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同考,老师考不过学生正常吗?

 清风湖畔有人家 2024-04-03 发布于山东

进入3月份以来,各地纷纷开展高三一模考试,许多学校为了检测老师的专业水平,便师生同考老师们单独一个考场,但试卷混编入学生试卷当中,故而阅卷时分不清老师卷和学生,阅卷标准的统一,保证了考试成绩的客观真实。
客观来说,师生同考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做题,老师会对试题的整体架构有着整体的把握,也会更真切地知道学生在做题中的痛点和堵点,这些做题的真实感受,进而转化为今后备考复习的依据。
但是师生同考还是会给老师带来很大压力,一是担心考不过学生,二是担心领导以考试成绩给老师排名,以此来考核老师。通过考试结果来看,绝大多数老师的成绩在年级排名比较靠前。以我所任教的这所重点高中的语文考试为例,在第一次的师生同考中,H老师考出了全年级第4的好成绩。在第二次同考中,几位年轻同事参加,考试成绩排名年级六七十名,和年级尖子生不到十分的分差,这也相当了不起。
那么,许多老师已经从教十几年或是二十几年,为何还考不过最优秀的学生呢?更何况老师只专门研究一门学科,多年从教,无论是高考题还是模拟题,做题数量真可谓是题海了,而且老师们所积累的做题经验和技巧也绝非学生能比的,为何还考不了第一?
说句比较扎心的话,大多数老师都是普通人,其反应能力(智商)是不如尖子生的。
还是以语文为例,高考的第一篇阅读理解是论述类文本,所选文章多是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有的人至少读三遍才能读懂,而有的人读一遍就大致把握了文意。无论是读三遍的还是读一遍的,最终都读懂了,但高考可是限时训练啊,就看谁能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文章,并且答对题目。很明显,读三遍才读懂文本的就要被淘汰出局了。同样道理,数学最后一道压轴题,有人需要一小时才能做出来,而有人十分钟就能做出来,虽然都做出来了,但意义早已不同。要知道,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就是选拔那些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就是选拔那些又快又能准确理解文意的人,就是选拔那些又快又准确计算出结果的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老师考不过学生也很正常。同样道理,有些学生无论怎么刻苦,都不会取得遥遥领先的成绩,我们要承认人和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每个人的能力上限应是不一样的,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因此,人能做的就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而知命则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当然,老师考不过学生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平时老师做题的状态比较松散,没有那种高强度的应试训练,故而做题速度较慢。另外一点,老师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速度,一篇文章往往是带着研究的心态,阅读时总是字斟句酌,反复阅读,不同于学生的不求甚解,故而这种做题状态是不利于应试的。
总之,对师生同考,老师考不过学生这一现象的分析,并不能得出老师不胜任教书这一结论,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教练员比不过运动员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师生同考,老师能超过绝大多数的学生,这一要求并不过分,虽然我举了教练员比不过运动员的例子,但要知道,忆往昔,教练员无不是优秀的运动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