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辩中的“二难推理”及反“二难推理”

 福兴堂图书馆 2024-04-05 发布于河南

论辩中的“二难推理”及反“二难推理”


先讲一个现实中的故事:

某机关一位主要领导人年事已高,组织上根据群众意见,让其退居二线。但这位领导不愿意,为此,大发牢骚:“我是年岁大了点,文化低了点儿,但实践经验、工作热情还是有的。革命几十年,没功劳还有苦劳,就这么退下去,我想不通!”奉命前来做思想工作的同志接过他的话说:“不错,我们这些人,过去的确做过不少工作,吃过不少苦,但我们还有一个责任:就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恕我直言吧,在我们领导下的一些人,如果至今还没有人胜任我们的工作,那就说明,我们是不称职的;如果有人胜任我们的工作,而且能比我们做得更好,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争这份热情呢?”经他这么一说,这位领导人终于无言以对了。

这位领导人之所以哑口无言,乃在于在那位同志的“直言”中,包含着一个使其进退两难的推论:

如果没有人胜任你的工作,那么你就是不称职的(因为你没有培养人才);

如果有人胜任你的工作,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去争这个位置。

在你的部下里或无人能胜任你的工作,或有人能胜任你的工作。

所以,你或者是不称职的,或者没有必要去争这份工作。总之,应该离退。

这一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叫做“二难推理”。那么,在辩论中使用“二难推理”,有哪些值得研究和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要在争论的问题中选一个有某种联系的“关节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如前例中,那位上司选取的“关节点”是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是否有人能胜任你的工作”(即你是否培养好了接班人),这是进一步展开推论的关键。准确找到这一“关节点”,可以使你在许多棘手的难题面前出奇制胜,绝处逢生。这里,我们不妨再讲一个流传在泰国的故事:在泰国,有一个叫西特努赛的人,在皇宫做官。一天,上朝之前,他对每个官员说:“我可以洞察你们的内心,你们心里想的什么,

我全都知道。不信咱们打赌!”官员们虽然知道西特努赛足智多谋,但绝不相信他会聪明到这种地步,他们想让他在皇帝面前出丑,于是一致同意每人以一两银子为赌注,与他打赌。皇帝也认为西特努赛输定了。打赌开始后,西特努赛不紧不慢地高声说道:“在座的诸位大人心里想的什么,我十分清楚。诸位想的是:我的思想十分坚定,我的整个一生都要忠于皇上,永远不会背叛,谋反。诸位大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哪位不是,请立即站出来!”官员们听到这里,面面相觑、张口结舌,没人敢站出来,都只好认输。西特努赛制胜的秘诀在于,他预先给官员们设下了这么一个“二难”之境:

如果你认为我猜对了,就得输给我一两银子:如果你认为我猜得不对,就得承认对皇上不忠,就得掉脑袋。

你或认为我猜对了,或者认为我猜得不对。所以,你或者输我一两银子,或者丢掉脑袋。两弊相交取其轻,官员们自然都愿认输了。这里,西特努赛选取的“关节点”是:官员们是不敢当面说出对皇上的不忠的。这一点及上述推论虽没有表现在言辞中,但却隐蔽在他的思维中。直到他说完那段话后,其意才显露出来。官员们自然都没料到这一点。当然,西特努赛的这种“聪明”不一定可取。赘述此例,是想给读者在选取“关节点”,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上有所启示。

