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国人都该知晓的一些知识

 一叶知秋9818 2024-04-03 发布于广西

图片

    自媒体流行时代,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关于清明节习俗,也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清明节前后三天不能问好、闰年不能扫墓祭祖、无春之年不能上坟,不能立碑等等。

    2024年,农历甲辰年,正是无春年,又恰逢阳历二月有29日,是为闰年(闰月是指农历,与闰年不同),一些人对如何过清明节,难免就有些彷徨,有些犹疑了。

    其实,只要了解了清明节的内涵和祭祖扫墓的演变历程,头脑里有了正确的认知,就能坦然过好清明了。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标志,《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的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也就是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个时候,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摄氏度,雨量也逐渐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民间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等农业谚语。

    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据说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这天不能动烟火,只吃冷食。清明前两天为一百五,即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这天太阳未出之前,要给坟墓添土。

    作为习俗,清明扫墓是唐宋时期逐渐形成,至明朝固定下来的。在此之前,上坟祭祖的日子,多有变化。

    据《周礼》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祭墓风俗。到秦汉,扫墓活动更受重视。汉代,人们在上巳节“祓禊”基础上,加入 “招魂续魂”习俗,扫墓时间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魏晋时期,司马氏大力推广寒食节,扫墓日期由三月三转移到了寒食节。唐玄宗时期,官方正式确认寒食节扫墓。但因寒食节禁火,操作难度很大,民间大多选择清明这天祭墓,慢慢成了约定俗成。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至清明,“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这表明,宋代,人们已经习惯了清明上坟。

    明代以后,寒食节开始逐渐消亡,扫墓祭祖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清明节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祭祖,踏青游乐亦是清明节的习俗。《岁时百问》解释“清明”,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时逢阳春,草青树绿,春风春色,温润清新,正适合春游。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反映了当时春游的盛况。

    另外,在我国一些地区,还有清明节归宁的习俗。所谓归宁,通常是指出嫁女回娘家探视父母。归宁习俗,在周代就有,《诗经·周南·葛覃》有记载。

    但清明节归宁,出现较晚,是由寒食节归宁发展而来。寒食节归宁习俗,始见于初唐唐临撰写的《冥报记》。清明节归宁习俗出现在明朝,清代较为普遍。比如,清初,济南、定陶、临淄等地,出嫁女归宁习俗蔚然成风。

    总之,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节日与节气两层内涵、悲伤与喜悦二元色彩,在国人心目中,是很重要、很特殊的日子。尊从传统,传承习俗,耕种、祭祖、春游、归宁,不辜负天地清、春光明,才是最重要的。

2024.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