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丨聚焦“凉水井”之课堂篇•真的课改

 盐心Jaffe 2024-04-03 发布于四川

 陈 勇 余 

宜宾市翠屏区凉水井实验学校教务处主任

中学数学一级教师

宜宾市德育先进工作者

区级骨干教师

区级教育教学改革先锋


如果课改指向作秀,热闹过后很快就会陷入沉寂,甚至让老师反感和排斥。我们通过三轮课改,对“自导式教学”不断研究和学习,开发了一系列的课程,让孩子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小老师,变成校园服务者、共建者。


▲“自导式”教学课堂现场

我是通过翠屏区的人才引进来的凉水井实验学校。刚来的时候我是忐忑的,看到学校的第一眼我是失望的,破旧不堪的学校让我想打退堂鼓,交通不便,上山二十四道拐,下山进城得跌跌撞撞开四十分钟的车。学校环境破败、硬件匮乏,教师上个厕所,得从办公室连下几楼,用跑马拉松的姿势奔过篮球场,去公厕与学生一起排队。我就想着先上一上吧,实在不行我再准备考试,重新考一个城区学校。

开学以后,我发现这个学校的领导很“另类”,校长上三个班的历史,当班主任;副校长上两个班的语文,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学习中心主任上两个班的数学,当班主任。他们都像“超人”一样,太让我震撼了!除此之外,校长还来到我的课堂,亲自听课评课,思课磨课,指导我从怎么样培养学生到打磨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我震惊了,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我想留下来一看究竟。

就这样我留了下来,深度参与了以学为中心的自导式教学课堂改革。虽然凉水井学校是一所乡村学校,但是在这里,孩子并不是被动的学习者。我们通过三轮课改,对“自导式教学”不断研究和学习,开发了一系列的课程,让孩子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小老师,变成校园服务者、共建者。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提倡打造学习共同体,这也是教育界这些年来在践行的教育理念。这背后,其实是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重塑,也提醒着我们作为教育人,如何看待孩子,以及孩子的学习。事实上,如果我们回到孩子的视角,我们将看到不一样的情景。

在课改过程当中,我们教师做对了什么,中层又做对了什么。我所在的教学设计中心,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服务和推动学校的课改。


学生:呼吸自由的学习空气

每年9月,又一批孩子开始迎接新学段的学习生活。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开设新生课程,有的是军训,有的是新生教育,有的是行为养成……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记得各个学段新生教育的内容?我们曾经经历的新生教育,是否真的对我们的新学段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呢?很多人觉得,我只记得军训很累,或是开学典礼的太阳特别晒,或是学校很牛。大家来总结一下,这些都是什么?是体验,是感受。而这些课程中讲解的知识内容,我们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因为大部分新生课程在设计时,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例如我们要通过军训锻炼他们的品质,我们要通过播放宣传片让他们了解学校,我们要他们学会这样,或是那样……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一个孩子,来到新的学段,来到新的学校,见到新的师长的第一个星期,他们到底想知道什么。

如果我们回到孩子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情景。在一次调研中,我们访问孩子走入新学校最关心的问题,孩子们说:“厕所在哪,几点下课,是不是每天都要穿校服?”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他们不想知道校规班规舍规,他们只想知道我和我的同桌是否玩过同一款游戏……

如何让孩子深度融入?如何让孩子对新学期充满期待?如何让孩子在入学的短短几天有所成长?从这个角度,我们教学设计中心带着学校的骨干老师和北师大的PBL项目式学习专家,共研、共建、共享,对我们过去的“新生训练营”作了改良,用项目学习的方法重新设计了学校的“新生体验营”。我们希望从孩子的视角,帮助他们认识空间、认识人,建立和这个学校、这个人群之间真正的链接,自己去了解学校、了解课堂,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未来,为自己而学,为梦想而学。

