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辉| 元丰五年的那个寒食节

 新用户21671hit 2024-04-03 发布于山东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寒食节。

寒食节是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冬至后的105日,一般为清明节两天。
据悉,寒食节最早起源于古老的祭祀习俗,后来又加入了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大臣介子推历尽艰险帮助晋文公复国后,携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让他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死于山火。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按照习俗,人们在寒食节这天祭祀祖先,并且禁烟火,只吃冷食。
历史的长河中有两千多个寒食节,只有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这个,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
这一年的这一天,在黄州的苏轼写了两首诗,流传下来一张《寒食贴》。

雨,一直下,一直下。
好几天没见到太阳了。
豆大的雨滴打在门上,发出啪啪的声音。窗外一阵风吹过,挟着雨,让人身上一阵阵发冷。那种冷,不只是身体上的,似乎深入了人心。
分明是早春时节,感觉却是萧瑟的秋天。
这是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三月的一天,湖北黄州,靠近长江边上的一个简陋的小屋里。
47岁的苏轼躺在一个小床上,他身材清瘦,头发灰白而凌乱,满脸病容,神情黯然。
从他的窗子里望出去,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长江。雨中的长江水滚滚而来,水雾濛濛,天地之间一片混沌,分不清江水还是雨水。江边的这个小屋像水中的一叶小舟,在风雨中飘摇着。
苏轼望着外面的雨发呆,这时候有家人进来,问苏轼要不要吃点儿东西。其实家里也没有啥好吃的,只能煮一点冷菜。而且灶台破旧不堪,烧火的柴禾也不好找,只找到一些被雨打湿了的芦苇,就这么凑合着煮点儿热饭吧。又说起这连绵的雨,打落了那棵海棠树上的花,娇艳的花朵落到了泥里,一片狼藉。
这时,有几只乌鸦从门外飞过,衔着没有烧尽的纸灰去筑巢。乌鸦为什么会衔着纸灰?是有人在烧纸祭奠祖先吧? 他们恍然记起:原来今天是寒食节啊!这日子过得啊,怎么把这么重要的节日忘记了!习俗上,寒食节是不能吃热饭的。那,我们的饭还烧不烧? 反正那些湿芦苇也点不着火……
苏轼躺在床上,听着家人絮絮地述说,闭上眼睛,他想睡一会儿,却很久没有睡着。
他的心里搅动着一种情绪,那么悲伤,那么无力。
他写了两首诗:
自我来黄州,已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后来,等苏轼的身体好了一点儿,他拿出纸笔,把这两首诗写了下来。
墨色淋漓。
苏轼写得很激动,也很随意。字写得不工整,笔划有粗有细,字形大小不一,有时候写错了,他就在旁边点上几个墨点,表示这个字不算,却并不改正,更不纠结,而是继续写下去,如同一吐胸中的郁结之气。
他有一双天生会写字的手,这双手,从很小的时候就用惯了笔墨纸砚,写过很多让人惊叹的诗词文章,也写过规范严谨、堪称华美的字体,可是这一次,苏轼写得不规范,不严谨,不华美。
那一个个字,或迟钝、或舒展、或笨拙、或轻盈,如同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灵魂附体一般,在苏轼的笔下复活了。
那年春天,苏轼随手写下的这张字贴,被人们称为《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在此后的近一千年里,无数人为之倾倒。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后人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颜真卿的《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而苏轼的《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各领风骚,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后人评价这张《寒食帖》: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论其书,笔酣墨饱,恣肆跌宕,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
只不过,在元丰五年的连绵阴雨中,苏轼的那个寒食节,是他心灵的至暗时刻。
那时,他刚经历了一场劫难,死里逃生到了黄州。仿佛刚刚从一场噩梦中醒来,还没有回不过神来。
他本是富家子弟,二十岁的时候就高中进士,名动京师。苏轼在生命的前四十年,一路高歌猛进,从勤奋好学的少年,到名满天下的青年才俊,再到朝廷倚重的大臣、百姓爱戴的太守、政绩卓著的官员,正是志得意满意的时候,一场灾难从天而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的旷世才华与誉满天下,引起了一群小人的嫉妒与攻击。他们从苏轼的诗词文章中找到种种似是而非的“证据”,向皇帝说明苏轼内心充满了对朝廷的不满,对新政的抱怨,甚至想推翻皇帝……皇帝下令调查真相,于是,苏轼的政敌们把他缉拿进京,关进了御史台的监狱,严刑拷打,历时一百三十天。这个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文字狱。
经历了种种侮辱打击,苏轼活了下来,在很多人的努力之下,朝廷发出圣谕,对于乌台诗案作了如下处理:
把苏轼贬往黄州,官位降为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文。差人押解前去,属于罪臣,在黄州好好反省,不准擅自离开该地区。
元丰三年,苏轼由他的大儿子苏迈陪同,来到了黄州。
这一年的寒食节,是他到黄州的第三个。
这三年里,苏轼从高官厚禄到缺衣少食、居无定所,从万人推崇到亲友避之不及。一位叫马梦得的朋友看到苏轼一家衣食无继,就找人交涉,向郡中要了一块荒地给苏家人耕种。那块地在东面的山坡上,所以叫“东坡”。
那时的苏轼,每天下地去除草、捡拾瓦砾,风吹日晒地劳作,他的脸变得黑黑的,从外表看,他已经是一个地道的农夫了。
安顿下来需要时间,苏轼还没有真正适应一个农民的生活。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年的春寒料峭中,他又生了一场病。
病中的他恍然记起寒食节,本是祭祀的日子,可他是戴罪之身,朝廷不准他离开黄州,“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万里之外的故乡,父母的坟墓,是否还能有人去祭扫?
他把所有的苦痛郁闷都写进了诗中,写进了那张《寒食帖》。
写完,就把那些情绪丢进了风中,丢进了雨中,丢进了滚滚东流的江水之中。
黄州的风雨,见证了苏轼重生,凤凰涅槃般地重生。
那场风雨过去之后,也是在这一年,苏轼在东坡盖了一座房子,取名“雪堂”,到了秋天和冬天的时候,他与朋友到附近的赤壁游玩,写下名传千古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由于每天在东坡种田,苏轼给自己取了一个号“东坡居士”。从此,他不再是那个身着官服、出入朝堂的苏轼,他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苏东坡”。他喜欢别人叫他“东坡”,这个名字一天天渗入他的生命中,陪伴他度过了“化苦难为旷达”的岁月。
他赋予了这个名字很多内涵,以至于成为一个中国的文化符号。因为这个名字不只是代表一个丰美真诚的灵魂,而且象征着一个文人士大夫坚韧不屈、浩然于天地间的精神。在此后的一千年里,“苏东坡”这个名字甚至盖过了他以前的名字,家喻户晓。
那个寒食节,那张《寒食帖》,或许就是“苏轼变身苏东坡”的一个转折点。

