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阳特色:三窖两舍两圈一窝

 作家董刚 2024-04-03 发布于陕西

合阳特色:三窖两舍两圈一窝

/董刚

在合阳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产。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世代传承着农耕文化,创造了许多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建筑。红薯窖、水窖、萝卜窖,牛马舍,猪羊圈,鸡窝,是前些年合阳农家的标配。这些看似普通的设施,却凝聚着合阳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纯粹和真实,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尽管它们已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不见。

红薯窖是合阳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每年秋收时节,人们将收获的红薯储存在红薯窖中,以备冬季、春季食用。红薯窖深挖地下,既能保温又能保湿,确保红薯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新鲜。每到饭点,家家户户都会从红薯窖里取出红薯,烹饪出一道道美味佳肴,成为合阳人家中不可或缺的美食,甚至是救命的食粮。

水窖是合阳人民为了解决干旱问题而建造的。这里地处黄土高原,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于是,聪明的合阳人便在院落里挖出一个深深的水窖,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日常生活和农田灌溉。水窖的存在,使得这里的人民在干旱的季节也能拥有充足的水源,为生活带来了便利。窖水安全卫生存在较大问题,水库的水流经巷道,牛羊犬豕排泄之物以及泥沙伴随,污浊不堪,后虽能澄清,还是存在安全隐患。且春季之后窖中常见各种浮游生物,村民便以生石灰倒入窖中来杀菌消毒,有碍人民健康,加之近年化学农药滥用,过去从没有过的顽病时有发生。

萝卜窖是用来储存萝卜的地方。合阳地区种植的萝卜口感鲜美,营养丰富。为了能在四季都能品尝到美味的萝卜,人们便挖了萝卜窖。萝卜窖的建造与红薯窖类似,都是深挖地下,四壁用砖石砌成,窖顶覆盖土层。将萝卜放在萝卜窖中,既能保鲜又能保持口感,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品尝到清脆可口的萝卜。当然,不仅仅是萝卜,土豆、白菜、大葱等也可以储藏在里面。

在乡村的一角,牛马舍、猪羊圈和鸡窝则构成了另一幅生动的画面。牛儿们在牛舍里悠闲地反刍着草料,偶尔发出低沉的哞哞声;羊儿们在羊舍里嬉戏玩耍,雪白的毛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猪儿们在猪圈里享受着美食,肥硕的身躯显得格外可爱;而鸡窝里的鸡儿们则忙碌地觅食,清脆的鸡鸣声此起彼伏。这些设施不仅仅是动物们的家,更是乡亲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忙碌着喂养、清理,与这些动物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在这里,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享受着这片土地带来的恩赐。

合阳的乡土气息,就体现在这些看似普通却充满智慧的特色建筑中,它们都是当地农业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生动体现,见证了合阳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合阳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传奇故事。

然而,行走于今日的合阳,望着那些残存寥寥无几的仍保留些许古风的牛舍、羊圈、鸡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那些曾经代表着农耕文明繁荣与昌盛的符号,如今却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和无尽的回忆。曾经,农耕文明是这片土地上的主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按照自然的节奏,辛勤劳作,期盼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时的乡村,鸡鸣犬吠,炊烟袅袅,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如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耕文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被现代化的浪潮所淹没。

那些曾经熟悉的农耕场景,如今已难觅踪影。耕牛、羊群、鸡群等家畜家禽,日渐稀少,而牛车、犁铧、耙子等农具,已被现代化的机械所替代。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机器声和繁忙的工厂,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喧嚣和浮躁。农耕文明的消逝,让我们失去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农耕文明中,人们学会了顺应自然、和谐共生,学会了珍惜土地和资源,学会了勤劳和节俭。这些品质和价值观,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应该丢失的。

然而,农耕文明的消逝也并非全然是坏事。它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飞跃。我们应该看到,农耕文明的消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拥抱这种变化,同时也要努力保护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怀念农耕文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现代化的步伐与自然的节奏相协调。我们应该珍惜土地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让乡村依然保持那份宁静与和谐。

农耕文明的消逝,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让我们怀着敬畏和感恩之心,去铭记那些曾经辉煌的岁月,去迎接那些充满希望的未来。同时,我们也应警惕,近年来农村的空心化令人担忧,中国失去农业发展,那是要命的事。而红薯窖、水窖、萝卜窖,牛马舍,猪羊圈,鸡窝的样子,将长久烙在合阳人的记忆深处。

