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忽视一事,华野付出近5万惨重伤亡,粟裕急得晕倒

 哈哈狮的信箱 2024-04-04

一、黄百韬兵团真的乱了吗?

1948年11月6日至11月22日,粟裕尽全华野之力,打了16天,伤亡近5万人,才拿下黄百韬兵团。

这是事先根本预料不到的,谁曾想到就是这个黄百韬,在1948年6月底的豫东战役中,差点被粟裕用几个强弩之末的纵队全歼。

华野在对黄百韬兵团展开攻击之前,华野的宣传口径是这样的风格:

1.华野部队空前大会合、大集中,全部参加了这次战役。

2.敌人士气动摇,敌人军官更加动摇,尤其各地非嫡系部队的不断起义,敌人内部互不信任,互相矛盾,一天比一天更剧烈。

3.……(略)

这是华野四纵政治部于1948年11月5日下发的淮海战役第一仗政治工作指示。

图片

四纵司令员陶勇

(有欲交流者,请联系VX:13676349524加军史群讨论)

虽然对国民党军有客观的评价,并未过分渲染此战必胜的信号,但若有若无透露出华野部队对黄百韬的轻视。

展开对黄百韬兵团本部的追击后,华野前委于11月9日下达的政治动员令,渲染出更强烈的主观导向:

敌人离开工事,建制紊乱,士气颓丧,兵荒马乱。如九纵侦察队3天来俘敌80余,内校尉官即6名,及四纵俘坦克8辆,涉水过河等。我应发扬三猛精神,不让敌人喘息,以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此令为粟谭陈唐张钟刘联名发布,华野代司令代政委、副政委、司政两部门主要首长,份量极重)

政治动员令是战斗前,展示和传递最高指挥部的决心意志的最顶级战斗文书。

大家看看,第一句话其实就有点夸大了。

黄百韬兵团虽然离开了新安镇的既设工事,但并没有完全紊乱,而是进入另一处有半永久工事且经过加强的、具有极大地利优势的地方:碾庄圩。

各部运动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没有目标的苍蝇乱飞,基本上行军节奏和方向是一致的。而这,是保证部队不丧失战斗力并且保持一定反击能力的基础。后文我们会通过战斗细节来证明这件事。

首先黄百韬部队的状态。

电影表现的广为人知的所谓三不解,在新安镇多等四十四军一天、未在运河多架桥、李弥先跑回徐州。从战役最后的结果看,都没有发展成七兵团的生死符。

比如四十四军,虽然跑的慢了些,但这个军全速开动,很快与黄百韬兵团部会合了。

李弥率十三兵团两个军先跑回徐州,固然使七兵团丧失西面的接应,但李弥撤走之时,尚有第九军3师8团没有开走,黄百韬和第九军副军长李荩宣之前还一起来到碾庄圩,提前与李弥见了个面。商定第九军留下8团,待黄百韬兵团过来之后再走。

这个团老老实实等二十五军先头部队来了之后,交接了防务才走。后来这个老实的团因为走的慢,途中被解放军阻击部队歼灭了。

令人称奇的是,黄百韬的几个军,很快就进入碾庄圩进行布防,好像提前演练过似的。

这些细节共同说明了一个事实:

黄百韬本来就没打算一口气跑回徐州,而是准备以碾庄圩为中继点,一步步撤回徐州大本营。

这是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指挥,十几万人的大兵团,如果都狼奔豕突一顿乱跑,失去了组织,那才是取祸之道。正是黄百韬这种忙而未乱的指挥,使七兵团没有像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一样在运动中因举棋不定、跑的太慌而迅速解体。

二、碾庄圩到底有啥?

那么,黄百韬为什么选中碾庄圩作为中继点呢?

解说这一段细节,就是回应本文标题所说,粟裕忽略了碾庄圩一样独特之处:工事。

碾庄圩虽只是一个平原集镇,但地势很独特。

图片

华野付出重大伤亡打下碾庄圩后,各纵队都在战场进行了经验总结和实地踏勘,1960年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对该地进行了描述:

碾庄圩地区,位于运河西岸,陇海路北侧,地势平坦。因历年河水泛滥,居民均将村庄地基筑高(高出地面二三米不等,居民称为台子),每庄由数个台子组成,台子间多水塘、凹地,相距数公尺至数十公尺不等,大部分村庄有围墙及水壕,村庄外地形开阔。