其次,构成“二难推理”的两假言前提必须真实可信。由之派生的选言前提应穷尽。这样,推出的结论才能使对方难于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如假言前提的真实性不明显,一般应附带理由加以说明。如前面第一例中,两假言前提是,如果无人胜任你的工作,则你是不称职的(因为你没有尽到责任);如果有人能胜任你的工作,则你就没有必要再去争这份“热情”(因为你已无足轻重)。括号里的话是说明前提真实理由的。尽管这样的理由有时没有在言语上表现出来,但在思维中却是存在的。选言前提某种情况下,只能有两种选择,非此即彼,没有第三种可能。在前面的两例中:“或无人能胜任你的工作,或者有人能胜任你的工作”、“你或者认为我猜对了,或者认为我猜得不对”都属于这种情形,这里是不存在第三种可能的。许多错误的“二难推理”,其毛病大都出在前提上,许多以此进行的诡辩,也大都是在前提中做的文章,其推论过程一般是合乎逻辑(即符合假言、选言推理规则)的。这正是这类诡辩貌似正确而实质错误的原因。如果一个“二难推理”的假言前提不真实,或者选言前提不穷尽,则整个推理过程便不能成立。前提虚假的错误一般表现为:支持前提的理由是主观的,或者前提中帜导出了某现象中与自己有利的一个方面,以这种前提推出的结论必然带有主观、片面性。驳斥错误的“二难推理”,当然可以直接指出其前提的主观、片面性,但善辩者往往善于使用一种以理还理,以牙还牙的反驳方式--反“二难推理”。

反“二难推理”无需选取“关节点”,直接利用对方假言前提的条件(前件),导出与之相反的结果(后件),继而推出与之相反的结论。这种反驳针锋相对,显得更为有力。例如:有些不爱学习的人曾这样为自己的惰性开脱:如果一个人是“天才”,那么就用不着努力(因为不努力也比别人聪明);如果一个人不是“天才”,那么也用不着努力(因为努力也没有用)。一个人或是“天才”,或不是“天才”,总之,都用不着努力。这一遁辞就包含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其错误在于支持前提的理由站不住脚,假言前提不能成立。我们可以这样反驳这种观点:如果一个人是“天才”,那么也应该努力(因为“天才”出于勤奋,只有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如果一个人不是“天才”,那么更应该努力(因为只有努力,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是“天才”或不是“天才”,总之,都应该努力。这就是运用反“二难推理"的反驳。运用这种反驳形式,要善于寻找支持前提的合理理由,善于用真理回击谬误。

反“二难推理”还有另一种不同情形,在这种情形中,驳论者不是直接以正确的推论来回击对方的错误推论,而是先摆出一个与对方同样错误、同样不合理的“二难推理”,然后以包括对方的推论在内的两个“二难推理”为理由来反驳对方。这一反驳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归谬过程。

十年内乱期间,某人被提拔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可他的父亲却对他说:“孩子啊,还是莫当这个官吧!这年头,如果你说真话,领导就会恨你;如果你说假话,群众就会恨你,一个人不是说真话,就是说假话,总免不了要遭人恨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爸爸,不见得吧,照您这种说法,如果我说真话,群众就会喜欢我,如果我说假话,领导就会喜欢我,虽然我不是说真话,就是说假话,但不是群众喜欢我,就是领导喜欢我,这官怎么当不得呢?”对于这类争辩的是非曲直,逻辑界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认为老子不对,儿子也不正确,认为这类立论和驳论中双方所运用的“二难推理”反“二难推理”都是不能成立的。其实,在这类论辩中,驳论者并不是在以自己推断的结论反驳对方,而是在以包括对方的推断在内的双方的整个推断来反驳、钳制对方的。它反驳的是对方的整个推断而不单是其结论,这类反驳的思维过程是:如果你的推断成立,那么我的推断也能成立(因为你我的道理一样),如果我的推断不成立,那么你的也不能成立。无疑,这是合乎逻辑的,这就是逻辑上所讲的“归谬法”。所不同的是,构成这一归谬过程的假言前提的前、后件不是两个简单的假言肢,而是两个“二难推理”。显然,驳论者的“反二难”中所包含的片面理由,完全是有意地冲着对方来的,因为这一不合理推论所依据的正是对方的“逻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法之一。可见,这种反驳方式不仅完全合乎逻辑,完全有效,而且较其他反驳方式更为有力。

“二难推理”根据其前提、推论过程及结论的不同,可分为几种不同形式,在传统逻辑所介绍的四种基本形式中,常用于论辩的只有两种“构成式”。

“二难推理”是辩论的一种有效武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它的确可以使你在“山穷水尽”之时绝处逢生,出奇制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