑)百神之所在。”有“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的凤凰、鸾鸟;有“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的“开明兽”……这样的世界,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关于仙境的最早的想象。史籍所载有关昆仑的诸多传说,均神奇无比,美妙绝伦,而且《山海经》之后的古籍对昆仑的描绘,祥瑞的气氛越来越浓。

中华古籍所记载的昆仑山,地望不统一。古籍中说的昆仑,基本方位是西北,但具体在哪里,不清楚。清代学者毕沅汇集各家的注释,有甘肃肃州说、金城临羌说、敦煌广至县说、酒泉说、于阗说……《穆天子传》中说周穆王去过昆仑,遇见过西王母,还观看过黄帝之宫。学者们根据周穆王的游览路线,认为昆仑地望是在山西境内。

历史学家徐旭生认为之所以现在说起昆仑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有些惝恍迷离,原因有两个: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族后来逐渐东迁,进入甘肃、陕西、河南;二是年代久远。年代越久,就越带有神奇与辽远的意味。虽然如此,昆仑作为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在华夏民族的心中仍然一直拥有崇高的地位。

笔者是赞成徐旭生先生的看法的,之所以认定昆仑在西北,除了不少古籍这样说以外,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西北就是有座山叫昆仑山。昆仑山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山河的脊梁,中国诸多的山脉从这里发源,山脉的走向,大体上是由西北而东南,中国地理由此构成西高东低的格局。这一格局,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城乡布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昆仑被看作中国“龙脉”之源,是中国人所认为的吉祥之源、发达之源、幸福之源。

作为自然的昆仑山,它是中华民族现实生存的环境,它的雄伟,它的壮丽,堪为崇高之典范。作为文化的昆仑山,它是中华民族始祖之都,神话与仙境之源、龙脉之祖,它的伟大、神奇、圣洁、美妙、温馨,又别具深刻的精神意义。在中华民族的诸多自然崇拜中,昆仑崇拜是第一崇拜。昆仑不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是中国的象征。正因如此,昆仑就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代表着中国,在这一文化符号身上寄寓着中华儿女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无比深厚的情感。

(摘编自陈望衡《昆仑崇拜——中国环境美学“家国”意识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昆仑山既有蜿蜒达2500公里的广袤地域,又有海拔高达8611米的雪峰屹立于雪域之巅,风光雄奇。

B.材料一写火山爆发是昆仑山留给人们的最初印象,写出了昆仑山历经磨难的不凡气质。

C.中华古籍中记载的昆仑山和现实世界的昆仑山有所区别,但二者在方位上基本相同,都在我国西北。

D.包括昆仑山在内的诸多山脉的走向构成中国地理西高东低的格局,这一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巨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昆仑山被中原人视为神山,它有“万山之祖”的美誉;在古代,即使是五岳联袂也难以企及其地位。

B.舜和周穆王的时代相差上千年,但据记载二人都曾与西王母会面,可推断西王母的形象是虚构出来的。

C.《山海经》描述了中华民族关于昆仑仙境的美妙绝伦的想象,其后史籍所载的诸多关于昆仑的传说都难出其右。

D.材料二大部分引文都来自《山海经》,佐证了这本书对我们梳理中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作用。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真实的和无形的两个层面论述了昆仑山既雄伟广袤又神奇瑰丽的整体形象。

B.材料一谈到由昆仑延伸出的“玉石之路”,佐证了昆仑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地理长廊。

C.材料二谈到昆仑山神话传说很多及昆仑山地望不统一,可以体现出昆仑山的神秘色彩。

D.材料二引用古籍及历史学家的有关观点,深入论证了中国人崇拜昆仑山的现实意义。

4.下列对两则材料引述《山海经》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为什么说昆仑山是一条“文化长廊”和一个代表着中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今天的读者还需要文学,是需要真实的心跳【注】

铁凝

朋友们:

如果可以把论坛的每一位作家比作一棵独立的文学之树,正是你们的集结,使这论坛成为文学之林。而每一次论坛不断有新的作家加入,一株株挺拔、峻朗的新生之树和大家比肩而立,更使这文学之林变得格外富有朝气和活力。

在文学之林里,一棵独立的树非要和另一棵独立的树打招呼不可吗?我们可以静默地伫立着,我们的心事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然而总有风舞动树的枝条,树们有时也需要喧闹和走动。感谢论坛为文学之林创造了暂停静默、集结交流的时间,时间培育了三国作家从试探渐渐走向有话要说。

时间可以磨损很多东西,时间也能够塑造很多东西。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讲了他经历的一件事:两个月前,他将满18岁的女儿对父亲说,生日那天,她只想要父亲和她一起去文身店刺青。我的朋友一时没听明白,问女儿说是要我陪你去?女儿说,是我们两人一起去,你当然也要文身啊。女儿的请求让做父亲的吃惊并且为难,他说他要考虑一个晚上。

我的这位朋友在个人事业上可以说是成功的,白手起家做实业,历尽艰辛。他曾向我坦言二十年来几乎没有完整时间照顾过家庭。在这个晚上,他开始郑重考虑女儿的请求,他觉得这请求其实是带有挑衅性的试探的,也还有几分刻薄。他50岁已过,从未想过文身,但是女儿那挑衅刺激了他内心深处的内疚感和探索欲,在觉得女儿荒唐的同时,他忽然看见了女儿身上的自己,从前的自己。当他的事业从最艰难起步时,不也充满了探索、叛逆、不服输吗?他决定答应女儿。

第二天他对女儿讲了自己的决定,这次轮到女儿吃惊了。她提醒父亲说,那你的员工会怎么看你呢?父亲说,我已经决定的事,不会轻易改变。

于是父女二人开始研究文身的位置和内容。他们先商量了位置,接着他们说出了各自文身的内容。女儿说,她要文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的化学式:C8H11NO2。她就要离开家了,她希望自己有长久的快乐。父亲说,那一年他攀上了珠穆朗玛峰,他准备文北极点、珠峰和南极点的地理坐标。

生日那天,父女二人来到刺青馆,分别进了文身室。文身师照例先询问客人是否改变了想法,父亲表示他不改主意。隔壁的女儿给父亲发微信说她稍微改变了一点想法,她不想文多巴胺化学式了,她想文摩尔斯电码。说摩尔斯电码更简单,时间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疼。这边的父亲问摩尔斯电码的内容,隔壁的女儿说“等待”。

在刺青馆的一个多小时里,父亲由陌生、不自在到坦然面对文身师,皮肤的灼热和微痛渗透到心里,使他得以在这奢侈的时间之外的时间里冷静、清醒。这时间之外的时间降临在这中年男人惯常的时间轨道之外,可否说是时间的瞬间“出格”?他为此感谢女儿,在智能社会和机器人时代仿佛就要轰轰烈烈来临之时,②一个18岁的孩子仍然渴望感受皮肤上货真价实的痛感,渴望在物质的时间里感受生命与爱的质地;他也判断着自己,他觉得自己“还行”。尽管这等小事和他投身的实业相比,原本不足挂齿,但也需要坚守的毅力,等待的耐力。

女儿的生日是快乐的,在时间的“出格”上她引领了父亲,同时她仍然相信,在她新鲜生命途中的某一些节点,父亲仍有资格引路。

我由这位朋友的讲述,忽然想到新近社交网络上的一批当红虚拟超模偶像。其中一位出道半年,已和众多国际一线大牌化妆品合作,影响力和号召力惊人。她年龄18,身高150厘米,一头亮丽黑发,页面显示她是住在巴黎的一位时尚女性。但她其实是电脑合成的形象。

有意思的是,当被问到这些虚拟人物是否会取代真实的超模,成为新的时代偶像时,那位虚拟超模的合成者却果决答道:“没有什么能够代替真正的手,真正的眼,真正的身体,以及真正的心跳。”

