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4-04-04 发布于福建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名《春夜洛城闻笛》,“洛城”:【“洛阳”的别称。】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包括 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因为关中粮食短缺,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皇帝经常到洛阳“就食”。唐玄宗在位期间(712-756年),五次巡幸洛阳,每次都有大批的皇亲国戚、朝廷官员、宫人士兵及百姓商旅跟随。当时的玄宗皇帝事实上是在长安和洛阳两个地方轮流办公的。直到736年,因为之前的“漕运改革”逐渐解决了关中粮食问题,唐玄宗之后再也没去过洛阳。所以在这之前,很多想求取功名,接近皇上的人也都会往洛阳跑。李白也是这个时期的“北漂”之一。

    按网上资料显示,李白和洛阳有三次交集:【第一次是731年夏到732年夏,李白长安求仕未果后,游历洛阳,在洛阳住比较久;第二次是736年春,李白正在太原北雁门关游历,接到“元丹丘”的信后,随即返回洛阳与元丹丘相会,再次游历了已成故地的洛阳;第三次是744年春,李白离开了京城长安,来到洛阳,遇到了“杜甫”。】那么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应该是哪一次呢?一般推理应该是前两次中的一次。那么会是哪一次呢?

    关于洛阳城的笛声,当时有一个故事:【说唐玄宗东巡洛阳,在一个元宵节的前夜,玄宗皇帝在“上阳宫”中命乐师谱写新曲《紫云回》,并亲自演奏。次日夜,玄宗微服出外观灯,从一家酒楼传来了《紫云回》的笛声,玄宗大吃一惊。次日,玄宗秘密派人捉来吹笛者,追问其详。来人称是“李谟”,前夜在上阳宫外的天津桥上赏月,听到此曲,因此学会了。玄宗又命他吹奏其他曲子,果然技法高超,笛声优美,因此就将他留在宫中,成了宫廷乐师,吹笛的第一部。】可见李谟是因为笛声被玄宗皇帝听到,才得到赏识的。

    而这个李谟后来与李白也有个故事:【天宝元年,李白在“任城”时,李谟曾抱其满月的外孙至贺兰氏酒楼请李白为自己的孙子起名,李白为其起名为“许云封”。这个许云封后来也成了宫廷笛手,安禄山叛乱后逃离长安。贞元年间,许云封在安徽和州遇到了著名诗人“韦应物”。言谈中,许云封有这样一段话:“古今竹笛大曲一般都比较长,每段有十二节,每节又有十二拍。比如《落梅》这类曲目多感发于金谷显贵畅游斗富的豪情;《折柳》一般抒发戍边战士思乡情怀,或缠绵悱恻,或豪放不羁,因此要求演奏者能奏出最为动人的音色和收放自如的音量,也就是所谓的“至音”,这种纹理已坏的笛子显然不能承受这些作品情感表达上的强烈震撼,勉强用来演奏,一定会吹破。”】许云封后来就被韦应物推荐到乐部做官了。

    我们之所以把这两个故事找出来,一来,李白写本诗的时候很可能是听过李谟因笛声被唐玄宗赏识的故事。二来,通过李谟的外孙许云封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折柳》的笛曲一般是用来抒发戍边战士的思乡情怀。如此一来,那些把本诗解释成李白自己思乡,恐怕是有问题的。而且我们在读李白这首诗的时候,也觉得,如果李白仅仅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的思乡,怎么会把整个洛阳城都扯进去了呢?很多人在赏析李白的诗歌时,总喜欢用夸张来一言概之,其实是没有真正悟到李白的情怀。

    综上所述,我们猜测李白是在736年春,从山西雁门关回到洛阳时,于某个夜里写下这首诗的。唐朝初年,为了对付突厥,唐军就在雁门山驻扎,设立关城了。李白应该是游历了前线,感受到戍边将士之苦,而后回到洛阳,正好在某个夜里听到《折柳曲》的笛声。玄宗皇帝那个时候很可能就在洛阳城中。所以李白应该是想通过这首诗来向朝廷反映戍边将士和他们家人的相思之苦。好,我们来感受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字词典故  “玉笛”:【精美的笛子。】“暗”:【黑暗,黑夜。暗中,秘密。】“散”:【分散,分发。】

赏析  李白说,这是谁家的宅子里传出的玉笛声啊,在黑暗中暗自地飞扬,那串串音符散入春风,随着那春风撒满了洛阳城。

    李白似乎是站在高处往外俯瞰,他听到了笛声后,在一户一户地搜寻着,这是从哪一户人家传出来的啊?在黑暗中真是难以分辨。而这玉笛的音符却散入了春风,随着春风飘进了家家户户,乃至充满了整个洛阳城。都说这“暗”字和“散”字用得好,“暗”字一来是在黑暗中,二来也有一种吹奏者的压抑,幽咽的感觉。“散”字呢,我们认为李白其实是想表达这笛声散到了家家户户,因为这笛声代表的并不是一家的心声,而是很多人家共同的心酸。那“满洛城”是不是夸张呢,自然是有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以为李白的用意恐怕有两点,一是表明整个洛阳城大部分家庭都有这样的心声,二是他知道唐玄宗也在洛阳城中,希望皇上也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呢?: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字词典故  “故园”:【往日家园,老家。】

赏析  李白说,在这样春风再起的夜里,于笛声中听到“折柳”的曲调,又会有什么人不勾起故里家园的情感呢?

    我们与网上众多赏析的争议就在于“何人”与“故园情”。首先这“故园情”,我们认为是双向的,故园中的人在想念离家的人,离家的人在想念故园中的人。再来探讨这“何人”,当然,首先必然是洛城中家家户户,普通人家,当春风再起的时候,他们勾起“故园情”。什么样的故园情呢?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折柳》的笛曲主要是抒发戍边战士思乡情怀的,那么他们的家人听到这样的笛曲会想到什么呢?当然会想到在远方戍边的亲人,这样的情感不叫故园情吗?而这“何人”,我们以为,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恐怕不仅仅是指洛阳城中的笛曲了,也指远在边疆的笛曲。所以这里的“何人”既包括戍边将士的家人,也包括戍边将士,另外,可能还包括玄宗皇帝。难道皇上您听了这样的笛曲,不会体会到将士及其家人的故园情吗?

    关于“故园情”,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而在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李白写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通过秋风中的一片月,引出了长安的万户捣衣声,就是为了提起“玉关情”。而《春夜洛城闻笛》,他不也是想通过春风中的玉笛声,引出戍边将士及其家人的“故园情”吗?这样的手法和情感表达是非常相似的,也都是想要向朝廷表达一样的和平心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