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行书《兰亭序》五种,书法气息雅致,极具淡意

 不易齋2 2024-04-04 发布于美国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行书作品以柔中带刚、秀中见奇、意态生动、神韵飘逸而著称,在中国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行书风格独特,他的字形偏扁,结体宽绰,气息雅致,用笔灵活,点画圆润,线条流畅自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通篇神韵生动。他的用墨也非常讲究,以淡墨为主,浓墨为辅,墨色丰富,变化多端,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致。

董其昌的行书作品数量较多,有不少精品。他一生临写过无数遍《兰亭序》,他的临作气息雅致,用笔灵活,墨色变化也颇为丰富,这些充分展现了董其昌行书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也是后人学习行书的范本。这里选撷其中几件,让我们一起欣赏。

图片

董其昌《兰亭序》卷,行书,纵24.7厘米、横19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见于《山阴修褉图兰亭合璧》卷,明,吴继善绘、董其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款识: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闻之,谓:其书必不得工。禅家云,从门入者,非是家珍也。惟赵子昂临本甚多,世所传十七跋、十三跋是已。“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山谷语与东坡同意,正在离合之间,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因临此本及之。其昌。

图片

董其昌《兰亭序》卷,行书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款识:余书兰亭, 以意背临,未尝对古刻一似,抚无弦琴者,觉尤延之。诸君子葛藤多事耳。丙子八月,其昌识。

图片董其昌书 兰亭序》 韩天衡美术馆藏

此卷为董氏所临王羲之《兰亭序》,谓其临,至多只是意临,所表现的仍是典型的董氏书风。值得说明,董氏所书的这件高头大卷,长六公尺,载体为[宣德内府监造](织于卷首)的乌丝栏绫本,它本身即是一件传世无二的珍贵文物。故恩师谢稚柳先生当年展览此卷,一谓此栏即无董氏书,已足珍贵,二谓董氏书多代笔,此先其近二百年之洁物,必不假乎于人,当视为鉴定董书之标准件。这集双美于一的手卷,原多后世题记,皆因“文革”避祸而被截去,已不复还以旧观,这是无法挽回的损失。然正本幸存,“文革”后期,陆宛翁毕二日之功于拖尾精心绘制有《兰亭修禊图》,着人物达二十八员之多,笔精墨妙,堪称三美合一。故又记及之。

局部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董其昌 临《兰亭序》 手卷 水墨绢本
书法:26.5×925cm,题跋:26×10cm
北京保利2023秋拍 艺林藻鉴 lot 091

此长卷本临《兰亭序》,书写于绢本之上,创作于1614年,正值董其昌60寿辰之年。与本卷风格近似者有董其昌于1609年所书,今藏故宫博物院之《岳阳楼记》;于1612年所作,今藏上海博物馆之临米芾《天马赋》等等,此皆为长卷,较为难得。

请横置手机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董其昌 临《兰亭集序》 手卷 水墨绫本  1615年作  24.5×118.5cm
北京匡时 2019春季拍卖会 畅怀——中国书法夜场

图片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图片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

图片

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题识:乙卯五月,其昌临。
钤印:董其昌、思白、玄赏斋
鉴藏印:芍亭珍藏
冯敏昌题签:董文敏临兰亭真迹。钤印:敏、昌

此卷作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董其昌时年六十岁,为晚年得意之笔。董其昌书写此卷时以得其神为主,尺寸虽然不是特别大,但行笔遒劲,用墨丰富,非常精到,有如行云流水。虽然在结字用笔上不以形似为念,而其精神内核则直逼晋人,有一种萧散的意味。

董其昌从韩世能馆中饱观古代名作,心摹手追而技艺猛进,之后交游遍天下,又从大收藏家诸如项元汴、吴廷等家中看到更多巨迹,他自己也勤于收藏,将许多晋唐作品收入囊中。如此丰富的阅历极大的扩充了他的视野,他以超绝的天才,劲健的笔法,终于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深刻的影响了当时与后世的书法发展。

董其昌的书法深具韵致,倡淡意,对于前人留下的传统他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他追求尽善尽美,各家笔法与面貌皆可以信手拈来且化为己意,而不像徐渭与张瑞图那种反动。董其昌曾自述学书的精髓:“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他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董其昌的美学观念,多从禅宗中来,他认为最初必学古人,既得法后必远离古人,“非欧、虞、诸、薛诸名家技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可见他的态度与选择。禅宗的特点是主张顿悟,与书法有其相同处。在董其昌的笔下,韵律极淡而个人面貌却愈强,正是“顿悟见性,即心即佛”。

▍素材来源:书法空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