我要说,还有成长、痛感、欢乐和美梦。如同今天的读者还需要文学,是需要真实的心跳,需要生机勃发的脸,也需要被岁月雕刻的皱纹,皱纹里漾出的真挚笑意,以及阳光晒在真的皮肤上那真的油渍。而这一切,都还要仰仗时间的养育。

文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时间艺术,是一种有能力把历史、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的艺术,是创造的艺术。古往今来好的文学可能不是历史的骨头,却是历史丰盈的血肉。因为文学,我们才得以窥见我们的先人气血盈盈的生活、劳作、爱和忧伤,我们才有可能在千百年之后依然有能力和他们心意相通。

几年前我问一位到北京寻找中国的纯文学作家的韩国出版商,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版纯文学著作,一定会有很多困难吧?他说,出版社是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假如没有文学,人类将更加困难。

这样的说法让我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依然怀有自信和激情,也因此,我们确应怀有属于文学创造的自觉意识。文学应当有资格赢得时间的养育,作家应当有耐心在独属自己的崭新时间里,为读者和未来创造更加宽阔的精神领域。

假如有一天,智能社会和机器人完全取代了文学和我们,取代了“十年树木”的文学之林,文学生态甚至大自然生态完全被智能“合成”,那时的文学也会像1997年,当法国海军停止使用摩尔斯电码时发出那最后一条消息,那最后一条消息是:

“所有人注意:这是我们在永远沉寂之前最后的一声呐喊!”

值得庆幸的是,东亚三国文学论坛十年,让我们不曾沉寂,让我们仍然能够站在这里言说文学的诸多可能,这是时间珍贵的馈赠,是在场的每一位对时间的联合贡献,也期待这是文学的好消息。

(有删改)

【注】此文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第四届韩中日东亚文学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三国作家围绕“21世纪东亚文学,心灵的纽带:传统、差异、未来及读者”这一主题展开交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的意思是文学在当下未能承担表现真实的任务,而这是读者的需求以及时代的需求。

B.结合下文来看,句子①可理解为时间可能会磨损亲情,但也能重塑亲情,让隔膜变成和解。

C.句子②连用两个“渴望”,写出了女孩由于长期失去父爱产生的叛逆心理和对重获父爱的渴求心理。

D.作者认为作家进行文学创造时只要具备自觉意识,就能为读者和未来创造更加宽阔的精神领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把论坛的作家比作独立的文学之树,并就此进一步阐发了论坛和新加入作家的形象意义,显现出高超的文学表现能力。

B.父亲与女儿一起刺青的故事占据了文章很大篇幅,但并不给人以冗赘之感,其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C.作者借助当红虚拟超模偶像和韩国纯文学著作出版商两个例子,表达了对智能时代一味追求高科技发展的批判。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作者由时间生发出诸多联想,条理清晰地阐发了对文学的现状和未来的思考,内容丰富又不蔓不枝。

8.文章的最后“所有人注意:这是我们在永远沉寂之前最后的一声呐喊!”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9.本文是如何体现演讲稿的针对性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士矣?”

孔子对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

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君子也。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贤人矣?”

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蕴财,布施天下而不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大圣矣?”

孔子对曰:“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哀公曰:“善!”

(节选自《荀子·哀公》,有删改)

【注】①邑邑:忧愁的样子。②五凿:指喜、怒、哀、乐、怨五情。③率:遵循。④处:持守。⑤缪缪肫肫:缪缪,和而美也。肫肫,精而密也。⑥循:模仿。⑦嗣:主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所谓大A圣者B知C通乎D大道E应变F而不穷G辨乎H万物之情I性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敢,谦辞,冒昧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意思相同。

B.归,指归向。与《论语》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

C.病,文中指担忧。与杜甫《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意思不同。

D.然不,指对错,“不”为通假字,通“否”。“然不”和“取舍”都是反义对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以“五仪之序”将人做了等级区分,是为了让鲁哀公明辨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B.孔子认为庸人口才不好,没有忧患意识,因而也难以积极向善,最终随波逐流,以致变坏。

