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致逝去的至亲:我们只是换了种方式,永远在一起!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4-04-03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2610字,阅读约需5分钟

以下正文:

又到人间四月天,一年中最适合思念的季节。
年年清明,念念清明。
那些逝去的至亲,有的甚至还来不及道一声告别,再见,便只能在偶尔的深夜阑梦里。
但我坚信,即使不再见,他们依然和我们在一起。
很喜欢这句话:“清明,让人在看不见中重逢,在摸不着里陪伴。”
当梨花风起,当烟柳一色,当人雨纷纷,我们来到他们的墓前,摆上祭品,燃柱香,说会话,烧点纸钱。
风吹烟散,一切了无痕迹。唯一确信,那墓碑上的名字和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
换了种方式陪伴

小时候,我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祖孙老小为伴,相守于清苦朴实岁月,“隔代亲”尤为深厚。
后来,我奔赴远方求学,又在他乡安身。每次离家,爷爷奶奶总要紧紧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见一面就少一面咯”。
再后来,爷爷奶奶去世了。每回故乡,我都执着要去到二老墓前,打个招呼,絮叨这段离别日子的种种。
在他乡,每逢传统节日,我会和妻子张罗一桌饭菜,多摆两副碗筷“叫饭”,希望爷爷奶奶仍能享用我的孝敬。
偶尔梦见二老,醒来后我会兴奋地打电话给父亲:“爷爷奶奶昨晚又给我托梦了。”
心里总有一种感觉,爷爷奶奶似乎并未离我远去,还在陪伴我们。
哲学家冯友兰说: “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恰逢清明,在二老的坟茔前,我们砍枝锄草、翻沟培土、鞠几个躬、烧点纸钱,聊聊近来的进步,追忆过去的清苦日子,告诉你们,如今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你们在那边,要记得收钱,不要还和过去一样舍不得花。
网友“陆七”回忆:
“寒假某天清晨,我仿佛听到爷爷来叫我起床,其实那只是个梦,但是格外真实,我的爷爷一直在我心里,从未离开。”
读者“三利二”留言:
“母亲去世两年,每天早上推开她的卧室门,就在心里向她老人家请安一声。”
我们相信,那些逝去的至亲,依然可以听到我们的说话,看到我们的生活,享用我们的孝敬。
书上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在社会上他死了。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也死了。
所以,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就不会死亡,我们就不会分离。
换了种方式守护
你,是从什么时候不再怕鬼的?
很小的时候,我胆子小,天黑不敢一个人走夜路。 
但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开始变得不再怕鬼。我相信,在另一个世界,他们会一直注视我、保护我。
那年夏夜乘凉,奶奶告诉我,人死后都会变成一颗星星,给走夜路的亲人照照亮。
这么多年,每当步履维艰、踽踽难行的时候,我总喜欢在静夜里仰望星星。哪两颗,是我的爷爷奶奶呢?
曾有网友感慨:“在人间的星星总是要被神明收回。”
评论区有人回答:“但星星的光亮会照亮我的一生,永不消散。”
作家史铁生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我想,爷爷奶奶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吧。
因为他们的默默注视、守护和照亮,在那些备受煎熬的日子里,我总能重拾生活的勇气。
网上看到作者“摆渡人”所讲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个女孩子,某天一个人吃饭,怎么都拧不开一瓶罐头,于是本能地脱口而出:“爸,帮我拧一下。”
声音回响在空荡荡的房间,她这才意识到,父亲早已经走了。
她举着罐头,呆了一小会儿,心想以后这些事都得独自面对了。于是继续拧罐头,没成想,这一次轻轻一拧,罐头开了。
那一刻,她再也无法绷住,嚎啕大哭。冥冥之中,她坚信是去世的父亲,帮她拧开了罐头瓶。
一个胆小的女孩子,从没有像这一刻般,希望这个世界真的有鬼。她无比坚信:
父亲永远都不再现面,却会一直守护着她。
人类的情感,就是这么神奇。小时候怕鬼,而经历过至亲的离世,便不再忌谈死亡,真的希望这个世上有鬼!
因为在这人世间,在活着的人心中,那些逝去的至亲,便是我们的守护神。
换了种方式勉励
还记得小时候过清明,每次扫墓归来,爷爷总要意味深长叮嘱我们:“我讲的这些古,你们要牢牢记在心里。”
如今的清明,却已是阴阳相隔,我们在外头,爷爷奶奶在里头。
但我又确信,他们对我的爱,对我的教诲,对我的冀望,永存于心,永远激励我前行。
二老一生勤耕苦作、与人为善,他们讲的那些古,教我背诵的诸如“读得书多当大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民谚,至今仍是我做人行事秉持的原则。
这些年,在外头打拼,我始终不敢忘怀那份初心,也一直秉持着二老言传身教的道理,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我想,爷爷奶奶肯定希望我这样,那我就要努力做到!
去年清明,73年岁的“湘潭伢子”马英九,首次回大陆祭祖,他操着一口地道的湘潭口音,诵念《祭祖父文》:
“您的遗训使我们子女都懂得自爱自强,为善助人,尽忠职守。这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他的祖父马立安,曾传下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马英九曾将这句家训,装裱挂在办公室里,写在博士论文的扉页,时时鞭策自己、激励前行。
作家张晓风有次梦见恩师,梦醒后,她想,老师是否要责问我十年来有何可以呈之于人的成就呢?如今魂梦中能否无愧于一个我曾称她为老师的人?
她毕竟无愧,于是在心里问老师:
月在天,风在树,山在远方沸腾其溶浆,老师的音容犹在梦趄。此际但觉悲喜横胸,生死无隔。我能说的只是,老师啊,我仍在活着、走着、看着、想着、惑着、求着、爱着以及给着——老师啊!这样,可以吗?”
是的,那些逝去的至亲,一直都在默默看着我们、勉励我们,赐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正如一位读者所言:
除了涌上心头的忧伤,一定还有满满的力量吧,是外婆教你做人要坦荡,是爷爷告诉你要无惧风雨,是妈妈说坚持就是胜利……
这世间,除却生死,再无大事
以前,我们和死亡之间,隔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后来,时光流逝,我们的人生渐渐只剩归途。
那些逝去的至亲,他们在世时希望我们,要善待自己、知恩惜福、敬重生命、努力活好。
这,就是他们对后人最大的牵挂、最大的勉励!
而我们,仍在活着、走着、看着、想着、惑着、求着、爱着以及给着。我们不忘来时路,不失本真心,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这样,可以吗?”
“可以!”
余生里,这就是我们对他们,最无愧的作答,也是最好的告慰。
▽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寄哀思。
那些远行天国的至亲啊,我们坚信,他们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陪伴、守护你、勉励着我们。
而我们,也会一直记得。
因为爱和守护还在,因为感恩和传承接续,他们就从不曾真正离去,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生命长河中,我们以爱的名义出发,终将以爱的名义重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