董刚 202443日星期三

1:拴马桩

合阳拴马桩是关中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石雕艺术品。它们通常被放置在宅院大门两侧,用于拴马、牛等牲畜,同时也具有装饰和避邪镇宅的作用。合阳拴马桩的材质多为青石或戏砂石,造型多样,包括人物、狮子、猴子等,古朴厚重,形象生动。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常表现为圆雕的人物、人与兽或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桩颈(台座)则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有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

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们不仅是古时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同时也是一种身份标识,被誉为“庄户人家的华表”。拴马桩的寓意丰富,包括门庭兴旺、立石祈运等,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此外,拴马桩还反映了合阳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桩顶多见雕饰胡人形象,这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拴马桩的存在也展示了合阳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董刚)

2、水窖

合阳人打的水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储水设施。在二十世纪初,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合阳地区积极参与了“母亲水窖”扶贫项目。这一项目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打水窖的积极性,使得水窖成为当地人畜用水的主要来源。

打水窖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劳动力。在挖好窖洞后,人们会在窖口安装一块正方形的水泥板,表面刻有花纹,中间留有圆形的取水口。为了防止灰尘、树叶等杂物掉入水窖,平时会盖上窖盖,窖盖上还会装有钢筋抓手,方便打水时揭开。

从水窖中取水的方式被称为“吊水”。取水时,需要先移开窖盖,用窖绳系上空水桶放入水窖,待水桶装满水后,再利用窖绳将其拉上来。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因为空水桶接触到水面后会漂浮起来,需要巧妙地利用窖绳使水桶倾斜,让水逐渐进入桶内。

水窖的存在对于合阳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它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饮水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灌溉的需求。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水窖能够储存大量的雨水,供人们在干旱时期使用。(董刚)

3、红薯窖

1、选址:地势高一避免雨水倒灌;靠墙角一避免空气流动过快。

2、开挖工具一短柄镐头(小镢儿一挖土的工具,形似镐),短柄铁锹。

3、主体结构:主窑筒(运输红薯及上下人);小窑洞(主窑筒的深度方向中间位置,放一些频繁取用的蔬菜,如萝卜);大窑洞(放红薯);渗水沟(大窑洞内靠不放红薯的一边);上下蹬窝;气道,排气筒。

4、功能:存放红薯为主,存放蔬菜为辅。

5、性能及原理描述:红薯窖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好像现在的冰箱,具有冷藏功能,使高温环境下容易腐烂的红薯,通过调节温度而保持新鲜。

红薯窖里一般要配备一个水银温度计,观察红薯窖存放大量红薯的位置的温度。

红薯窖调节温度的原理是,红薯窖气道与主窑筒口平齐后,要砌一个搞出主窑筒口大约50公分左右高的气筒,这样主窑筒口与气筒口有个高度差,产生一个大气压差,促进红薯窖内的气体流通,气道在主窑筒璧和主窑洞上臂,主窑洞上璧的气道尽可能要延伸到主窑筒的最深处,保证空气流通充分。

红薯窖内气体流量一般通过主窑筒口和气道口遮盖的草帘或平砖瓦来调节,以控制窑内温度的变化,让窑内温度保持住适合红薯保鲜的温度范围内。

6、红薯窖的隐患:

1)上下主窑筒要防止双手及双脚打滑,把人摔伤。

2)用手提箩筐取红薯,要量力而行,以防超重,把提取工具弄坏,损坏红薯。

3)长久不通风,下窖前要充分通风,防止有腐蚀性气体危害人身安全。

4)鼠害,红薯窖里有可能会有老鼠,啃食糟蹋红薯。取红薯时要防止老鼠咬伤。

7、放置红薯时,要一层一层把红薯码排号,红薯堆末尾一边的边沿,红薯要有一定的坡度,防止红薯堆垮塌。

8、红薯存放时间久了,也会腐烂。平时要多巡查,及时把腐烂的红薯捡出来运到红薯窖外,以防引起其他红薯加快腐烂。

9、老的红薯窖里往往有老鼠,老鼠啃咬过的红薯最好不要吃。

10、取用后,红薯窖的红薯越来越少。有老鼠的红薯窖,老鼠打洞打出来的土会掩埋部分红薯,取红薯时要抱开土堆看看下面是否有红薯,不能因遗忘而浪费了红薯。

11、红薯窖里的特殊情况,红薯存放时间久了容易腐烂,但被老鼠打洞打出来的土掩埋的红薯不容易腐烂。

12、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出了仅靠无源动力的空气流动学原理的特殊冰箱一红薯窖,让红薯长久储存,解决了农民的红薯储存问题,也救了那个年代农民的生命。

(马忠民)

作者简介:

董刚,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莘村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散文、评论、诗词歌赋等二百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曾获西安市教师专著特等奖,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相关介绍搜索“莘村董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