C.孔子认为贤人虽然富有但并不以储积财富为目的,所以用钱财救济天下人并不患得患失。

D.圣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完美的人,他认为圣人做的事就好像是上天安排的,一般人很难企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君子也。

(2)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

1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与曾子都对士提出了要求,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请分别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寿可行弟,次其见寿韵

许有壬

天相吾家,箧笥无金,诗书有人。看发挥胸臆,辞锋凛凛,薰陶气质,韦佩申申。师友渊源,贤才衡鉴,胄馆光华近帝宸。男儿事,便尽输心力,难报君亲。

读书第一当勤。只孝弟书中是大伦。况人生为学,百年在幼,田家得计,一岁惟春。科占龙头,名高雁序,好与皇家作凤麟。都休问,是地钟河岳,天应星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中“看”引领的四个句子,展现了读书人才情四溢、气质文雅的洒脱姿态。

B.上阕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一生蹉跎,费尽心力却无法报答朝廷和父母的憾恨之情。

C.下阕首句承上启下,引出对为学的警策;末尾三句赞美了如河岳星辰般优秀的家族子弟。

D.全词语言平易浅近,情中蕴理,传递了儒家弟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16.词中谈到哪些有关家风和学风的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借代和比喻手法将士兵和思妇对举,表现了战争带来的分离之苦。

(2)《诗》在孔子的心中分量很重,他在《论语·阳货》中说,《诗》不仅具有兴观群怨、认识鸟兽草木之功能,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军事迷小鸣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看到“戈”这一传统而古老的冷兵器时,不由想起了古人以“戈”来表达英雄豪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我的故乡,田地四周是山,山外有山,山外的山外还有山,   A   ,我的视野可以到达那淡到与天连为一体的最远最高的山之巅。

有一天,我来到北京,一住就是四十年。其间,跑了好几个国家。然而,故乡的远山并没有在我的心里消失,我在梦中频频见到它。我到过很多地方,见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人与事,欣赏过美丽的古怪的景与物:青年时期向往的莫斯科红场、风光旖旎的亚德里亚海滨、高大的金字塔、希腊的古老歌剧院……更不要说北京和它的一切,我敢说,世界的很大一部分已袒露在我的面前。可这一切如同   B   ,从未在我梦中出现过。在我的意识里,故乡的远山为我保留着令人心驰神往的永久的神秘。②几次回乡,故乡已变得   C   ,唯有那远山依然在天的尽头,看起来连一丝的变化也没有。③它还是淡淡的,还是那么默默不语,还是那么神秘……哦,科技的发展把世界的神秘消灭得差不多了。④不能设想,当世界的一切都暴露在科学的聚光灯之下时,这世界还有美吗?

远山,我希望你永远保留着那一份神秘与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我又一次久久地坐在儿时坐过的石门槛上,望着远山:”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认为“元”表示“开始”的意思,“旦”的本义是指初升的太阳,所以“元旦”就是   ①   ,也指一年的第一天,该天亦可称为“元日”(指大年初一)。

新的一年,新的一天,   ②   。作为时间节点的岁首之日,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有着多姿多彩的纪念仪式,而“元日试笔”就是在读书人中流行的有趣的习俗。

作家邓云乡在《燕京乡土记》中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节日习俗。元日这一天,老一辈的读书人要讨个吉庆,用红纸写个小条儿,贴在书桌前面,   ③   ,如“元日开笔,笔端清妍。文思泉涌,吉庆绵绵”。这是读书人新年第一次书写行为,写时一定要用恭楷,叫“元日开笔”或“元日试笔”,表达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祈祷。

清代至民国,元日试笔的习俗更加兴盛。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习俗甚至具有了家族性的特征,并逐渐蔓延至闺阁之中,成为所有读书人在新年里第一场集体文字欢庆活动。而在这场颇具雅趣的活动里,我们可以解读时间的文化内涵,也可以见证习俗的传承力量。