2020年7月,我认识了还是初一新生的“小胖”同学。他总喜欢独来独往,没法融入同学,每当有小组讨论时,别的同学讨论得热火朝天,他就在那里不吱声。为此,我还打电话向他妈妈反馈了这个问题,妈妈说,她之所以把他送到凉水井来读书,就是因为他太内向了,希望凉水井的模式能够改变他。

得知这一情况以后,我更加关注他。我留意到,“小胖”对阅读特别有兴趣,于是我便想出了一个好法子——送书。有一天,我将“小胖”叫到办公室,正当他以为我要训斥他时,我在抽屉里拿出一本书,递到他面前,“你是一棵好苗子,送你一本书吧。我希望你能把你从书当中看到的分享给你的小组,也带着他们多读读书”。同时我也让小组成员多夸夸他。

刚开始,他还比较被动,被同学夸多了以后,他就自信了起来,慢慢地会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别看妈妈过去老担心他太内向,现在可为他感到骄傲了。

在第二年的新生体验营里面,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小老师”,还收获了一群广州的粉丝。在粉丝的眼中,他就是“舞台”上最靓的仔,风趣、幽默,整个教室就是他的主场。

从学生进到学校的第一天,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是与他们站在一起,能够走进彼此的内心,共同迎接未来每一天的。

当然,在日后的日常学习中,我们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自主学习的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这里介绍一下,我们教学设计中心整理出来的教师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几种有效机制。

▲体育活动

“小老师”制


这是我们学校课堂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生变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许多参访凉水井实验学校的老师,看到学生在讲台上讲课,组织大家学习有模有样,会误以为是老师。他们都非常惊诧于学生的这种能力,都问,这样的学生是怎么样培养出来的?

其实没有什么秘密,这是在“自导式教学”的创生课堂中通过讨论,小组长培训以后自然产生的。当然,这也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只要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特长,他都有可能成为课堂组织者。课堂上他们个个伶牙俐齿,是“自导式教学”课改理念下的最美学生。

“小老师”的角色必须进行定期轮换,学生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提高竞争力,当小组的团队领导,以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热情。所有学生都有成为“小老师”的可能。

凉水井实验学校的毕业生,如今已是泉州师范大学学生的谢寒露,在CCtalk直播平台接受主持人吴虹提问“凉水井学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时,她特别坚定地回答说:就是两个字,“讲台”——因为在凉水井学校求学时,天天都上讲台给同学“讲课”,到读高中后,也主动申请给同学们“讲课”,到大学时参加社团干部竞聘演讲时,发现自己获得的掌声最热烈,参加汉字书写比赛时,发现自己的粉笔字全班写得最好。

“生生互助”制

“生生互助”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总结梳理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在讨论中,我们也不会让学生七嘴八舌地乱说,而是有一定规则。

比如,记忆性的知识我们会尽量让两位同学相互讨论,增加记忆效益;对于理解性知识我们会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让C类同学开始,B类和A类的同学依次补充,实现不同的学生完善自己的理解;对于运用性知识我们才会全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设置“话语权杖”的训练方式,让同学们不仅能说,还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让讨论能够高效、深入地展开,不同层次同学都有所收获,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机制

我们认为,在学校,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主人翁。为了培养孩子自主管理能力,我们打造学生常规管理体系,把学生能处理的决策问题全部交给学生。从食堂打饭到清洁打扫再到宿舍纪律,从大课间到晚自习管理,学生都做得非常棒。现在我们晚自习一个教师就能完成16个班的管理,而且保证晚自习纪律良好,学生能自主进行各种学习,有效地解放教师日常管理的压力,构建出良好平等师生关系,让孩子也成为学校的管理者。

凉水井实验学校地处偏僻乡村,学生大多来自周边,相比城市学生而言,见识少、不善交流、思维不活跃。但是到过凉水井的人,却都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位学生都自信阳光!每一位学生都从容有礼!“个性、阳光、绽放”已经成为凉水井学生的特质。

▲第三届自导式课改现场会,凉水井中学行政骨干合照


教师:不再是知识灌输者

凉水井实验学校推行以“学为中心”的自导式教学课堂改革,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从领导者到老师到学生都要经历一次变革。学生的转变,学习的转变,背后关系最密切的其实是来自教师的转变。

