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漆扇:博物馆里的新网红,是网络伪“非遗”吗?

 传统服饰 2024-04-03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好久没有一起见证网络非遗的诞生了,这不就来新活了吗!

1

“非遗漆扇”究竟是什么东西?

起因是大运河博物馆(同名的有很多馆,这里提到的而是扬州馆)搞了一个漆扇体验,还整了几个不咋热的话题,如#在大运河博物馆做到了人生漆扇##来大运河博物馆体验非遗手作漆扇##总得去大运河博物馆做一把漆扇吧#基本都挂上了“非遗”的名头

(短视频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

转视频容易让恼羞成怒的人举报侵权(之前《“战国袍”溯源:它从楚墓来,却作汉服名》那篇后台就收到不少,反正就是嘴炮不行捂嘴来凑),我口头描述一下大家立马就能反应过来这是个什么,以及为啥火——弄一桶水,往水面倒不同颜色的漆,漆会浮在水面上,然后把成品白扇伸到水桶里再捞起来,扇面上就会形成不规则的图案……过程简单,成果明显,图案唯一,挂靠非遗,简直就是朋友圈、抖音的大杀器

(短视频相关图片)

仅看文字很多人就会抢答了,这原理类似水转印。

(水转印工艺)

再给大家恢复一下记忆,就是早些年小火过的土耳其湿拓画(或称水拓画)。土耳其湿拓画“Ebru”是2014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巧合,放在今天这篇来说也特别讽刺的是,我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也在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址:https://ich./en/RL/ebru-turkish-art-of-marbling-00644)

(土耳其湿拓画,视频/油管)

精明且跃跃欲试的小伙伴看到这里已经明白,大可不必去到所谓到体验店,直接在网上下单材料包在家给自己整一个,批发进货还能直接卖票开班(关注我从来都是带大家省钱[商家和商家拥趸除外,你们还是继续去点举报按钮吧],我要么换赛道做导购博主吧)

(图/某宝商品主图)

不过原理和玩法虽然相似,但具体使用的画材还是有所区别的。“非遗漆扇”似乎很喜欢强调自己使用的大漆(实际上是不是就不知道了),而由于之前的湿拓画市场主要面对亲子,网上卖的主打安全环保,下面放的也不是水,而是用画粉兑的画液,一组套件里能兑的量有限,所以用比较浅的盘子。但如果真的使用大漆或合成大漆、腰果漆之类是无法做儿童市场的,不是有毒就是会过敏。

但从整体的精密性和复杂性来说,这个刚火起来的非遗漆扇图案都是其中最简单、最省颜料最省时间的,几乎没见过晒出来的成品里有任何一个成图形的。而即便是面向儿童的湿拓画,由于是从土耳其湿拓画移植过来的,更追求“画”的层面,往往会将颜料铺满,使得效果也比较饱满丰富。

(面向儿童的湿拓画活动,网络图片)

土耳其湿拓画所用的颜料和上面提到的有所不同,使用土矿颜料并加入牛胆汁,比较黏稠且抗水面张力,容易创作出成形的细节丰富的画(看下面视频过程会更明显,这个颜料扒拉起来特别“听话”)

(土耳其湿拓画,视频/油管)

(土耳其湿拓画)

但“非遗漆扇”使用的水比较深、颜料比较分散,宣传推广也更强调水墨风格和色彩搭配,几乎放弃了主观参与图案设计(色彩除外),又为了最终画面效果的平衡性会图案占比或色彩占比上留白,使之不过分脱序。比较适合作为手工体验的优势也在于此,图案效果能给人特别艺术化的感觉,普通人不用付出很多时间就能获得很高的情感价值。而且它是做在扇子上的,作为扇面图案,人们也会对它的图案要求降低,并且将成品扇本身的设计纳入视觉考量之中。所以,虽然纸类材质都可以来玩,但扇子的效果就是比书签好,异形花形的扇子效果要比常规的正圆好。

2

“非遗漆扇”是网络假非遗吗?