20.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里的天气是多阴少晴的,不是刮风,就是下雨。

B.别处的冰雪都不见踪影了,就是山背面的阴影里还一片雪白。

C.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D.为了继续自己喜欢的研究,就是再辛苦,他也觉得值。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以“元日试笔”为开头,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的“昆仑崇拜”,融合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意识。而今,千吨级的架桥机——“昆仑”的命名,也来源于此;还有很多国之重器:鲲龙、蛟龙、天问……名字也多来自传统文化典籍。

有人说,这些体现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和浪漫色彩;有人认为,使用太多古代文化元素少了时代气息,也让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感觉不好理解。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写出了昆仑山历经磨难的不凡气质”理解有误,写火山爆发是为了引出昆仑山盛产玉石这一点。

2.A【解析】B项,“可推断西王母的形象是虚构出来的”推断有误,舜和周穆王时代相差上千年并不是西王母形象为虚构的充分条件。另外,从材料一第四段来看,“西王母”有可能是昆仑山原始部族女首领,也有可能是西王母部族聚集生存过的地方。C项,“诸多关于昆仑的传说都难出其右”于文无据。D项,“佐证了这本书对我们梳理中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作用”推理有误。故选A项。

3.D【解析】“深入论证了中国人崇拜昆仑山的现实意义”概括有误。材料二是对中国人昆仑崇拜的家国意识溯源,并非为了论证中国人崇拜昆仑山的现实意义。

4.C【解析】材料一中引述《山海经》的部分,是统辖于“昆仑山在很早就被中原人视为神山,因昆仑山而产生的神话相继不绝”这一分论点之下的,故C项错。

5.【答案】文化长廊:昆仑山具有融合性、聚合性、沟通性。它融合了多种精神层面的神话传说,聚合着多种族、多民族人群,沟通着东西方人类文明。(2分)

文化符号:①它是中华民族现实生存的环境,是中华民族的家园,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②它是中华民族始祖之都,是神话与仙境之源,有着别具深刻的精神意义。(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抓住两个关键词——“文化长廊”和“文化符号”,到材料中寻找相关内容。材料一末尾部分提到了“文化长廊”,最后一段进行了具体阐释:昆仑山融合神话传说,聚合不同人群,沟通东西方文明。材料二讲的是昆仑崇拜体现的家国意识,“文化符号”体现在两方面:昆仑是中华民族的家园,中华民族生存于此;昆仑是中华民族始祖之都,是神话之源和仙境之源。分别加以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6.B【解析】A项,“当下未能承担”理解有误。C项,“写出了女孩由于长期失去父爱产生的叛逆心理”理解有误。此句并未表现女孩的叛逆心理,而是表现女孩对真实的感情的需求心理;且“长期失去父爱”解读过度,原文只是说父亲“二十年来几乎没有完整时间照顾过家庭”。D项,“只要具备自觉意识,就能……”表述过于绝对,也把作家创造更加宽阔的精神领域的因素单一化,比如文中还强调了作家要有耐心。故选B项。

7.C【解析】“表达了对智能时代一味追求高科技发展的批判”分析有误,这两个例子各有作用,作者谈这两个事例主要是为了表达人类永远在追求能表现真实心跳的文学艺术。

8.【答案】①句中包含着作者的隐忧:科技发展的未来,可能会导致智能“合成”、智能社会和机器人完全取代文学和作家。(2分)

②句中饱含了作者的希冀和呼吁:现在的作家们要怀有自信和激情,抓住时间去养育和展现真实的心灵,为读者和未来创造更有力的文学艺术。(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文章最后引用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作者巧妙链接了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领域可能存在的类似困境,以悲壮有力的宣言表达了对文学现状的忧虑和对作家及文学应当承担起相应责任的呼吁,以与文学同仁共勉。

9.【答案】①针对文学论坛主题:本文围绕“21世纪东亚文学,心灵的纽带:传统、差异、未来及读者”这一主题展开演讲,结合当前文学发展的需要,强调了作家要有文学创作的自觉,为读者和未来创造更加宽阔的精神领域。