其中比较关键的几个:台子、水塘、围墙、水壕。这些特殊的地形地物,在军事地形学上,都是防守方可资利用的良好条件。后来的战斗中,国民党军正是利用这些东西,对我军进攻部队造成巨大杀伤。

国民党军自济南战役后,已做好华野大军南下的准备,一直很重视徐州自连云港一线陇海路沿线的防御。李弥、黄百韬两个兵团部分驻于碾庄圩和新安镇,两家之间关系不错,经常有来往,前文提到那位第九军副军长李荩宣,就曾到新安镇参观过黄百韬七兵团构筑的工事,两家彼此互相吹捧,说拿来抵挡日本鬼子都没问题。言下之意是足够共军喝一壶的。

新安镇工事做的好,李弥在碾庄圩弄的也不差。

十三兵团第九军军长黄淑被俘后回忆说,第九军军部及166师位于徐东之碾庄圩,第3师位于运河铁桥附近之炮车车站及邳县附近之官湖镇等地。各部均积极构筑工事,以阻止而后解放军南下攻徐。

国民党军一线士兵很有战术素养,尤其是从抗战过来的老兵,擅长构筑工事以抵抗敌军猛攻。李弥在1947年7月的临朐战役中硬扛粟裕四个纵队围攻,野战和城防工事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在陇海一线筑垒积极性非常高。

华野四纵追到碾庄圩发起进攻,立即发现:

敌被围后,利用该地利于防守的地形及原十三兵团构筑之工事,逐村设防,编成了圆周形的野战防御阵地。以台子为依托,地堡群为骨干,堑壕、交通壕纵横连贯,设置大量的鹿砦,将每个村落构成独立防守的支撑点,村与村之间亦构筑堡群,控制间隙,以此来形成完整的防御阵地。”(同见上文所引之二十三军史)

我们评价国军一线士兵战术素养高,并不是过誉,四纵亲眼见到了。

李弥虽然奉命撤回徐州了,但仍给黄百韬留下不少支援,使黄百韬这个仓促行军中的大兵团,居然能够在重兵追击围困之中,游刃有余地躲进强大的工事中。

图片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黄百韬所辖之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一百军、四十四军,前三个军是主力,走的也相对早一些,没有什么慌乱之态。四十四军是新从李延年九绥区划进黄百韬七兵团的,既是外人,又走在最后,但到达碾庄后,国军官兵悬着的心暂时落回肚子里了。

为何?

四十四军150师449团上校团长肖德宣回忆:

碾庄圩兵团部有半永久既设工事,圩外有水壕。壕内仿效日军防御据点编成,设有坚固的地堡群,交叉火网组织严密,一旦圩子被突破,仍可在圩内困守待援,并能充分给攻击者以大量杀伤。外围及主阵地的零星工事也在加强。

四十四军162师上校副师长李秾的回忆更有细节:第四十四军奉令坚守碾庄圩地区后,即以第150师为右翼守备队,……以第162师为左翼守备队……军部位于碾庄圩车站。

车站这种地方,屡见于各地国民党军据守的战斗中,此种场所地形开阔,易守难攻,而且有铁路线可作逃命。

可见黄百韬初到碾庄时,并不十分慌乱,和共军有得一拼。

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被俘后交待,黄兵团初到碾庄时还有一定机动能力,被围了两天,黄百韬一度想把兵团部、二十五军和六十四军转到碾庄圩西南面的八义集,那里工事更加坚固。

三、艰难的进攻过程

华野集中了三十多万部队围攻黄百韬兵团,各部陆续到达碾庄圩外围,开始进攻后,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官兵眼中的屡战屡败的黄百韬兵团,杂牌构成的二流兵团,慌不择路的末路兵团,火力居然出奇地凶猛。

碾庄围攻战的宏观过程,我们就不再多说了,只围绕本文主题所指之堡垒和工事。

工事给国民党军火力提供了极大加成。

我们对比一下六十三军和六十四军的遭遇。

六十三军脱离黄百韬兵团部,自顾自地从窑湾镇渡运河,结果遭到解放军包围,只打了两天两夜,一个整军就被消灭了。

六十四军与六十三军同是粤系部队,兄弟部队,战斗力不相上下,六十四军进入碾庄既设阵地,坚持到最后时刻,多撑了十天。可见有无工事之巨大差距。

据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回忆:

从九日下午起,解放军开始向东南两方面的国民党军阵地攻击,至十一月二十二日,计有半月时间。第六十四军顽强反抗,利用村落十个,构成蛛网阵地,村与村之间都以工事联系起来,枪眼都是从平地射出的,并且都是侧面的,很难在较远处发现。村内则布置层层火网,突破一层又有一层,突破一角又有一角,使解放军进入火网后难以躲避,进入村落后难以扩张战果。这样在整个战役中,使解放军遭到相当大的伤亡。

解放军的战史资料中,记录的细节,高度印证了刘镇湘的回忆。

图片

华野十三纵1948年11月11日的《进军通讯》第20期记录了当时进攻的情况:

敌人的守备工事一般的有三种:一种是敌人原有的据点,工事比较坚固;一种是敌人临时驻守的村庄,有较好的自然地形,临时加以修筑就可进行抵抗;再一种也是临时驻守的村庄,但地形较差,仓促修筑一些临时的简单工事。

进攻原有据点十分艰难。

华野四纵攻打一个叫王台子的村庄过程很艰难。王台子是黄百韬的核心阵地,由其二十五军一个团防守,四纵原本派了两个团携配属的13门山炮、野炮进攻,炮火准备后步兵发起冲击,结果二十五军部队居然从火海之下冲了出来,与四纵打阵前反击。

四纵的两个团伤亡极大,建制都打乱了,不得不从兄弟部队再调一个营过来持续冲击,最后拿下王台子等三个村庄,只打掉国民党军一个营又一个连的兵力。

六纵进攻过程中也遭遇工事的极大困扰。六纵战史记载:

彭庄东距碾庄圩约2.8公里,有约100户人家,由四部分居民地组成,村周及庄内有大小水塘6个,守敌一百军军部,直属炮兵营、工兵营、特务营和六十三师全部共约7000人。敌人在村庄内筑有大量地堡和地堡群及堑壕、交通壕,设置多道鹿砦,形成犬牙交错、纵横贯通的以地堡群为骨干的野战防御阵地。

看见没有,工事成了黄百韬余下的四个军的标配。

歼灭一百军的过程,在许多官方史书,以及国民党军将领回忆中都比较容易,但战斗过程非常惨烈。二十四军军史详细记录了进攻彭庄的战斗过程,精确到了分钟,具体到每一个战斗环节,即炮火准备、步兵冲锋、炸碉堡、歼敌、俘敌等等。其中有两个细节令人不忍卒睹,录之供大家学习。

六纵16师46团3连有一位叫张庚发的战士,是该连爆破组的,抱着15公斤的炸药包炸毁了一个地堡,只花了5分钟,过程中毫发无伤,但是炸完之后纵深突进的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军猛烈的堵击。张庚发抱着机枪向敌群扫射,很快就打光了所有子弹,而后拿着手榴弹壮烈地扑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

这个细节反映出什么事实呢?一百军虽然斗志不如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力量也比较残破,但这个军的基本战斗素养和斗志,并不是我们在官史和敌将回忆录中那么不堪,战斗过程很是激烈,把我军战士都打红了眼。

接下来还有更加惨烈的情况。

11月15日凌晨2点,六纵18师52团之7连、8连同时向庄内发起突击,国军在一个水塘后面构筑了地堡,无法迂回。两个连的突击步兵只能跳进冰冷刺骨的水塘里,爬上去仰攻地堡。连续冲击不能得手,一名叫张均发的战士打红了眼,抱着炸药包扑到地堡上,用董存瑞的方法,炸掉了地堡。还有一个地堡也比较隐蔽难打,一名排长和一名班长炸不掉它,就用身体堵住了枪眼,掩护战友们冲锋。

六纵战史记载,17师51团1营作为攻击箭头,打破一百军在彭庄西头的防御后,部队伤亡太大,只好由2营接替攻击……

六纵首长觉察到彭庄战斗的惨烈,专门在纵队《火线报》上发表一篇《彭庄战斗为什么伤亡大》的战斗总结,以让各团吸取教训。

华野付出近5万的伤亡,在碾庄打了一个星期还未结束之时,各纵就付出5000人的巨大伤亡,对国民党军构筑工事之事不够重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粟裕大将之前就得了美尼尔综合症,此时因为连续几个昼夜无法休息,高度紧张,又因部队付出出乎意料的重大伤亡,急得旧病复发晕倒过去,不得不让副参谋长张震协助指挥。可见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