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封建王朝必定灭亡的三大缘由,就理解了农民阶级悲哀的先天性

 我的心灵小驿站 2024-04-04 发布于山东

历代王朝从周随殷礼、到汉承秦制、到唐承隋制、到清随明制,每一个王朝都充分吸收总结上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之深刻,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财富。

周朝总结发现自己是农耕文明对商业文明的胜利,所以开创了周朝重农抑商的政策;秦朝觉得周朝灭亡时分封的错误,于是废分封,行郡县;汉朝觉得秦朝灭亡的时候太快了,不能废除分封,于是分封和郡县制并行,洛阳才子贾谊更是连着写了《过秦论》和《治安书》来分析;

司马光为了全面总结更是写了鸿篇巨制——《资治通鉴》,但是宋朝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员冠绝历朝历代,清朝真正把封建王朝统治修正到了极致。

清朝作为唯一个没有昏君、没有奸臣,没有割据势力等,但是仍然灭亡了,那么历代王朝为什么一定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呢?

一、阶层流通通道固化

每一次王朝的兴替本质上都是换了一个利益群体,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有能者居之,逐渐掌握上次利益分配权力,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枝繁叶茂,子孙广布,对土地、权力等形成了更为广泛的诉求;

一方面排挤后起之秀,一方面利用现在手中的权力谋取更大的好处,逐渐形成联盟来建立利益共同体,比如关陇世家,五族七姓等,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候,就是阶级彻底固化的时候。

因此虽然李白很有才华,也只能赐金放还,虽然杜甫忧国忧民,也只能做到言官这种闲职,为什么唐中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节度使经久不衰,主要是这些人大量的收拢了寒门优秀人才,取得了低层民众的广泛支持。

二、民众日益穷困的必然趋势

现在很多人难以理解《大明王朝》中老百姓为什么愿意改稻为桑发家致富,而是要认死理种粮食,古代即使所谓的盛世,能靠种粮食吃饱肚子都很不错了,普通来百姓想发家致富几乎难比登天,这主要是还是由于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苛政和商鞅留下的治民之策。

因此历朝历代的改革都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百姓生活负担进一步加重,且随着利益集团的扩大,对低层百姓的压迫一定是越来越重的,民众的日益穷困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从而让王朝失去民心和支持。

三、民众不反即死的窘境

历朝历代不管盛世还是苛政时代,农民起义几乎从来没有断过,大的对王朝具有颠覆性影响或者直接覆灭王朝的起义共有42次,小的不计其数无法统计。

中国农民但凡有一口饭吃,就不会造反,实在是一群极其好统治的低层社群,这都要拜商鞅所赐,所以商鞅被车裂并诛灭三族,并非都是老士族的反扑,更是历史对恶魔的审判。

历史中常见的一个词汇叫“易子而食”,可见农民只淳朴,宁可吃掉自己的孩子或者换着吃,都没有走向造反,可见其愚昧程度,因此古代帝王为官员起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牧,比如刘备做过徐州牧——也就是徐州养殖场总厂长,而天子出巡的时候叫巡狩,可见在古代帝王严重,低层百姓无非就是畜牧而已。

故而造字的时候为了突出饭的重要性,警戒低层官员,用了食和反相结合的方法,告诉大家不管怎么压迫,起码得让这些人有口饭吃,不然就要造反了。

因此无论如何,一旦处于农民阶级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超越阶层,实现跨越,不然随着阶层固化,自己终将成为韭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