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志平:再读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引发无尽遐想

 老玉米棒 2024-04-04 发布于广东

生活一如既往、平淡无奇,岁月周而复始、日日更新,偶尔也会泛起点点涟渏。每天清晨,依旧在那个相对固定的时刻从睡梦中醒来,依旧重复着我多年养成的习惯----用“四重奏”式诵读诗词、国学经典的方式开启我的每一天,努力地向着哲学家康德“钟表式”规律的生活方式靠近。清晨,在诵读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时,“潜意识”挣扎着向着意识层面攀爬上升,脑海稍作延迟但终究还是捕捉到了“突然冒出”的微弱信号。我知道,“灵感”快要来了,伟人的诗词与我此刻的心灵引发了共振。我故意放慢语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含义,用心“记录”心中的点滴感想。

图片

毛主席诗词有诸多版本,我习惯于使用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扉页上有我的签字“南京·1996.12”字样,这是我1996年12月在南京市新华书店购买的,一直跟随我珍藏至今;另一个是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新近再版的《毛泽东诗词诵读集》(六十七首),这是我2016年6月出差途经首都机场时偶遇的。两个版本相差20年时间,其风格有显著“代沟”,封面一个大红、一个果绿,内容一个横排、一个竖体,但所收集诗词的内容与排序完全一致,正好可以满足我在办公室和家中或出差外地等不同地点同步诵读的需求,她们因此也处于“长期分居”状态。今年3月我到龄退休,她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团圆相聚”了,每天都与我如形随影、不再分离。于我,她们就好似一扇大门,我的每一个美好日子都从这里开启。今天,刚刚起步就有了别样的感觉,伟大导师要给我“上课”了,词中所及时间、地域、内容等,触碰了我的内心感觉。顺着伟人的思路,我轻轻转身、慢慢回眸,穿越时空、进入过往。

毛主席重上井冈山那年我刚出生,时间的巧合令我兴奋不已。1965年5月21日,毛主席从湖南长沙出发,沿途经过株洲、茶陵、莲花、永新、茅坪、三湾、古城、黄洋界等地,开始了他重上井冈山的历程。途中,毛主席兴致勃勃,时而在车上远眺风景、遥想当年,时而下车驻足观望、察看社情。23日到达茨坪镇,下榻茨坪宾馆;30日离开井冈山,从樟树乘飞机回北京。期间,分别去井冈山各地考察调研,视察和了解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建设、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状况,看望慰问老红军、烈士家属,接见党政机关各级干部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27日在茨坪宾馆,毛主席满怀激情,挥笔写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井冈山,对于主席而言是不凡之地,这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实现远大理想的真正起点。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时间,对我来说也极不平常,因为此时我在千里之外的江苏苏北农村刚刚出生。时间的巧合,令我的人生起点有了特别的意义。这个时间节点,是我人生的出发点,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与井冈山的情缘,也注定了若干年之后我选择终生从军的职业之路。

毛主席“两上井冈”的时间间隔,恰好是我的完整军旅生涯,时间跨度的完美重合着实令我激动。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转战江西永新、宁冈两县交界的三湾村,开始了持续14个月的井冈山斗争,开创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65年5月,时隔38年,毛主席再次来到他日夜牵挂的井冈山,实现了胸中“久有”的“凌云志”,发出了“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和“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的伟大感慨。是啊,38年,整整38年!在这38年的时间里,我们党领导军队和全国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让中华民族站起来、屹立于世界东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勾画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在恰好与之重合的时间跨度内,我也顺利完成了属于我的完整周期的军旅生涯。在这38年时间里,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经过军校的严格训练而成长成为军队干部,经过部队、院校、机关不同单位以及军事、政工、后勤多种岗位的锤炼,逐步成长为军队中高级指挥员,为部队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2020年3月,我达到任职最高服役年龄而退休,结束我的军旅生涯。我的军旅人生,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鸣锣”起步,与军队新时代调整改革同步收官,我的人生追求可谓与伟大时代的历史节奏同频共振,虽然充盈着汗水、泪水,但涌动出了更多的生命感动。这一切,因为恰好38年时间跨度的完美重合,虽是弹指一挥却是我的整个青春芳华,赋予了我的军旅生涯和军人身份更加特别的意义。

图片

毛主席重上井冈的词作意境高远、哲理深厚,令我对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首词作中,毛主席表达了他的四重精神境界。首先,他抒发了领袖人物那种志存高远的境界,“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个凌云之志,既有他对往昔革命抱负的怀念,也体现了对未来崇高理想的憧憬。其次,他发出触景生情般的时间感慨,“三十八过去,弹指一挥间”。故地重游,当年井冈山的战斗岁月历历在目,那时他才34岁;而今,虽说“旧貌变新颜”,可他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这与当年孔子在沂水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完全一样,一切似乎都发生在一瞬间,确实时间太快,我们需要只争朝夕。再次,他直抒了伟大的豪迈气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一种崇高的革命理想与奋斗目标,他指引我国将“嫦娥”送到了月球表面等未知深空,让“蛟龙”潜到7062米的神秘深海,当年的理想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最后,他传递出一种无比坚定的自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一种勇于奋斗的价值理念。他坚定地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办不了的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气魄,感觉到了他“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激情,也能体会到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比自信,而这就是毛主席给予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导向。