虽然这个“非遗漆扇”几分真假的问题似乎已经摆在明面上了,如果拿来发微博、小红书之类也够素材了,但我觉得还是值得深挖一下,毕竟公众号只写六百字都对不起辛辛苦苦打开的在线编辑器。

首先是关于“非遗XX”的问题,这个之前在《文创好卖,非遗难火,这究竟是为什么?》《买得到,学不到?古装剧兴起的“非遗”风潮里犯过哪些错》里已经谈到过一部分了。严格说来,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项目才可以冠以“非遗XX”,这个名录又分成了好几个级别,最低一般是县(区)级别,所以其实是很庞大的一个“库”,且级别越低审核越松散,如果这样都囊括不进去,几乎就是瞎造的。并且,非遗名录都是公开的,大家可以上各级非遗网检索,但很多时候媒体、宣传和网友都是基于“想当然”来冠以“非遗”之名,根本就没有经过求证

(图/浙江非遗网 https://www./index.html)

(图/宁波非遗网 https://www./#p1)

因为什么叫“非遗XX”是“想当然”而来的,所以目前网络宣传上对“非遗XX”这个称呼是又滥用又狭隘化,呈现出一个很诡异的局面。

滥用在于,似乎只要跟手工沾边,都叫“非遗XX”。这个“手工”甚至不需要很复杂,像本文提到的“非遗漆扇”仅仅是往水里倒点漆、再从水里捞一下也都算,实质上矮化、快餐化了“非遗”。滥用还在于,似乎只要视觉上识别不出外国元素,就会被判定为国风,也会被冠上“非遗XX”的名号。而这个视觉上的识别标准又是游移,像东方树叶这种推出市场很多年的产品“忽然”被鉴定出日本元素就是标准游移的新晋案例。

狭隘化在于大家只认识“手工”和“起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是很多样的,由于网上比较容易“晒”的是手工、容易引起讨论的是文化国籍,才演变成如今这个局面。另外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非遗不是专利,这次举一个逆向案例,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就有很多是源自外国,如“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里红帮裁缝、奉帮裁缝做中山装也做西装。

(奉帮裁缝,图/小糯米酒鬼)

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会带有一些实物载体、场所遗址等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剥离出来讨论,就不能叫做“非遗”了。

那么,这个“非遗漆扇”的说法就是很有问题的,一眼外行。“漆扇”是实物,不可能被称作“非遗”,能被称作“非遗”应该是制作或髹饰漆扇的传统技艺或传统美术。很显然,这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的“非遗漆扇”,大概率不在任何一个级别的非遗名录里。

此处,再拉一个讽刺进度条了,因为扬州(这个大运河博物馆所在地)漆器是很有名的,且历史悠久,“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是第一批(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去救该救的、宣传该宣传的,到底在干嘛呀!只能说一句:“扬州,你糊涂啊!”

(“非遗漆扇”新闻报道)

(图/中国非遗网)

(扬州漆器厂纪录片《欣欣向荣——舞动新国潮》画面)

尽管“非遗漆扇”是个很不靠谱的说法,但我依然花了一些时间去寻找这究竟属于漆艺里哪一种,又或者说,“非遗漆扇”被定为“非遗”的依据是什么?然而,第一个难关却是它究竟叫什么名字。

我找了一些宣传扬州这个非遗漆扇的新闻稿,发现在新闻里相关技艺被叫做“漂漆”。提到这个词的新闻不少,但相关文献仅有2022年的一篇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但就“漂漆”的溯源在这篇论文里写得比较杂乱。总得来说,作者提出的来源可以分成两种——

①认为“漂漆”就是从漆器“漂霞”工艺演变而来。但仅从文字描述看,也能分辨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工艺。

作者在论文里是这么描述“漂漆”的:

该技法用大漆配比稀释剂,使用工具牵引漆颜料滴入水中,形成流水纹,再将准备好的物品倾入水面,印纹后捞出,待晾干后可再次装饰。——《漂漆工艺的创新实践与应用研究》

但此文作者提到的关于“漂霞”的文章里是这样描述: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诩《宋氏家规部》是目前已知“漂霞”工艺最早的翔实记录:“漂霞:以彩色先描花草于漆器之上,重漆之,复磨使见也”也就是说,用漆在漆胎上画花纹干后,重新髹漆待干,磨显出埋伏于漆下的花纹。……“漂霞”是“隐漆”。“隐漆”者,漆胎起花后罩透明漆,使花纹隐在漆下,中国漆工称“隐花”、“影花”、“沉花”、“暗花”、“漆下彩”……方以智此话虽短,却将“漂霞”工艺用漆起花、罩透明漆再磨显出花纹这三个中华特色的工艺关键凸显了出来。——《论“漂霞”在中国渐进历程和中华特色》

(明中期 漂霞漆香盒,图/《论“漂霞”在中国渐进历程和中华特色》)

(现代漂霞工艺用于漆画,图/《论“漂霞”在中国渐进历程和中华特色》)

感觉除了都带个“漂”字,其余哪里都不一样啊!