回到我自己与凉水井的故事,直到现在我都不敢相信,来到凉水井的我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以前赛课,要从学校到片区,从片区到区,再从区到市,一个乡村老师要获得区级荣誉已是很不容易,从来没有想过我的课,可以获得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宜宾市“一等奖”,能在全省的自导式现场会中多次承担示范课。

那么,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是土壤,也就是教师文化。教学设计中心为了更好地施展课改计划,向学校申请了“一颗糖”,先给老师们尝尝甜头:老师不坐班,他可以选择半天集中上课,其他半天自由安排。甚至,老师也不用守晚自习,因为“学生自治制度”完美解决了学生晚自习监管的问题。

其次是工具赋能,实行“互联网+教育”。学校引入了各式教学平台和工具,给教师提供“百宝箱”。

乡村学校,要启动“互联网 +”,并非那么容易。

像我们2015年开展课改2.0之初,通过密集的头脑风暴,首先梳理出来的教学问题,就包括反馈信息过少、教学效率下降、备课复杂、统一讲授过多、当堂训练不足等。这些接地气的问题都是老师日常教学的痛点,我们必须要把这些问题作为主要目标解决时,老师们才会发自内心觉得,这是属于老师们的课改。

任何课改规划,最终都需要老师来落实。没有老师的全面参与,再美好的构想都是空中楼阁。

凉水井实验学校,地处偏远,老师整体水平一般,部分老师还是职高毕业,总体年龄偏大。特别突出的是陈益志老师,他年龄大,快退休了,一开始根本无法接受信息化,连电脑开机都不会。

我们教学设计中心首先想到的就是:对于陈老师这样有困难的老师,课改的脚步放慢,分两步走:学生板块要做什么样的训练和引导,并且梳理出可以做的事情,以及谁做?老师板块要做哪些方面的转变和学习,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由谁来指导?怎么样来落实?哪怕慢一点,但只要在尝试着改变,总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慢慢地,他们发现平板的引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注度得以提升,在平板预置的丰富资源支持下,高质量自主学习更有保障,小组合作学习也更有针对性。平板也让老师的备课和作业批改更加轻松,并通过教学系统提供的全方位学情反馈数据,实现数据指引下的精准教学。

一块小小的平板,让凉水井的课改理念和研修成果能更快实现,反过来也让老师更有信心。

信息化平台的高效运用,让师生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如,当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如果是传统方式,要走一个很长的流程,耗费精力,而现在平板教学,就可以轻松完成。包括学习问题的在线提交与反馈、不同层次学生的资源差异化推送、基于数据的精细化教学和小组互助等。

重要的是,抽身出来的老师实现了角色转变,他们开始修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资源组织者、流程引导者和学习情景的营造者。

今天,教师团队不再依靠传统的备课组讨论或专家授课式培训,而是站到更大舞台去展示自己,从单纯地接收变成输出,以输出带动成长。

回顾这些年的历程,“不服输、肯吃苦”是1.0版教师团队的特点,大家以亮剑的精神,“冲”入课改深水区。

2.0版教师团队则是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为特色,从教师“一头热”到师生共成长。

现今,凉水井教师团队正在进行3.0版的进化,“发现、唤醒、信任”的教风,“民主、公平、卓越”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正在萌发!


学校:淡化行政职能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教师的这种蜕变,支持着三轮课改不断推进?

