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领导能力,就看这3点

 hwchang65 2024-04-04 发布于广东

导语:为什么说领导者最重要的资质,从来都不是能力?与你探讨。

做咨询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人在决定要不要做某件事时,会把能力作为判断的标准。

其实,能力从来不是判断你要不要做一件事的理由。不要等能力够了再去做一件事,而是通过做这件事,让你的能力长起来。

尤其对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资质,从来都不是能力。那是什么呢?

上期读书会上,我分享了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成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热情,你的思考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吧。

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上世纪60年代,日本陶瓷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京瓷利润不断下滑,公司面临着停滞危机。

员工们一心想着多跑市场,争夺公司有能力做的订单,但收效甚微。

怎么办呢?稻盛和夫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策:声称掌握了新型陶瓷技术,主动去接那些连大公司都不敢碰的高难度订单。

于是,客户们纷纷找上门来,问:你们有这种新型陶瓷技术,那么,这个产品你能做吗?

客户拿出来的是被别的陶瓷厂拒绝的,难度很高的产品。

稻盛和夫立即回答:“行,能做。”可实际上,以当时京瓷的技术,根本无法做出这些产品。

员工们感到困惑和不解,稻盛先生解释说:“像我们这样刚起步的弱小的新企业,不这样做根本就接不到订单。别的公司只接现有技术能做的,那我们就接不能做的。既然技术不够,我们就反过来,用订单逼着我们研究新技术。”

一旦向客户做出承诺,他就想办法兑现。没有设备就去借,或者买二手设备。技术不够,就倾注全部的力量和热情去研发。

到最后,京瓷从不可能中孕育出了可能,技术得到了突破,生产出客户需要的完美产品,让京瓷走上成功之路。

你看,能力固然重要,但思维方式不对,你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在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里,思维方式的分值范围为-100~+100。

因为是乘法,所以思维对了,你就开挂了,事半功倍;可一旦思维方式是错的,你所有的行为都是南辕北辙,根本不可能拿到结果。

举个例子,公司做绩效管理,有的老板会认为设置绩效目标,就是为了管控下属,是抽鞭子拿结果的工具。

这种思维就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你是用这种思维去做绩效管理,你所做的任何绩效动作都是没有意义的,一定拿不到结果。

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不是为了管控下属,而是要通过绩效目标的共创,让下属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怎怎么干,以及做成功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并且在此过程中辅导他,帮助他拿到绩效结果。

那么,如何训练你的思维方式呢?给你介绍一个实用的工具——TDL(To do list)。

TDL有3个关键点:通盘思考、要事当先、想不透的事情持续想。通过TDL,你能很好地做深度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

TDL怎么写?《精进日志》是个工具,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正如《认知红利》中所说:“你这辈子的成就,最终能达到多高,是靠你的思维模式支撑起来的。”

人一辈子,都在为思维方式买单。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在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里,热情和能力的分值都是0~100分。

那么,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呢?

组织专家卡迪(Amy J.C. Cuddy)、科胡特(Matthew Kohut)和奈芬格(John Neffinger)的研究发现,领导者获得信任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热情”和“能力”,而热情要高于能力。

也就是说,相较于能力,对目标的热情和执着,更能够达成高绩效、高成就。

如果你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厉害的人其实一开始起点是比较低的,能力可能也差一些,但是他对事业拥有无限的热情,能够为目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最后往往能取得大的成就。

如何理解热情呢?有以下3点:

第一个,勇气。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至少要有热情,要有向上的勇气。

我是阿里的第一批销售,和我同期入职的人中就我一个人没做过这份工作。当时不敢打电话,打电话前还要做心理建设,为了能克服这个困难,我都是站起来打电话,而且打电话我会把袖子撸到胳膊肘。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知道,我本来就是一个小白,如果我连最后的热情都没有了,那真的就是一无所有了。

第二个,日复一日的坚持。

所有的事情,最难的就是坚持。如果你总是需要别人抽鞭子,可能一两个月就没动力了。

但如果你内心有大愿,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无比笃定,充满热情,那你就能以终为始,做到每日如一的激情,不懈努力,直到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第三个,利他。

为什么是利他?因为高尚的思想里面,会孕育着巨大的力量。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会走太远,也很难保持长久的热情。

利他,才能利己。当你做任何事情是为别人考虑的时候,你的能量是巨大的,你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变得更有热情。

正如稻盛和夫在《斗魂》中说:只要具有燃烧般的热情,持续不懈拼命努力,那么今天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明天就能实现。

热情是前行的动力。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热情。

知行合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方向;热情,决定了你的态度;而能力,决定了你做事的起点。

什么叫能力?能力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和行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如何跨越?

就是刻意练习,然后日复一日地精进。

《刻意练习》的作者认为,很多人在一个领域浸润数年而没有多大提升,因为他只是在进行天真的练习。

所谓“天真的练习”,就是漫无目的地、机械地练习,最后沦为了低水平重复。

所以,想要超越低水平的重复,就需要在做事的过程中,养成复盘的习惯,做到精进。

你可以用PDCA循环,进行复盘和改善。

1.Plan(计划)

做任何一件事,你都要有思考,进行目标拆解,从而制定计划,找到策略和方法。

这个事情,我要怎么做,优先级是什么,需要哪些人协同?

2.Do(行动)

不能有了规划后,就弃之不顾了,核心要按照规划行动。

在行动的过程中,就会形成新的认知,之后可以进行复盘和迭代。

3.Check(检查)

这一步,核心是检查,有没有执行到位?实际完成情况如何?过程中有没有产生误差?或者到底有没有走偏?

检查,既是为了追踪,也是为了发现问题。

4.Act(处理)

发现问题后,就要进行改进,把发现的问题通通解决掉。

如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则将经验固化。对于没有解决或者新的改善机会,则进入下一个PDCA的循环里。PDCA循环,像车轮一样,不断循环往复,向上爬升。

你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就提高了。你的能力越来越强,也就能解决复杂度高、难度大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领导能力,就看这3点: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能力决定了你的起点,热情是驱动你前行的燃料,而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你走在正确的路上,直达终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