②针对听众群体:本文针对韩中日三国作家进行演讲,围绕三国作家所关注的文学真实性的问题展开,以故事的形式深入主题,通俗易懂,更能吸引听众。

③针对社会现实: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当代作家更应该有自信和激情为文学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演讲稿文体的赏析。关联必修下第五单元的学习任务。题干中的“针对性”是答题的重心,可借助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文章及单元学习任务中储备的知识,结合这篇文本的情境,合理分析文本一定情境下的表达的针对性。文末注释中作家的身份和此次论坛的主题对解答题目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10.BEG【解析】“所谓……者”是常用提起表述对象的句式,故可在B处断开;后面陈述大圣所为,“通乎”“应变”“辨乎”为三个表行为动作的词,故可在EG处断开。

11.B【解析】《论语》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是“称赞,称许”,与原文意思不同。

12.B【解析】“庸人口才不好,没有忧患意识,因而……”理解有误,“口不能道善言”的意思是庸人难以说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好话,并非指口才不好;且前后句间并无因果关系。

13.【答案】(1)仁义之道充满在身而脸上并不露出炫耀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通达而说话却不与人争辩,就是君子了。[“伐”(炫耀)、“明通”(明白通达)、“辞”(说话、言语)各1分,语意1分]

(2)所谓贤人,就是行为符合规矩法度而不伤害根本,言论能够被天下人取法而不伤害自己。[“中”(符合)、“规绳”(规矩法度)、“法”(取法,效法)各1分,语意1分]

14.【答案】①孔子指出士应有所追求、谨言慎行、坚定执着。②曾子认为士人任重道远,所以应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鉴赏能力。题目关联了教材中的内容,要求考生在理解各自语境语意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二者各自对士的要求。

【参考译文】

孔子说:“人有五个等级: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至圣之人。”哀公说:“请问什么样的人是平庸的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平庸的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来为自己排忧解难;出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只知道像流水一样顺从外界,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为喜、怒、哀、乐、怨等情感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怎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士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持守。所以他了解知识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掌握的知识;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事。知识已经了解了,话已经说了,事已经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能再加以改变了。所以富贵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么,卑贱也不能使他减少些什么。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士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君子?”

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就是说话忠诚守信而心里并不自认为有美德,仁义之道充满在身而脸上并不露出炫耀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通达而说话却不与人争辩,就是君子了。”

哀公说:“好!请问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贤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贤人,就是行为符合规矩法度而不伤害根本,言论能够被天下人取法而不伤害自己。富裕得拥有天下而没有私藏的财富,把财物施舍给天下人而不用担忧自己会贫穷。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贤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至圣之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至圣之人,就是智慧能通晓大道,面对各种事变而不会穷于应付,能明辨万物性质的人。大道,是变化形成万物的根源;万物的性质,是处理是非对错、取舍的根据。所以,圣人做的事情像天地一样广大,像日月一样明白清楚,像风雨一样约束万物,温温和和诚恳不倦。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模仿,好像是上天主宰的一样;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认识,老百姓浅陋得甚至不能认识和它相近的事情。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至圣之人了。”哀公说:“好!”

15.B【解析】“表达了作者一生蹉跎,费尽心力却无法报答朝廷和父母的憾恨之情”理解有误,这三句意思是即便倾尽全力学习和进取也难以报答朝廷和父母的恩情,是对“男儿”的砥砺和鞭策。

16.【答案】家风理念:①诗书为重,学识比金银财宝更珍贵,要注重培养后辈读书。②做事要尽力而为,要懂得回报父母。③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学风理念:①独学无友,要求师向贤,多向有才德的人请教。②要早学勤学,抓紧时间,不虚度光阴。③要有志向追求,努力学习,做国家的栋梁之材。(每点1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给出了考查内容的限定——有关“家风”和“学风”的“理念”,可将这两个方面分开作答。分析时可对词作进行逐句分析,理清各个句子中蕴含的思想观点,然后再从“家风”和“学风”两个方面适当归类整合,即可汇总出答案。