组织结构变革,是非常重要的保障。2017年,学校将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等部门解散,重组六个,包括教学设计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资源调度中心、任务小组、学习小组、学生社团。

任务小组和学习小组相当部分取代了备课组的功能。教导处和德育处也变成了教学设计中心和学生发展中心。资源调度中心则让各项资源得到最高效率利用。

一个淡化行政职能、强化学习与研修功能的扁平化组织,能够让课改这场长跑始终处在正确的赛道上。

多年摸索下来,我们的经验是,课改是一场长跑,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校本教研,让老师和学校的内在力量持续生长,才能让课改真正落到实处。

可凉水井的问题很具体,地处偏远,很多老师是从以前的职高转任过来,专业不对口。包括一些校领导和管理干部,都不是专业科班出身。

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动老师?外部刺激是一种手段,教学设计中心的唐芳林主任有一次为了给老师们争取学习的机会,听说××地方课改搞得好,他连夜租车去那里。看学校,看课改,遍访名家,希望靠外部力量拉动老师。虽有一定成效,但还不足以产生质变。

如果课改指向作秀,热闹过后很快就会陷入沉寂,甚至让老师反感和排斥。

真课改必须解决真问题,从问题出发自然就成了研修第一步。也只有把课改与研修的重心落在解决问题上,才能真正激发老师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感觉到课改不是校长的事情,不是为学校争荣誉,而是实实在在帮助自己。

有了起步的热情还不够,让这股热情持续保持才是关键。我们教学设计中心的做法是,在后续的推进中,不断以各种任务持续激发老师。同时任务还要与日常教学相关但又有所不同,有一定挑战但适当努力就可以达到。

比如,在课改启动期,不追求齐步走,而是根据老师的能力与意愿分批推进。新课型由少量种子教师先尝试,由他们担任主攻,而其他老师通过观摩与评点担任课改助攻。当凉水井略有名气时,其他学校开始邀请凉水井的老师带课交流,有些甚至是跨省。这样的机会,我们教学设计中心也有意交给不同老师,让更多老师得到展示与锻炼机会。

后来,我们借助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老师,让他们在全国性舞台上亮相,以多系列、多主题的讲座或课堂直播的形式,打造出一批网红老师。

这些方法让老师团队始终保持了很高的士气,让一个个任务变成课改道路上的加油站。

在借助外部力量支持的基础上,凉水井结合自身情况,教学设计中心反复设计和测试,最后形成了问题出发、任务驱动、技术加速、跨界融合、组织扁平5个部分组成的校本研修体系。每个部分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并在一轮一轮的循环中不断优化升级,是一个有强大内在动力、持续进化的体系。

 第一部分问题出发是为研修指明方向,第二部分任务驱动是为研修提供动力,第三部分技术加速是让研修成果更显著呈现,第四部分跨界融合是让研修进一步升华,第五部分组织扁平是为研修提供管理保障。

对于20年风雨兼程的凉水井来说,收获的荣誉和奖项仅仅是梦想的点缀,而把一路艰难和芬芳记录下来,为中国教育提供凉水井的故事,这才是凉水井正在做的事!

而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把未来学校办在当下,与众多实践“自导式教学”改革的学校一起,链接更广阔的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一所具有典型意义的“未来学校”,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才是属于凉水井实验学校的真正梦想!

▲凉水井实验学校的影响力逐渐走出宜宾走向全国,甚至海外。图为美国记者孔安采访学生



当获得一种高效而又轻松的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是何等幸福。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导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核心,就是我寻到的高效而又轻松的教学方式。凉水井实验学校将“自导式教学”理念作为学校课堂改革的理论支撑,结合学校原有的“混合式小组合作学习”和“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发出独具学校特色的“创生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学生互助学习小组

四单妙用,化繁为简

“自导式教学”四单的设计与妙用,是为一堂课绘制一张学习的地图,在这张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地图中,学生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特别是问题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追问、设问,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一单元,预学指导单

预学指导单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梯度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在凉水井中学的创生课堂中,自主学习是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而学会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一套适合学情的“W预习法”,分别为“是什么”——读、划、记,“为什么”——读、思、找,“怎么做”——看、析、做,“还有什么”——查、写、问。 

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明确了自己要什么,教师明确了自己该教什么,教与学就不会脱节。例如我们教学一篇文言文《曹刿论战》,按照“W预习法”,给学生课前预学指导:

1.(学什么)写出文中你将强调的重点字音、字形、词义、重点句子翻译并总结文言现象。 

2.(学什么)了解《左传》,本文写作背景。用关键词法记载下来。

3.(为什么)用关键词法概括文章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4.(怎么做)反复读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示例:我从 (对话)中读到 (内容),揭示了人物 (性格特点)。

5.(还有什么)将你的疑惑设计成问题,准备课堂请教。

这个单子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目标,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第二单,预学检测单

此单关键在于督促反馈、掌握学情、学习动力、发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学生预学效果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老师根据预设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小检测,根据答题情况进行课堂重难点的分析与把控。此单难度不宜太大,主要解决预习中“是什么”和“为什么”。《曹刿论战》的预习检测单设计如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重点在文中的意思。

3.翻译重点句子。

4.一词多义选择题。此单设计在于了解学情,调整

第三单,课堂流程设计单

学生有了充分的预习,做了检测题以后,对本节课的疑点和难点已经初步形成。所以课堂要完成的部分就是预设“精准释难”,预设有梯度的问题进行。学生按照老师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于问题,分组交流,相互补充。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解疑,关注学生。

这一环节的设计虽然灵活度很大,但设计老师必须根据学情做出恰当的预判,不能让学生提出一些过于简单或天马行空的问题。这个部分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选择,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做出恰当的预设,才能让课堂的自主学习有趣而有意义。

1.课文主要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简要作答。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2.填表格,分析人物性格。

3.思考:“肉食者鄙”,文中的鲁庄公“鄙”吗?为什么?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总结呈现,关键词法上板)

第四单,当堂巩固检测单

这是学生学情的及时检测,老师根据反馈进行调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达到对个人认知。本单要求量少质精,分层训练,及时巩固。

本单的设计是对当堂课重点和难点掌握情况的精准训练。此单有难度系数要求,一般要求6/3/1。此单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单,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我设计如下题型:

对比阅读,拓展提升。(对子、小组、全班)

构建模型,收放自如

语文教学四单设计与操作看起来很麻烦,但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知识方法储备,他们就能找到各种文体的学习规律,找到属于自己的分析课文的方法。学生可以自己在脑中建模,这样比老师的归纳总结更有成效。

老师们在新生入学时就已经做了如下要求:1.明确预习要求、预习内容、预习做法。2.教会预习、组织预习、检查预习、测试预习。3.区分预习重难点讲解,检测基础知识,点拨重点难点。

我们根据文体特点,一起探讨出各类文体的教学四单设计。建立预习模块,根据问题强化。现代文模块:1.散文或记叙性文本。字词音义,难解词,作家作品,课文整体感知(结构划分和主要内容概括),赏析精彩语段,归纳文章主题。2.说明文预习模块: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3.议论文预习模块: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结构,论证思路。4.文言文: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读背课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5.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诗歌意思,诗歌内涵,诗歌主题。

对学生预学要求:1.按预习要求自主预习。2.小组讨论,查漏补缺。3.重点难点,共性问题展示。4.双色笔的使用,区分重点。

长期明确要求,形成习惯,学生拿到文本就知道怎样预习。例如,说明文的学习是最容易建模的,学生通过自导式教学单的学习,把握了学习说明文的主要知识点,自己预设预习问题,自主预习。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自发的一种习惯。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自导式教学”全面实施后,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主讲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知道基础知识部分的正确学习方法,这个部分不用老师再去费神讲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主动自觉地完成简单的基础目标。课堂上的提问、追问、答疑、讨论才是最精彩的部分。在学生实施提问、追问、答疑、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借助互联网技术,借助同学的智慧,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一篇文章中,已经衍生出很多高质量的问题,并且通过查找资料,获得了解答。这个搜集、思辨的过程,让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遇到问题应该怎样求助他人等等。“合作共赢”的理念自动形成,“多维度看问题”的方法基本学会。

语文学科本来就是一个大融合的科目,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语文课堂就会成为他们寻找知识的海洋。每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都不是把学生培养为学习的机器人,而是培养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学习者。在实施“自导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幸福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他们学习效果的见证者和导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