毛主席对作品的严谨态度与认真精神,令我对经典作品的认识又增添了一份神圣与敬畏。何谓经典,辞海上说:“经典是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最重要的权威作品”。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伍德沃斯认为,经典是具有原创性与典范性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最富完美性的作品。经典,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永恒的魅力。今天,我从毛主席的诗词作品中,似乎突然明白了经典的“酿造”过程!细看毛主席创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原稿,在词牌名下标有“一九六五年,五月”的字样。这首词作总共95个字,毛主席一次修改、增加或删掉字、词竟多达16处,这种创作态度是如此严谨,作风是如此严肃认真,可谓精益求精、精雕细刻、字字打磨! 要知道,这时他是一位72周岁的老人家,是一个人口超过7亿的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是在外地连续奔波考察调研的途中,实在令人敬佩。据徐四海先生介绍, 1965年6月29日,邓颖超陪同毛主席接见坦桑尼亚妇女代表团时,曾悄悄向从井冈山返回不久的毛主席索句。毛主席说,还没有写出来,但已有初稿。两个月后的9月25日,毛主席抄录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派人送给邓颖超大姐,并附言:“自从你压迫我写诗词以来,没有办法,只能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这又让我品味到了一种大海般的胸怀与高山样的境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那种英雄豪气与伟岸人格,这就是大师,这就是经典。

毛主席对井冈山的一片深情,也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数次的井冈山足迹。细算起来,从1927年10月至 1929年1月,毛主席在井冈山生活和工作仅有短短的14个月时间。但就在这14个月时间里,毛主席领导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武装,在这里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对军队进行三湾改编并作出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决策,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总结摸索出“十六字”作战方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等一系列重大建军思想和战略战术。早期毛泽东思想的许多内容都是在这里思考、孕育起来的,因此“重上井冈山”便成了他的“久有凌云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按照中央文献研究室权威版本认可,公开出版的毛主席的诗词作品共有67首,而关于井冈山的词作就有三首,可见井冈山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井冈山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灵感来源地。其他两首词作分别是《念奴娇·井冈山》和《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同时同地所作,写作背景相同,可谓姊妹篇;而《西江月·井冈山》创作于1928年秋天,讴歌的是井冈山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取得的重大成果,正是毛主席此次重上井冈山所要回顾和追忆的伟大岁月。将三首词作结合起来诵读和学习,更有利于深刻理解毛主席在井冈山的工作和生活,也更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革命特别是井冈山时期斗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图片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曾经的井冈之行,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1983年8月至1995年10月间,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江西南昌工作。我先后五次、以五种不同身份奔赴井冈山追寻先辈和伟人的足迹,井冈精神早已融入我的精神血脉。

第一次赴井冈山,是1987年4月间。那是我以军校大学生身份,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毕业学员综合野营拉练。我们一群即将走向基层指挥岗位的大学生,集结在当年毛主席进行三湾改编决策的枫树坪下,重温三湾改编的历史、学习支部建在连上的决策,加深了我对军队体制、党的建设等大政方针原则的理解,为我的从军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次井冈行,不仅让我追寻了当年红军的足迹,也深深体会到了老区百姓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第二次赴井冈山,是1990年6月间。那是我参加军区统一组织的基层政工干部集训。我以预备基层政工干部的身份,随培训班赴井冈山参观见学。这一次参观,我终于见到了一直惦记着的“读书石”与“感情树”。“读书石”在茅坪村毛主席故居门前,一块看上去十分普通的石头,记载了当年毛主席在此思考中国革命前程的艰苦岁月。当年,毛主席时常坐在这块石头上,或批阅文件,或读书学习,或思考未来,慢慢地人们就称它为“读书石”,以传诵毛主席爱学习的生动故事。自此,它也给我种下了读书的种子,立志与书为伴、坚持读书,不断充实知识与智慧。“感情树”是毛主席茅坪旧居后面的两棵树,因为神奇地周期性生长而得名。据说,1929年毛主席离开井冈山之后,这两棵树因为国民党军队的纵火而枯萎;1949年全国解放后它神奇复活,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还开了花、结了籽,等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它再次枯萎;经过救治,两年后它再度枯木逢春,如今枝繁叶茂,因而被当地百姓称为“感情树”。植物有没有感情,我并不清楚;它反复重生的时间是不是精准巧合,也无考证的必要,但我愿意相信它,因为它代表了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情厚谊。