17.【答案】(1)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2)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3)(示例)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朔野烟尘起  天军又举戈(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8.【答案】(示例)A极目远眺 B过眼云烟  C面目全非(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填其他与语境相合的成语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后文的“我的视野可以到达……”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向远处看的成语,所以可填“极目远眺”。B处,联系前后文“世界的很大一部分已袒露在我的面前”“可这一切”“从未在我梦中出现过”可知,这个空想表达的是虽然已经看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是“我”对于这些地方的印象很快就消失了,这些地方不曾在梦中出现过,故可以填“过眼云烟”之类的成语。C处,结合后文“唯有……连一丝的变化也没有”可知,空处填写的应该是表示变化大的成语,故可填“面目全非”之类的成语。

19.C【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由所给句子末尾的冒号来看,这一句应与后面的文句构成总分关系,故可排除②④两处。所给句子放在①处的话,叙述性的语句反而会削弱首段总领全文的语脉,故排除①。③处后句的“它”承前指代远山,语意连接紧密,前面句子的“望着”领起后面的内容,完整恰切。故选C项。

20.C【解析】例句和C项中的“就是”都为副词,表肯定判断。A项中的“就是”为连词,表示非此即彼。B项中的“就是”为副词。用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前面,表示某种确定的范围,排斥其他,相当于“仅”“只有”。D项里的“就是”为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下半句常用“也”呼应。故选C项。

21.【答案】(示例)①一年中第一天升起的太阳

②需要一定的仪式感

③(内容)大多是四字的吉庆话(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解析】①处,根据空前的“元”和“旦”各自的含义可知,二者合起来应指在开始初升的太阳,根据空后的“也指一年的第一天”可知,应是“一年中第一天升起的太阳”。②处,全文在谈“元日试笔”这一有仪式感的习俗,且下句即出现了岁首之日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纪念仪式”,故而②处应填“需要一定的仪式感”。③处,结合前句的“贴在书桌前面”,可知空处应写红纸上的内容,再结合后句的“如……”,可知是在给空处举例子,而例子的内容为“清妍”“文思泉涌”“吉庆”,再加上后面“表达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祈祷”,可推知空处应填“(内容)大多是吉庆话”;再由例子的句式格式知道,应有对“四字”短语的照应,故③处应填“(内容)大多是四字的吉庆话”。

22.【答案】①元日试笔不仅可以让读书人在新年里开展第一场集体文字欢庆活动,②而且可以让人们从中解读时间的文化内涵,③见证习俗的传承力量。(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递进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超出字数扣1分)

【解析】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有三层:一是习俗之盛;二是蔓延甚广,成为读书人的新年文字欢庆活动;三是活动的意义。题干要求改写为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能够建构起递进关系的只能是元日试笔的作用和意义,故而可将后两层语意以“不仅”“而且”这一对表递进的关联词连接起来。

23.【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的第一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运用了本试卷中现代文阅读I的背景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了“昆仑崇拜”和“家国意识”的关键信息;第二层次由“昆仑”的话题关联到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从千吨级架桥机以“昆仑”命名,到诸多国之重器用传统文化命名,引导考生观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第二段借两种声音进一步将认识引向深入,一种观点为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认可,认为这是中国人自觉的文化认同的体现;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少了一些时代气息,让有些人感觉不好理解。考生需明辨两种观点,认识到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文化体认,表达对家国体认和文化皈依的认同,表达对中国家国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赞美,激发传承文化、勇担时任的信心和决心。当然,后一种观点中也有值得思考之处,受众理解程度的不同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普及还任重道远,如能从这一点辩证思考,可为文章增加议论的深度。

【参考立意】

①名字里的中国,尽显传统风范和中国力量。

②赓续家国情怀,厚植文化担当。

③文化认同是最有底气的自信。

④以中华之名,传文化之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