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守良知,追求正义《窦娥冤》教学设计

 芳草1964 2024-04-02

【备课之初】

说实话,在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时,其中的一个要求让我不知如何在课堂呈现才好,即: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并没有正式接触过这些,而《窦娥冤》又属于中国古代戏曲,学生认识地更少。

而我又不想在课堂上直接通过课件给学生投放关于这些文体知识的大串文字,所以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切入。幸好,在我为此课搜集资料时,看到了王亚男老师的一篇文章,王老师建议教师把这部分文体知识和学生的知识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掌握新的知识点。基于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希望看到的老师可以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不断优化教学。

一、导入:

上一单元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代去感受了那个时代百家争鸣的思想精髓以及各类史传文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将登上戏剧的舞台,在这一小天地里感受人生真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典戏曲、元杂剧相关文化常识;

2.能复述《窦娥冤》的基本情节;把握剧中的戏剧冲突;重点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3.品味唱词,体会本剧的曲词特点;

4.心怀悲悯与良知,鄙弃丑恶,关怀人生。

三、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古典戏曲、元杂剧

1.了解作者

师:大家对关汉卿的了解有哪些?

生:和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师:很好,大家在初中接触过元曲大家马致远,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位很有个性的元曲大家。(课件展示)

2.了解元杂剧的概念

师:刚大家提到马致远,是因为我们学过他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散曲,而今天我们要学的《窦娥冤》是一部杂剧,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大家来找找。

图片

(此处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之前的知识积累进而掌握新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课件堆积展示,从而帮助学生在参与感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生:都有曲牌,都押韵

师:很好。那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杂剧加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这是散曲没有的。

师:我们同学真的很擅长“找不同”嘛,这的确是两者很大的一个区别,那么在杂剧术语里,我们把这部分口语化的语言叫做:“白”,或者“宾白”。

既然杂剧里多了这么多口语化的语言,那就需要有人去——表演。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元曲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

图片

3.了解元杂剧的音乐

师:既然杂剧需要唱,也需要演,那怎么辅助这部剧演地生动感人呢?还需要什么?

生:与剧情相符合的音乐。

师:很好,大家对戏剧的欣赏力非常在线啊!我们来看一下元杂剧的音乐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课件展示)

图片

图片

师:看完课件之后,大家是不是就知道我们课本节选的第三折为什么使用【正宫】调了吧。

4.了解元杂剧的构成

师:有了唱词,有了音乐,也有了宾白对话,是不是就能很好地呈现这部剧了?要想呈现生动的舞台效果,还需要什么?

生:演员的动作、表情也要非常到位才行。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大家纷纷表示赞同)那这些要素呢,在元杂剧术语中我们为“科”,也叫“科范”。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作者想要为观众呈现一部完整的元杂剧的话,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生总结:唱词,宾白,还有科范。

图片

5.了解元杂剧的角色

师:看来大家对我们新学的元杂剧常识掌握地蛮不错嘛。那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谁去展现给观众啊?

生齐声:演员。

师:那我们课本节选的这部分都有哪些演员,大家快速来找一找。

生:窦娥、蔡婆婆、监斩官、公人、刽子

师:女主角是?

生:窦娥。

师:在元杂剧中,女主角称为“正旦”(依次引出新知识点: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丑)、杂)

图片

6.了解元杂剧的结构

师:我们课本节选的是第三折,通过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这部剧总共有几折?

生:四折。

师:同学们预习地很充分。元杂剧的结构呢,是这样规定的:一般是一本四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还有一两个“楔子”。而我们要学习的《窦娥冤》 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结构。

(二)简述戏剧剧情

师:现在找几位同学来给我们完整地讲述一下这个故事,一个同学负责楔子,也就是序幕的讲解,其他同学分别讲述一折子。

——生概述。

师: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

图片

生:三个场面,分别是窦娥哭诉着上刑场;去的路上与婆婆交代后事,就此诀别;最后是发下三桩誓愿。

(三)赏析窦娥形象

师:我注意到这位同学在总结这三个场面的时候表情比较凝重。课本的学习提示第一句话就是: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足以看出这部悲剧巨大的艺术魅力。对于悲剧的理解,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现在请同学们思考:

《窦娥冤》中,谁的人生被“毁灭”了?

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品质?

图片

生:窦娥的人生被毁灭了。(学生依次从文中寻找依据回答窦娥身上有价值的品质)

——本性良善、贤惠孝顺、刚毅坚强、反抗精神

(四)把握戏剧冲突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渐渐与窦娥熟悉起来,作品是借助什么让我们看到如此真实可感的窦娥的?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鸿门宴》,司马迁是怎么让我们看到粗中有细的樊哙,能屈能伸的刘邦等一系列人物的?

生:把他们放在矛盾冲突中。

师:很好,《史记》是这样,戏剧也是如此。

图片

师:窦娥和谁有冲突?

生:张驴儿、官府

师:还有吗?窦娥有自身的矛盾吗?

生:好像也有

师:从这些矛盾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鲜活的窦娥形象,还能看出些什么蛛丝马迹?

生:当时以强欺弱、以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生: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图片

师:所以窦娥在临刑前才发出那震撼天地的三桩誓愿。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图片

师:这三桩誓愿的顺序能颠倒吗

生:不能,这是层层递进的,应验时间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广,窦娥的态度和监斩官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

师:窦娥被毁灭的过程其实也是她在奋力抗争的过程。但是在这三桩誓愿里,窦娥又把她的冤屈寄托给上天,这与第一场景中骂天地的情形是否自相矛盾?

图片

生自由回答。

师:《窦娥冤》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的矛盾冲突,深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无法自我解决的内在矛盾。

(五)品味戏剧语言

师:窦娥冤的故事之所以在当今社会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作者创作的语言生动又凝练。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请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你的体会。

生自由回答,师适时予以指导。

(六)唤醒良知悲悯

师:善良的窦娥却落得被处斩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图片

补充背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师:在当时极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窦娥发出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全剧结尾却一一兑现,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生自由回答。

师:除了给悲剧增加一种浪漫主义色彩,而增加戏曲的戏剧性以外,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其实也是一种“戏曲的补偿”。台湾戏剧家黄美序在他的《戏剧的味道》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即用大悲之后的小喜、大痛之后小团圆来增强剧本的戏剧性,来体现深刻的道德教化作用。

图片

师: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说人在穷途之时,会呼天,受伤害疼痛时会呼父母。可怜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没有父母可以呼唤,她能够呼唤的只有婆婆和天地。

“呼天”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中国人自古是敬天的,《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天”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至高主宰,尤其是弱势群体老百姓,他们更是只有依靠老天爷,因此他们相信老天有眼,并且能够惩罚恶人:

“夫王者有过,异见于国;不改,灾见草木;不改,灾见于五谷;不改,灾至身。”(《论衡·异虚篇》)

他们相信,如果君王有过错,天就会降下灾祸;如果仍不改过,灾祸就会延及君王自身。

图片

师:就是现在,我们有时候都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灵灵、地灵灵,天地快显灵”这样的话,所以,中国古典戏剧喜闻乐见的冤情得以昭雪、坏人得到坏报的圆满式结尾,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仁义”等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哀而不伤的文学审美特质。其道德教化作用也有助于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小喜、小团圆的增补也能满足观众惩恶扬善的朴素愿望,才能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图片

师:学完本课,也希望同学们谨记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坚守良知,追求正义!

图片

欢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