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趾神经阻滞怎么打?一次教你三种方法,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创骨英文 2024-04-05 发布于广东

足趾和手指一样,都有两套神经系统来支配:掌侧和背侧,一共四根神经。(图1、2)所以,要想打好麻醉,必须先了解神经解剖。

图1 手指神经走形示意图

图2 手指神经支配区域图

手掌和足底的神经,通常分布在相对应的韧带或屈肌腱鞘浅面(图3),以及指固有动脉旁。指神经分出三个终末支到达远位指间关节末端,一支走向甲床,一支走向末端,另一支分布到组织内(图4)

注:术前询问是否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或苯甲酸酯类药物过敏史。有心脏传导阻滞等心脏疾病者,不适合采用局部麻醉。

图3 手指横断面解剖图

图4 指末端神经分布图

了解了神经解剖,下一步就是麻醉的部位了,我根据不同的麻醉部位把指神经阻滞分为三种:

  • 一、指神经近端阻滞

  • 二、指神经远端阻滞

  • 三、屈肌腱鞘阻滞

其中,第一种我们最常用。再此就不再赘述,以下会有视频介绍。

二、指神经远端阻滞

对于手指远端的手术操作,比如甲沟炎清创术,如果行第一种麻醉就有点大材小用的意思了。而且起效速度较慢,麻醉药使用较多,并且麻醉效果不够确切。而第二种指神经远端阻滞就显得非常合适了。

操作要点:

  • 注射部位距离近端甲皱襞和外侧甲皱襞交界处的近端及外侧 1 cm。

  • 引导针头以45°穿刺直至骨面,缓慢推注 0.5 mL局麻药,使皱襞膨胀发白。接着麻醉背部末梢的三组神经(图5A)。扩张的发白的外侧甲皱襞就像两个机翼。

  • 可以观察到甲半月的外侧部分发白。

  • 注射时遇到阻力是因为针尖刺入类似韧带或骨膜的组织。稍将针尖退后便可轻松推入麻药。

  • 由于解剖学变异,可能需要完成自外侧甲皱襞至甲床的注射才能保证指甲的麻醉效果满意:针头需要弯曲120° ,由已麻醉区域穿刺进入,并向外侧甲皱襞远端推进(图5B)。退针的过程中推入0.5 mL麻醉药,使半侧甲麻醉。另一侧重复以上操作,使麻醉药渗透整个甲,完整完成麻醉。

  • 每侧需要 1.5 mL 麻醉药液。

  • 完成麻醉时,整个指末端出现肿胀及颜色发白,为手术提供了一个无血液充盈的手术视野(图6)

  • 容积负荷被用作“体积肿胀”止血带,建立了无血液充盈的手术视野,即便是没有“机械”止血带,一些手术操作也能完成。

  • 如果要进行更复杂手术时(如皮瓣手术),可行指/趾神经根的麻醉:从指/趾神经初始部位进针,沿指/趾骨侧面向深部穿刺,注射0.5mL麻醉药使指/趾神经根麻醉。

三、屈肌腱鞘阻滞

是指由掌侧穿刺进针将利多卡因注射于屈肌腱鞘内,向周围渗透,使指神经完全麻醉。其起效机制是:注射至屈肌腱鞘的麻醉药液可外溢至近节指骨伴行血管根部(基底部伴行的血管和近节指骨的头端),可快速向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掌侧和背侧的神经、血管分支浸润。最终只有少量麻药残留在腱鞘内。

操作要点:

  • 这种麻醉方式仅需要小剂量的普通利多卡因,起效快(3~4 min),对神经血管束无明显损伤,因为针头并不需要扎至神经血管组织附近。且由于针头并不需穿刺至神经血管组织旁,不会对神经血管束造成明显直接的机械性损伤。

  • 这种麻醉方式仅适用于食指、中指、无名指手术麻醉。而由于解剖变异,第一、五指/趾的神经血管束位置不恒定,故不建议采用该方法。

  • 通常使用27G带螺口的针头注射器,2%利多卡因3mL。

  • 手掌旋向上方,于掌侧皱襞处进针,迅速垂直刺入,穿过屈肌腱和腱鞘扎至骨面迅速垂直穿刺,经屈肌腱和腱鞘扎至骨面。

  • 将针缓慢从骨面后退,同时缓慢地注药。在骨面和肌腱内推注麻醉药时阻力很大,同时在注射器注射塞上轻轻施压。而当针尖缓慢回撤避开肌腱时,麻醉药即可轻松注入腱鞘内。

  • 注射麻醉药液过程中,应将压力集中在近侧,以促进其向远处浸润渗透(图7)

    图7 屈肌腱鞘阻滞

  • 注射完成后,使患者手下垂,以加快药液向远端扩散。

  • 5 min 后可达到完全阻滞的麻醉效果。即使需要行部分截肢手术时,患者也不会有疼痛不适的感觉。

  • 研究表明,腱鞘内阻滞麻醉与传统的指神经阻滞麻醉比较,这两种麻醉在临床麻醉效果和疼痛指数评分方面是相似的。


参考文献:
《甲外科学》 杜俊峰主译
https://www./watch?v=jfj-iIXPCYw



加入刘医生学习交流群,一起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