②认为漂漆是“变涂”工艺中稀释剂起纹的方法发展而来。

这个盘起来就比较曲折,因为“变涂”本来就是中国漆艺(早期表述为“犀皮”,后期多认为是“彰髹”)传入日本后的发展产物,这个又算是变涂技法里利用稀释剂起纹的一种。但稀释剂起纹一般表述是“兑入稀释剂的推光漆,稀释一种或数种色漆,在漆地上即兴泼洒,流动出自然形态,加上人为自由发挥,形成意象图形”。只有在一些出版年份比较近的书籍里提到了类似水转印的方式,并将它也算在稀释剂起纹下。这个分支已经细得不能再细了,岔开得不能再开了。

(图/《漆艺教程》)

作者把这些混在一起说的原因,大概在于“犀皮”“彰髹”“变涂”“漂霞”这几个词所对应的工艺并不唯一,且存在着一些模糊地带。而很多时候,概念越是不够清晰明确,越存在着可以“做文章”的空间。

除此之外,在这些漆艺书籍里都出现了一个名词“漂流漆”,指的是用稀释剂调配后的漆。如果我们只使用“漂漆”这个词,百度到的新闻和晒图几乎没有早于2022年的,而使用“漂流漆”去检索的话,就会发现2021年就有好几条使用这个手法与扇子结合的手工玩法在博物馆出现了,并且当时已经有了“非遗漆扇”的说法。

(提到“漂流漆”的小红书)

所以我觉得“漂漆”更可能是传播过程中对“漂流漆”的缩写。只不过对于不明来由的人来说,听起来不明觉厉的“漂漆”要远比听起来有具体想象的“漂流漆”要高级很多。

此外,类似水转印的漂流漆做出来的效果,有时候真的很像犀皮,至于哪个更省时省力也显而易见。

(漂流漆摆件、串珠,图/某宝)

(犀皮挂件、串珠,图/扬州漆器厂)

3

同遗不同艺,非遗界的燃冬?

如果我们不被所谓“非遗漆扇”的名头所困,仅仅从自己观察到的工艺去寻找它的来处,就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燃冬一般“二艺争一遗”的戏码,就很精彩。

因为目前“非遗漆扇”从名字上是往漆艺上靠的,非遗相关的背书也往漆艺上扒拉。但前面提到过,其实这种玩法更早一次走红是因为土耳其湿拓画的申遗成功,而土耳其湿拓画也有一个关于“源自中国”的故事。但湿拓画的非遗背书就跟漆艺无关了,毕竟当时也无法预见到如今这局面啊,湿拓画的非遗背书、历史溯源是“流沙笺”,这是跟造纸或印刷有关的非遗。

(相关文献)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特的局面,类似的玩法如果泡的是一张纸(包括书签、信纸等),这个非遗源头是造纸或印刷相关的“流沙笺”,如果改泡扇子了,这个非遗源头就成了漆艺相关的“漂霞”。“流沙笺”和“漂霞”情况很相似,属于溯源时找到的一个“祖宗”,但碍于文献记载有限,不同学者的理解也有不同。并且根据学者们的不同理解所能找到的对应实物也很少,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是主流的话不用等到一个外国非遗来带火。

目前新闻上看到的“流沙笺”体验活动,套用的还是湿拓画那套,毕竟是比较简单也比较现成,还往往会将非遗传承人抬出来。现在局面就是,造纸的、做漆器的(可能还有别的)非遗传承人都在靠同一套东西“吃饭”,并且宣传口号上都觉得自己是在传承、发扬、创新。

(相关新闻图片)

不过这个混乱的局面里,还可以有更多参与者,因为以浮水作为染色转印媒介实在是没什么很大的门槛。甚至于类似的创意每隔一阵子就会刷新出一些新玩法来,前阵子就流行过使用马克笔在光滑表面绘制图案再浮于水面的玩法,这个图案也可以转到其他物体上实现类似转印的效果。

(漂浮笔商品图)

土耳其湿拓画那会儿还带热过日本的“墨流”,使用的是墨汁,国内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了“水影画”。不过可能由于用色单一或发展方向不是走业余体验这个路线,现在提到的就比较少了。尤其是水影画,可能是参考当时正热的沙画,也做类似的表演。

(墨流玩法,视频/油管)

(水影画表演)

要么就是将定义扩大化,不论是“墨流”还是“水影画”,又或者“湿拓画”,大家都搞得差不多。

(不同名称但相似玩法)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东西,大家能统一的意见只有①相似的手工体验玩法,②起源于中国的非遗项目,但要在具象化、明晰化一些,就无能无力,也不愿意使力了。用极为不客气的话来说,全程只写了四个字——非遗,打钱!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