后人认为:最能代表宋朝书法成就的书法家有四个人,被称为“宋四家”。这四人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苏轼位列第一。
对于书法,苏轼有很深的造诣。
弟弟苏辙曾经评价苏轼的书法:“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说,我哥苏轼从小就爱好书法,到年老仍然兴趣不减,他自言写得虽不如晋人,但是到唐代的书法家,如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似乎能够接近他们的水平。
同时代的黄庭坚对苏轼的书法推崇备至,他说:“东坡书如东岳三峰,卓立参昂,虽造物之炉锤,不自知其妙也。中年书圆劲而有韵,大似徐会稽,晚年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跋东坡书》)
黄庭坚说,苏东坡的书法如泰山之峰,卓然不群,他中年时写得字圆劲而有神韵,很像徐浩的风格;到了晚年,则沉著痛快,有李邕的韵味。
徐浩、李邕都是唐代的书法名家,特别是李邕,曾在山东潍坊一带做官,那时候此地称为“北海”,因此李邕又称“李北海”。
到了南宋时期,有人开始编辑整理苏东坡的字帖,汪应辰将收集到的东坡法帖刻于成都西楼,世称《西楼帖》。南宋的大诗人陆游还据此编辑了《东坡书髓》,收录苏东坡书法中的奇逸者。
而今,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仍然流传不绝,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上海图书馆及日本等地都有一些收藏。
苏轼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寒食帖》正是苏轼书法精神的完美体现。

这张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的手中,张浩与黄庭坚认识,公元1100年,张浩把诗稿拿给黄庭坚看。此时,65岁苏东坡远谪海南,这是他临终的前一年。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念老友,于是在上面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到了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在上面写道:“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清代,《寒食帖》收藏于皇宫中,乾隆皇帝认为是“神品”,激动之余,他盖上了自己的多个印章,并写下了:“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後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後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於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茍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於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还在卷首写了“雪堂余韵”四个大字。
到了近代,《寒食帖》命运多舛。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差点儿被焚毁,后来流落民间,经过多个藏家之手。1922年,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高价买了《寒食帖》。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二战结束后,由国人重金购回,1987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为人为文,写字作画,都是出于真性情。他率真坦荡,少有机心。对于自己的书法,他说过:“天真烂漫是吾师”。
曾有多少费尽心机的人和文字,他们千方百计地想不朽,却淹没于历史的长河,留不下一点儿痕迹。而苏轼的这一次随意书写,使《寒食帖》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因为对于艺术来说,惟有真诚,可以永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