第三次赴井冈山,是1993年5月间。这是我以军校政工教员----大学老师身份,参加组织毕业学员综合野营拉练,跟随教研室的现地教学,主要任务是学习了解我党我军创建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三湾村的枫树坪下、“秦和祥”杂货铺等革命旧址,我第一次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了“三湾改编”的重大历史意义,深切感受到“把党组织建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制度以及保证排有小组、班有党员”、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奠定政治建军基础等重要原则、重大举措的深远意蕴,进一步增强了我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信心和担任政工教员的责任感,也为我的军旅生涯规划了清晰明确的方向。

图片

第四次赴井冈山,是1994年4月间。这时我的任职岗位是学员队领导,以部队基层干部的身份,带领毕业学员参加综合野营拉练,伴随保障学员拉练期间的生活。这次赶赴井冈山,印象最深的是巍巍黄洋界上的一棵古木----荷树,1961年被国务院明确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在这棵树下,我给学员们介绍当年毛主席、朱总司令与军民们一道挑粮上山、在荷树下乘凉休息的故事。一天,在树下的毛主席问身边的战士们,站在这里能看多远?战士们说,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主席操作浓重的湖南口音告诉战士们,“站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江西和湖南,将来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大家深受鼓舞,信心备增。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这棵荷树,它百年如一日地站在黄洋界上,静静地张开繁茂的树冠,荫庇着来来往往的客人。但是,它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前它曾荫庇过的那一群人,竟然掀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而它也因为不经意间的荫庇而与缔造新中国领袖们的名字紧紧相连。该出发了,我们全体学员列队向荷树敬礼,以军人最崇高的礼节与它告别。如今的荷树,一定依旧挺立在黄洋界,永远优雅地随风矗立。

第五次赴井冈山,是1996年8月,这次我的身份是军队领导指挥机关的工作人员。我刚刚离开江西南昌、调入军区机关工作时间还不长,恰逢暑期组织优秀旅团级单位主官赴井冈山疗养。因为知道我对井冈山比较熟悉,领导点名让我参与组织这次活动。为了填充旅行途中相对无聊的时光,我给疗养团的同志们介绍了井冈山的自然风光与红色文化,引发了大家的兴趣。可是,毕竟知识储备有限,经不起大家的追问,好在很快就到了茨坪,当地导游立即为我解围了。但是,来自卫生部门同志关心的是红军时期小井医院的英雄故事,我必须利用这次机会补上一课。原来,在井冈山有五个呈“井状盆态”的村庄,以茨坪为中心,被当地百姓称为大井、小井、中井、上井、下井,统称“五井”。1928年夏季,在小井村建成了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能同时接纳医治300名伤病员。1929年1月29日,在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会剿过程中,红军医院遭遇偷袭,130余名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全部落入敌人手中,面对严刑拷打,他们坚贞不屈,誓死如归,最后全部英勇就义。而这130多名英雄,究竟姓什名谁,史料上都没有记载,成为我军早期牺牲的无名英烈。1969年,井冈山人民政府在英雄殉难处修建了烈士墓、树起了纪念碑,毛主席为纪念碑亲自题词“殉难烈士万岁”。1987年,在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又修建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为长眠于此4万多名烈士(其中只有15722名烈士留下了名字)立起了丰碑,邓小平同志题写了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我们专程安排全体疗养队员,到井冈山烈士陵园和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祭扫先烈、缅怀英雄,了解历史、接受教育。短短的行程,巨大的收获。通过活动,让大家重温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历史贡献和伟大精神,让人生接受洗礼,让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更加坚定信念,激发无穷斗志,增强工作动力。

回首过往的38年,的确弹指一挥间,一切皆成故事、统统装进历史的行囊;展望未来,对下一个38年我充满期待、急切憧憬。到那时,该是本世纪中叶的2058年了,我们党和国家、军队均已跨越百年,实现了民族复兴的宏大伟业、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那时的我已达93周岁,也算是一位真正的“世纪老人”了。如今,我刚刚退休,正进入哲学家尼采所说的人生“第三境界”,但我愿重整行装、准备再次出发。人们惯言“桑榆已是晚”,但我依然憧憬“为霞尚满天”。希望“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也能笑在丛中。

期待再上井冈,在革命圣地吟诵主席的伟大诗篇,品味领袖的伟大情怀。

参考资料:

①《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麓山子编著,陕西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

②《细读毛主席诗词》,徐四海、夏勤芬编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③《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

④《毛泽东诗词诵读集(六十七首)》,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

⑤《毛泽东诗词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山文献出版社

⑥罗伯特·伍德沃斯《心理动力学》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红色管理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警学院副政治委员,武警大校军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